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宁波学校,绝大多数都是以地名、数字来命名的,比如宁波中学、镇海中学、宁波第二中学等,当然,也常借历史或现实中人名来命名。
据不完全统计,宁波有近百所学校以人名命名,有些还鲜为人知。这些学校与宁波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精神鞭策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奋进。
惠贞书院
“你们要给我过生日,还不如回宁波去捐所学校”
说起宁波市惠贞书院,那就不得不提以天一阁藏书家范钦第14代孙、香港企业家范鸿龄先生为首的范氏家族。
范鸿龄是香港十大超级“打工皇帝”之一,母亲倪爱贞女士生前一直情系故乡。有一年母亲高寿,范鸿龄就和兄弟姐妹商讨着如何给母亲祝寿。结果老太太一听就说:“你们要给我过生日,还不如回宁波老家去捐所学校。”
1995年秋,学校创立了,原名宁波市育才实验学校。1996年春,范氏家族遵照母亲“兴教办学、造福桑梓”的嘱咐,与宁波市政府磋商,范氏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市教委拨款1000万元人民币,共同建设学校一期(初中部)工程。经宁波市政府同意,市教委批准,在范鸿龄先生父亲(范惠卿)母亲(倪爱贞)之名中各取一字,将学校更名为“宁波市惠贞书院”。“惠贞书院”既体现了宁波人的书院文化情结,也表达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深远命意。
惠贞书院校园里的凉亭。
25年来,承载着海内外宁波人“热爱教育、支持教育、情寄桑梓、爱乡爱国”的深情厚谊和莘莘学子的梦想,惠贞书院始终坚持文化立校的办学方略和“集东西文化之长,承精益求精之训,行明礼致善之道,求人性教育之真”的办学理念,着力建构以“战略谋划”为导向的校长领导力,以“礼善”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实践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融入精细化管理为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
殷夫中学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因“自由诗”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
殷夫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谈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很多人就会豁然开朗。是的,这首诗便是经他翻译、鲁迅传播,才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
宁波象山的殷夫中学,学校前身是大徐中学,始办于1969年,为纪念家乡的英烈殷夫,1991年2月7日更名为殷夫中学。殷夫,出生于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今大徐镇大徐村),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殷夫中学教学楼前,殷夫雕像卓然而立。
走进殷夫中学,只见绿树成阴,教学楼前殷夫雕像手持书卷卓然而立。除了环境布置上尽显殷夫特色,学校提炼出“为了崇高的理想而执着追求”的殷夫精神内涵,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题,浸润着每一位师生。
“每次聆听殷夫大讲堂的讲座,都收获满满。”王同学口中的殷夫大讲堂,是由学校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名人及乡贤人士来给学生作励志教育,邀请名优教师来针对性地指导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充满殷夫特色的讲堂教育方式,深受师生喜爱。
“学校依托殷夫资源载体,成立白莽文学社、殷夫故居导游社、青年教师读书会等社团,开展殷夫之星、殷夫红旗手评选和以殷夫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营造学习殷夫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具有殷夫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该校校长周孝辉介绍,学校深挖殷夫人文资源,与学生教育相结合,培养爱校、爱家、爱国情怀,激励他们求学上进。
杨贤江中学教学楼前的杨贤江金色雕像。
杨贤江中学、贤江小学
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他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过慈溪,是否到过杨贤江中学?一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金色雕像,他就是杨贤江先生——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校园里,杨贤江元素随处可见,杨贤江文化长廊、杨贤江语录、贤园等,教学楼走廊上写着九个大字: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这是杨贤江先生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
在杨贤江短暂的三十六年光阴里,他为我国的教育理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年4月,慈溪市杨贤江中学和贤江小学都会举行活动,纪念杨贤江先生。今年是杨贤江125周年诞辰。
贤江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草帽业小学,在2011年5月正式更名为慈溪市贤江小学。而创办于1986年的贤江中学,在2002年与庵东中学、坎墩中学融合,正式更名为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这两所学校都积极实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形成了“全人生教育”理念体系。贤江小学的校长张卓卿告诉记者:“小学主要围绕贤德、贤慧、贤能、贤哲这四大核心素养开展‘全人生’课程建设,来真正实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
据了解,杨贤江中学还进一步开发了适合本校教育实际的校本课程,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前进中的杨贤江中学》由学校组织撰写,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思想研究会评为一等奖。
