唐代宗是如何驾驭群臣的?看看莫名被强盗杀死或自尽的人就知道了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十八日,唐肃宗刚死,唐代宗李豫就在九仙门接见了群臣。他望着文武百官焦急而又疑虑的面容,脑海里不由得闪过了一个问题:在这动乱的年月中怎样才能驾驭这些人呢?两天以后,这一问题还没有圆满的答案,他就在唐肃宗灵柩前正式继承了帝位,当时已经三十六岁。

唐代宗想起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从国家的现实情况讲,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叛将叛兵们还在到处杀人放火,吐蕃和回纥的贵族又常常乘机勒索。局势动荡,民心不稳。有多少大臣可以完全信赖,他心里还不清楚。

此外,唐代宗自己继承帝业,就经受了一场险恶的搏斗。唐代宗是肃宗的长子,安禄山叛乱发生后,随从肃宗到灵武招兵买马,并任天下兵马元帅。代宗在进讨安禄山、联系回纥贵族率兵帮忙等方面,建立过功绩。因此,当两京恢复,肃、玄二宗相继回到长安,他便被立为皇太子,由楚王改封为成王。从上元末年(761年)起,玄宗身体日益变坏,肃宗接着也感到不适。于是,代宗往来奔波,轮番侍候二位先帝,亲自煎药,常常夜不解衣,食不知味。不久,玄宗病故,肃宗也奄奄一息。按照常理,在这种情况下,代宗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情却不那么简单。

原来肃宗宠幸的张皇后自己没有儿子,对代宗的成见又很深,想方设法不让代宗即位。她私下里把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接进宫巾,准备伺机废立太子。张皇后又派内宫官员段恒俊帮助李系出谋策划,还挑选了二百多名勇敢会武的人,头戴盔甲,埋伏在长生殿中。一切布置就绪,张皇后便假传肃宗旨意,宣召皇太子李豫进宫。宦官程元振知道了全部情况,告诉了专管禁卫军的行军司马李辅国。李辅国向来和张皇后不和。为了挫败张皇后的阴谋,李辅国和程元振事先准备好兵马,在凌霄门等待李豫。太子李豫来到,程元振和李辅国保护他先躲进飞龙厩(皇宫中的马棚)中。

这一天的半夜时分,一牙弯月高挂空中,天空黑蒙蒙,皇宫中也格外寂静。程元振、李辅国带兵冲入三殿,逑捕了越王李系及其同党内侍朱光辉、段恒俊等一百多人,张皇后也被幽禁到另外一个庭院中。天亮以前,李辅国把张皇后、越王李系等人全部杀死,连朝中大臣全不知晓。不久,肃宗一命呜呼。代宗就这样在程元振、李辅国帮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唐代宗回忆起自己的即位过程,不免有些不寒而栗。

唐代宗怎样驾驭朝中的文武臣僚呢?

一、代宗首先想到的是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李静忠,四十多岁,面貌丑陋,粗通文墨。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外出四川,李辅国当时侍奉太子李享。在马崽驿杨国忠被杀之后,李辅国给李亨出主意,让他到北边去图谋复国大计。李亨来到了灵武,李辅国又劝他即皇帝位,以维系人心。李享当了皇帝,就是肃宗。李辅国被提升为太子家令,元帅府行军司马。从此以后,肃宗就把许多机密大事委托给李辅国办理,甚至四方奏事,也让李辅国掌管。李辅国平时吃素,又常学僧人的样子,手持念珠,很多人都以为他生性良善。后来,肃宗回到京城,李辅国被委以重任,直到当了判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掌握了朝廷以及护卫皇宫禁军的大权。

代宗即位,李辅国自认为有功,越来越骄横无忌。他曾经私下里对代宗说:“你们大家都在皇宫中坐着吧,外面的事由我去处理。”代宗认为他说话没有分寸,非常恼怒。但是考虑到自己刚刚即位,李辅国又掌握禁军,不好公开斥责,就没有发作。不仅如此,代宗还尊李辅国为尚父,许多政务,不论大小,都委托他去办理。不久,代宗又让李辅国当司空、中书令。李辅国一时位高权重,朝中许多人甚至不敢称呼他名姓,只叫他“五郎”。李辅国日益高升引起了程元振的不满。

程元振想夺李辅国的权,就在代宗面前说他的坏话,并请代宗对他严加限制。于是,代宗利用这个机会,罢免了李辅国的判元帅行军司马职务,还把他移居到皇宫外居住。直到这时,李辅国才有所醒悟,并感到很害怕,但为时已晚。不久,李辅国又被罢兔中书令,同时晋封为博陆王爵,实权被夺。

一次,李辅国想入内阁修谢表,被守门人拦住了。守门人对他说:“您已经被罢免了职务,不应当再走这个门。”李辅国听后,非常愤慨,就大声地嚷:“老奴死罪,侍奉不了郎君了,就请到地下去侍奉先帝吧!”他这个话传到了代宗那里,代宗并不生气,反而颁布诏旨对他好言相慰。不久以后的一天深夜,几名强盗闯入了李辅国家中,杀死了李辅国,还带走了他的头和上臂最后代宗下令刻个木脑袋把李辅国埋葬了事,又追赠他为太傅。当然,杀死李辅国的几名强盗是代宗派遣的。就这样,代宗除掉了李辅国。

二、代宗对程元振也不放心。

程元振和李辅国一样,都是宦官出身。代宗即位,以程元振有功,拜他为飞龙副使、右监门将军、上柱国。不久,又替代李辅国任判元帅行军司马,专管皇宫禁军事务,还加封为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这样,程元振的地位和权力很快就超过了李辅国。于是朝中许多人也不敢再称呼程元振的名姓,而只叫他“十郎”。

