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磋播村,是一个苗族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辖16个村民组,899户3787人,其中苗族和彝族占总人口的60%。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3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7800元。通过2019年的艰苦奋斗,全村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成绩来之不易,除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外,村党委书记、苗族青年徐祥峰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是关键。
真情奉献家乡做实农村产业
发展家乡,突出一个“情”字。出生在磋播村大田组的苗族青年徐祥峰,11岁时就跟随父母亲举家搬迁至条件较好的顺场乡读书。从水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他先是种植烤烟,后在顺场街上开餐馆。通过勤奋努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充实、红火,算是小康之家。但在他一直牵挂着老家的父老乡亲,他一直想着回去做点什么。于是,2008年3月,他主动向花戛乡党委提出申请,回到花戛乡原高坎小村担任代理主任。任职之后,他深知高坎村贫穷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主动向上级申请资金修建通村道路。可是争取的资金只够购买火工材料和燃油,远远不够支付修建道路的所有费用,为了尽快把路修好,他把自己的挖掘机开到施工现场免费使用,用4个月的时间终于将长期制约高坎小村发展的3.2公里公路连通。随后,他又争取资金打通通组路、硬化串户路和农家小院,从而完成了全村的路网建设。
选择产业,突出一个“实”字。路网打通了,但是群众的荷包还没有鼓起来,怎么办?徐祥峰下定决心,要拔掉磋播村的穷根子。经村支两委多次研究,组织老百姓召开院坝会、群众会谋划致富道路,最终决定以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群众致富。通过对磋播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民种植习惯的认真调查,结合市、县产业布局,决定将刺梨产业作为磋播村的主导产业。2015年,村党委首先引导农民党员试种刺梨100亩。经过3年的试验,最终获得成功。2017年冬季,全村共种植刺梨5882亩。徐祥峰认为,刺梨产业是解决长远收益的项目,要加快群众脱贫步伐,还得有一批短平快项目做支撑。根据省委提出大力发展食用菌和精品水果的思路,他到县扶贫局和帮扶单位争取项目。通过多次汇报,相关部门领导被他的精神和思路打动了,最终争取到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公司筹资1400余万元,将磋播村刺梨产业扩大到5882亩;同时又申请到大连对口帮扶资金600万元、贵阳市白云区对口帮扶资金360万元、村级合作社融资2000万元,用于建设磋播村的食用菌项目;此外还争取到大连帮助资金40万元、六盘水市玉卓祥实业有限公司20万元以及挂帮领导帮扶资金200万元,用于实施200亩樱桃采摘园和100亩葡萄采摘园项目。
精准培训农民广邀技术指导
培训农民,突出一个“广”字。徐祥峰认为,产业选好了,但是群众没有产业管护经验和技能不行。于是,他利用贫困户“一人一技能、一户一就业”的大培训契机,邀请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水城县农业农村局、龙里县农业农村局下属站所专业技术人员,到磋播村对村民进行刺梨产业管护等技能培训。同时组织贫困户15人到水城县杨梅园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组织贫困户6人到清镇市学习种植技术。精准培训,让磋播村贫困群众掌握了产业管护技能并积极参与到产业管护中来。
指导技术,突出一个“广”字。光有技能培训不行,还得运用到产业种植管护的实际中才行。为此,徐祥峰依托“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的农业专家、水城县农业局、水城县刺梨办、花戛乡农业服务中心、派驻磋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轮战队等资源,为群众产业管护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群众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产业管护中,切实发挥产业技术的精准服务、专业化服务,不断带动农户学习使用先进种植和管护技术,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联合群众力量通达销售市场
创新方式,突出一个“联”字”。有了管理技术,有了资金项目,如何才能让产业真真实实产生效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徐祥峰认为,只有利用村级合作社牵头来组织有技能的群众参与到刺梨产业的种植和管护中来,只有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才能把产业做成功,才能真正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2017年至2018年有5000余人次参与刺梨种植和管护,人均增收800元。2019年又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参与食用菌管护的群众,既在家门口拿到了务工工资,又照顾了家庭,一举几得。
产销对接,突出一个“通”字。产业要产生效益,关键还要把产品卖出去,产品卖不出去产生不了效益,群众就会对产业失去信心,这是徐祥峰最头疼的事情。就在刺梨产生效益的时候,水城县林务投资公司和初好投资有限公司传来了喜信,将按照3元/斤的价格对磋播村刺梨进行收购,而且有多少就收多少。徐祥峰迫不及待将喜讯告诉群众,光是2018年初挂果的100亩刺梨,产值就到达8.2万元。产不愁销后,群众终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深化“三变”改革建强基层组织
利益联接,突出一个“变”字。产生了效益,如何让贫困群众得到收益?利益如何联结?徐祥峰思前想后不得结果,于是找文件、读文件,还一个人悄悄的在上网查找,他相信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方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最后他终于在市、县发给基层的“三变”小册子中找到了答案,如获至宝。通过与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公司多次对接协调,最后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公司同意按照“三变”模式参与磋播村刺梨产业种植,考虑到刺梨种植前三年没有效益,水城县林务投资有限公司同意按照每亩土地每年固定分红400元的方式保障农户前三年收益,同时在前三年刺梨种植和管护中农户每亩每年还可以得到260元的管护费和抚育费;从第四年产生收益后,收益按照4:4:2比例(公司40%、农户40%、合作社20%)进行分红。
基层党建,突出一个“强”字。徐祥峰认为,要把产业抓好、抓出成效,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一个党性强、执行力强、敢于奉献、一心为群众办事的队伍。于是,他一手抓产业带群众脱贫致富,一手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首先,他想着现在的村班子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对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政策理解不透,于是他白天抓产业抓建设,晚上就组织村班子学习文件、学习政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村班子抓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进一步增强。其次,他认为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好合作社的作用,就得把支部建到合作社上去,于是召开村党委会议,广泛征求广大党员的意见建议,最后决定由合作社法人、村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强党对合作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引领促脱贫的作用。同时,他还注重将磋播村返乡创业农民工、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和能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增强基层战斗堡垒的力量,从2015年以来,磋播村党委累计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8名,预备党员10名,现全村共有党员99名。
通过“谋发展”、“拔穷根”、“强产业”、“增收入”,花戛乡磋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472户1964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9户61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5500元提高到6900元左右。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过2019年的艰苦奋斗,磋播村169户611人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王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