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武汉民国建筑

花旗银行位于汉口青岛路1 号,沿江大道街边。1910 年建立的花旗银行汉口分行于1913 年建造新楼(第二代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景明洋行出设计图纸,魏清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建筑,地上共五层,地下一层,1921 年完工,连同购地金额及设备费用共耗白银17 万两。

抗战时期被日本人占据作为中江银行,1945 年后被出租给美孚石油公司使用。1949 年后,“美孚”撤出中国,楼房收为国有,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办公楼。与汇丰银行隔路相望,流行的三段式构筑,第一段为地上一层,内空极高,两根罗马圆形立柱和两根现代式方柱支撑主入口门廊,拱券门窗;二段包括三个楼层,八根粗壮的罗马立柱,横向贯通透空长廊;檐口为密檐式天沟形成水平环带,檐口以上为建筑物的第三段。正面临江主入口底层为半地下室,厚实的基座开细长半圆拱窗,封闭性建筑样式强调了银行建筑的安全感。整幢建筑呈正立方体,线条简洁,形式庄重,为北美新古典建筑样式的代表。

花旗银行于1812 年在美国纽约宣告成立,同时在纽约州注册,当时英文名: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城市银行)。1921 年建成的汉口分行大楼门楣上刻字: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建行以来200 多年间英文名称不断地变。今天,人所尽知的 Citibank,N.A.( 美国花旗银行) 归属美国花旗集团。

1901 年9 月7 日《辛丑条约》签订,美国获赔白银3290 万两(相当于当时2500 万美元),花旗银行被委任为美国政府驻华国库代理机构,受托接管“庚子赔款”。1902 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业,依靠给在华美国商人提供贸易周转资金以及外汇交易发展业务,其后陆续在中国的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汉口、厦门、广州、香港设八家分行。后据美国花旗银行自办网站上称,另有长春和青岛两家分行。汉口分行于1909 年设立。进入中国内陆最初取名“万国宝通银行”,上海市民以该银行办公楼门前悬挂的美国星条旗呼为“花旗银行”。1907 年,银行机构决定采取中国民间口头称谓。将在中国内陆分行的官方正式称谓改为“花旗银行”(香港、澳门、台湾继续“万国宝通银行”之称。后来的数十年间美国总公司数次更名,但是这个有着标志性的中文名在中国内地沿用至今。

1934 年至1938 年,设在中国的八大分行(网络上记录的两大分行不算)一共为花旗带来700 万美元收入,占其同期全部海外收入的40%。1937 年,日本对华发动全面入侵,花旗银行在中国业务迅速萎缩。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先后沦陷,银行职员大多数随国民政府向四川撤退,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花旗银行在华业务全面中止,三个分行及香港分行被日军占领,留守职员沦为战俘。

1945 年二战胜利, 职员们返回各大城市,着手进行银行业务的恢复工作。1945 年至1949 年,中国内战期间,全国经济濒临瘫痪,通货膨胀,民心涣散,花旗银行业务自然也无从发展,只能取观望之姿态。1949 年5 月,上海分行基本停业。1953 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完成清算工作宣告停业。在此之前,在中国内陆其他各大城市的分行早已停业,其美籍员工全部撤离回国。

1949 年后,撤离中国内地,包括花旗银行汉口分行。1995 年,花旗银行返回离开45 年的中国内地,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深圳、天津、成都、大连、杭州开设分行。2001 年,一位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官员告诉来访的花旗集团(Citigroup) 董事会主席桑迪·韦尔(Sandy I. Weill) 说:“在中国,花旗价值仅次于可口可乐。”03 年,花旗在香港的分行正式改名为“花旗银行”,与中国内地的名称统一。

今天,总部设在纽约的花旗集团,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