程元振越来越骄奢,对朝中大臣横加诬陷,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不满。太常博士柳伉上书代宗,请求斩程元振以谢天下。代宗乘机颁布诏令,罢免了程元振的各项官职,发放他回老家闲居。程元振不服。一天,他穿戴妇人的衣服来到京城长安,在朱雀街上大喊大叫,还到皇官北门想见代宗。结果,负责京城守卫的官员把他捉住,送往御史台审问,后来,代宗颁布了一道旨意,把他流放到遥远的溱州。程元振以后就死在了那里。就这样,代宗又除掉了程元振。

三、当时朝中还有一个宦官叫鱼朝恩。

他也是对代宗立过功的人。鱼朝恩生性狡黠,善于辞令,粗通文墨。广德元年(673年),吐蕃入犯京师,代宗出逃在外。当时,朝廷禁军未能集中,各自离散,代宗处境十分危险。到达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时,代宗更是走投无路。就在这时,鱼朝恩率领援军赶到,不仅使代宗脱离了危险,而且全军也由此振奋,以后总打胜仗。代宗便命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门负责神策军,自由出入宫廷。

鱼朝恩性本凡劣,依恃自己有功和代宗的封赐,越来越肆无忌惮。他常常招引一些轻薄儒生聚集在他家中,或讲授经籍,或撰写文章,以在朝廷大臣中炫耀自己是文武全才,一次,在章敬太后(代宗母亲)的忌日,代宗延请百官到兴府寺行香,行香结束,去东坊吃饭。鱼朝恩当着百官的面,夸夸其谈,引起许多人不满。

又有一次,在国子监祭祀结束后,鱼朝恩又大谈易经,借机讽刺朝中大臣元载。元载很不高兴。代宗也认为鱼朝恩的做法太过分,不免产生了厌恶之心。不久,元载派人了解到鱼朝恩的许多罪恶,便全部上奏给了代宗,代宗非常生气。鱼朝恩对此没有丝毫察觉,反而更加骄横。代宗呢,也不露声色,又给鱼朝恩许多赏赐。鱼朝恩不知是计,更加为所欲为。过了些日子,鱼朝恩信任的一员武将刘希暹有些小过失,代宗乘机罢了鱼朝恩观军容使(唐代后期棼军的最商职,以宦官之掌权者充任)一职。

鱼朝恩有所醒悟,对代宗的做法开始怀疑,不过,每次朝见,代宗还象往常一样对待鱼朝恩。寒食节到了,代宗宴请近臣,鱼朝恩也应邀参加。以前每次筵宴结束,鱼朝恩都要回禁军营地,代宗从不挽留。这一次,代宗却破例下诏把他留下了。鱼朝恩心里很害怕,但言谈话语中仍然表现傲慢。谁知代宗对他并没有任何的责备。就在这天,鱼朝恩回到家中的当夜,便被人用绳子勒死。不知底细的人看来,好像是他自己上吊死的样子!他所信任的武将刘希暹,也被关进狱中赐死。

当然,勒死鱼朝恩又是代宗派人干的。就这样,代宗以不同的手法,不知不觉除掉了曾经帮助过他即位的三个宦官。

唐代宗对宦官如此,那么,他对待朝中大臣又是怎样管制的呢?

有个武将叫来瑱,代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刺史。来瑱手下有个行军司马裴茂,由于来瑱在淮西打了败仗,便上密表给代宗,告来瑱迟延不进。代宗以来瑱掌管重兵,迟延军务为由,密诏裴茂代替来为襄州刺史,并充任防御史。裴茂本来镇守谷城,他接到代宗密诏后,就率领帐下两千兵士赶赴襄阳。谁知,代宗同时也颁布诏书,令来瑱依然官居原职,驻守旧地。这样,当裴茂带兵前往取代来瑱的时候,来瑱早已做好准备,并声言是奉命驻守,还拿出了诏书给裴茂看。

裴茂不知其中的究竟,感到害怕,在交战中被来瑱打败擒获。不久,代宗颁布敕谕,指斥裴茂是妄兴兵甲,轻图异端,诬陷忠良,犯了欺君罔上之罪。被流放到黄州。当裴茂走到蓝田驿时,又被赐身死。代宗以牺牲裴茂,安抚来瑱,加强了襄阳一带的防务。此后不久,来瑱也被流放到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被赐死在路途之中。

郭子仪是朝中大臣,统兵将帅,曾经很受玄宗、肃宗的信任。代宗即位后,对他一方面仍很器重,另一方面,也颇有些不放心。为了便于管制,便把自己的四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四子郭暖为妻。据说,有一天,郭暖和升平公主吵架,郭暧气愤之余信口便说:

“你以为你父亲是皇帝,就这样神气吗?我的父亲还不愿意当那个皇帝呢!”

公主听了大怒,进宫把这句话告诉了代宗。代宗却对女儿说:

“你真不懂事,如果他的父亲真要当了皇帝,那天下还会是咱家的吗?

郭子仪是个极为谨慎小心的人,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儿子闯了大祸,就赶忙进宫向代宗请罪,代宗却笑嘻嘻地对他说:这有什么!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儿女们说的话,何必当真呢!代宗虽然这么轻描淡写,但是郭子仪还是出了一身冷汗。

结束语:

代宗一朝,不明不白被“强盗”杀死或“自尽”的人,还有同华节度使李怀让;卫州刺史薛雄;中书侍郎元载等人。唐代宗就是通过这些手段驾驭他的臣属,维持了自己将近十七年的统治。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十一日,代宗在皇宫中紫宸内殿病死。一个阴险的帝王终于离开了人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