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手工纺织:工艺可以被取代,文化不能

传播丽江新声音 做有价值的内容

摩梭人有句老话

一定要用天然的棉线

最虔诚的态度

才能织出衣物的温度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在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瓦拉别村委会,经常能看到摩梭妇女们坐在道路两旁的自家屋檐下或绕线或编织。村子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摩梭传统手工纺织能手,阿七独支玛。

阿七独支玛生于1960年,是唯一一位摩梭手工纺织的“省级传承人”。

摩梭人世代以种地、织布为生,农闲时,摩梭妇女会在自家的屋檐下编织,她们被亲切地称为“摩梭织女”。经过几十年市场的渗透,现代化方式制作的衣服和原材料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就连大山深处的泸沽湖也不例外,原本穿着自制麻衣的摩梭人也开始穿着更为方便的成衣。

“在我差不多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做纺织的人就已经很少了。”据阿七独支玛回忆,摩梭手工纺织的衰落早就开始,青年时便只有祖母在偷闲的时候会织一些,就再没见过别人做纺织了。

瓦拉别温泉水的温度在37—38℃,随着泸沽湖的旅游开发,许多国内外的游客都到这里来泡温泉,游客的到来,给瓦拉别村带来了热闹,也给摩梭传统手工艺带来了生机。

因为游客来到瓦拉别后没有什么可以带走的纪念品,中学毕业后在家操持的阿七独支玛想到了手工纺织,为什么不能把摩梭人最传统的手工当做礼物呢?带着这样的想法,阿七独支玛找出了尘封已久的纺织机,凭着从祖母那里学到的纺织技术,重新拾起了这项摩梭人的传统手艺。

随着阿七独支玛的成功尝试,村子里也开始有妇女开始效仿,后来阿七独支玛组织了相关的培训,进一步巩固这些搁置了很久的生活技艺。于是这项几乎已经失传的技艺,在旅游的带动下逐渐恢复起来。

2003年,一位外地老板曾邀请阿七独支玛等二人到束河古镇的一个工艺品商店进行手工纺织表演并现场销售,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们的产品供不应求。2006年,阿七独支玛为正式在宁蒗县工商局办理了“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的登记手续;2008年,一个以“阿七独支玛”命名的商标成功注册。

手工编制出来的披肩、围巾、腰带,色彩多为粉红紫,凸显少数民族风情,且手感舒适,实用性强,很受游客的喜爱。

然而在2010年前后,摩梭人的传统手工纺织技术遭受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景区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围巾的销售商家大批量增多,商家进货时总想着低价,而手工制作注定了成本无法降低。

机器制造的围巾成本低廉,但是比手工织的围巾更平整,所以在市场价格上对手工纺织冲击很大,在各个景区机器织的围巾有时能压到20元左右, 而手工纺织的通常在100左右(正负30元),销售变得困难。

摩梭人的手工纺织围巾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在良性的商业环境中可持续的发展,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真的要变成“遗产”了。

为了应对危机,阿七独支玛和儿子阿七尼玛次尔费了很多心思。变革是痛苦而必须的,阿七尼玛次尔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从小就在摩梭人纺织的环境里长大的他,对摩梭人的传统手工工艺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

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阿七尼玛次尔很清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只有凝聚本民族的历史才能在技术和产品质量上为其他民族所难以超越,即使在发展中有其他民族效仿,也难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只有凝聚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信誉。

为了改变摩梭传统手工紡织品的市场困境,阿七尼玛次尔依据大学所学知识和外界的发展趋勢,致力于传承传统摩梭文化,以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精品争力为目标,把摩梭手工注册成商标,不再依赖廉价的旅游市场而注重大批量的企业客户,拓展网上销售,把纺织技能培训更加系统全面化……

阿七尼玛次尔摩梭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找到了摩梭文化里最为经典的十二个图案,这十二个图案作为新一代摩梭手工织品的标准团已经注册版权,“阿七独支玛”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以传统工艺纺织品为载体,保持手工工艺的特点,融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摩梭人的手工编织品有了新的生机。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品也实现了从普品到精品的打造过程。

摩梭手工的复兴离不开旅游的发展,但是在复兴路上遇到的阻碍也源于旅游本身,弱势的传统手艺人难于与资本抗衡。它提示着我们,民族民间文化(工艺)的发扬与传承要依托市场本身,更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采写:满满

责编:杨江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