李惠利中学的校训石。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除了上述三位乡贤,宁波还有许多学校以人名命名,每个校名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记者连同浙江万里学院的梅庆生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宁波以人名命名的学校进行了总结归纳。
以宁波历史上名人或文化内涵命名
宁海县城北小学、城北中学因纪念乡贤国画大师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更名为潘天寿小学、潘天寿中学;有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家柔石而命名的柔石中学;有纪念明朝大臣、乡贤方孝孺而命名的正学中学,因方孝孺在汉中府任教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人称其“正学先生”。
江北区有修人学校,因五四时期湖畔诗人应修人而得名,有以著名杂文家和藏书家唐弢命名的唐弢学校。
余姚市有高风千古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传儒东瀛的朱舜水和博学宏著的黄梨洲四大先贤,相应的分别有子陵中学、阳明中学、阳明幼儿园、梨洲中学、舜水中学,另有以严子陵高风亮节精神命名的高风中学。
慈溪市除了杨贤江中学、贤江小学,还有虞世南幼儿园,它以乡贤唐朝名臣、大书法家虞世南为名。
海曙区古林镇的东恩小学和市区东恩中学均由王宽诚先生创建,意为感念毛泽东、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以捐资人或家人名字命名的
海曙区有闻裕顺幼儿园,“闻裕顺”为香港钟表业巨贾闻儒根(鄞县樟村人)之父最早开设的小百货铺之名,为闻儒根纪念父亲所立,上海、杭州均有同名幼儿园。
鄞州区有李惠利幼儿园,由香港实业家、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李惠利捐资建造,另有李惠利小学、李惠利中学。
信懋学校为祖籍梅墟的台湾实业家王传麟为纪念先父王信懋所建。
镇海区河头乡顾村有顾兆田幼儿园,为原籍镇海的港商顾兆田捐资所建。
海曙区的海曙中心小学又名吴剑鸣外国语学校,由祖籍海曙石碶的港商吴剑鸣女士捐资助学。
孙文英小学则是布政巷小学因港胞孙文英女士捐资改建命为现名。
爱菊艺术学校原为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因港胞孔爱菊女士捐资而命名。
范桂馥小学因时任旅港宁波同乡会副会长的范思舜及兄妹捐资助建,而以其父名字命名。
李兴贵中学是港胞李景芬女士捐资,并以其父名命名的。
逸夫中学,由原五乡中学、宝幢中学合并新建时得到邵逸夫先生资助而得名。
原邱隘中学因港胞李景芬女士资助,用其母之名更名为董玉娣中学。
王笙舲小学由港胞董纪勋、王婷娟捐资建造,以其先人名字命名。
北仑区新碶中学得港胞顾国华、顾国和昆仲的捐资易地新建,学校更名为顾国和中学。 宁海县长街镇毛洋小学,因五村撤并易名为五星小学,又因邵逸夫捐资再名为五星逸夫小学。
另有一些学校实蒙资助,但未直接用宁波帮人士或其家人之名
四明中学为赵安中先生等港胞捐资助建。
镇海区中兴中学可追溯到1871年叶澄衷创办的叶氏义庄,后由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旅港、台校友数度捐资扩建。
仁爱中学是由浙江省爱乡楷模、宁波市荣誉市民张爱芳女士捐资兴建。
宁海县知恩中学建校初,港胞沈炳麟、赵安中先生捐建了“庆同教学楼”“旭明教研楼”“颐美教学楼”“林杏琴图书楼”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校名当有知恩图报、不忘以办学成绩回报社会之意。
漫步宁波大学的校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幢大楼都是以人名命名。包氏教学楼群、包玉刚体育中心、包玉刚图书馆、包玉书科学楼、曹光彪科技楼、邵逸夫图书馆、逸夫职教楼、安中大楼、林杏琴会堂、黄陈月莉楼、孙容良楼、李达三外语楼、龙赛理科楼、李兴贵球场、瑞航海楼、黄庆苗楼、严信才楼……每一幢大楼的背后,都跳动着“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从创立的那天起,宁波大学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宁波帮’留给宁大的,不仅仅是他们捐赠的巨额发展资金,更多的则是他们带给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给养。”现代金报记者马亭亭 林涵茜 通讯员邹银权 姚俊 舒翔
记住这些校名就是传承这段历史
人对世界的认识,起点就是事物的名称。
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因丰功伟绩而声名显赫,其名字就有了极高的知名度,从而不断被人关注和谈论。牛顿定律、歌德巴哈猜想、中山公园、杜康酒、东坡肉、李宁运动服……莫不如是。
宁波以人名命名的学校为数不少,且不乏办学成绩突出、民众口碑良好、校名内涵与校风传承相辅相成的名校。这与四明大地史脉悠远、人文丰厚息息相关。
宁波素有重教倡学传统。自北宋王安石治鄞以来,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念,千百年来深植宁波人祖祖辈辈的血液中,在宁波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宁波是“书藏古今”的书香之城,天一阁范氏一脉对作为文化表征的藏书的艰难守护,体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敬重,也促使宁波成为文献大邦。
“港通天下”的宁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海洋性格,造就了一个秉承传统而又开拓创新的特殊群体——宁波帮。宁波帮素有爱国爱乡的桑梓情怀。自1984年邓小平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以来,广大“宁波帮”人士心系家乡,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在甬高校捐赠楼宇建设、奖助学金与奖教学金、图书资料、硬件设备等项目一千多项,累计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海外“宁波帮”捐赠总额的80%左右。以乡贤之名命名学校,既可表达政府和民众仰慕、纪念乡贤之情,又可体现借乡贤事迹奖掖、激励后学之意。 这些学校的名字,记录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新梳理这些校名,也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传承。
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梅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