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这13位科学家为中国航天立下不朽功勋,请铭记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回望中国航天史,致敬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们。

0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他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后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02孙家栋

孙家栋(1929.04-),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业界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之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先后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改革先锋称号”“共和国勋章”等荣誉。2019年12月18日,孙家栋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03任新民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他领导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04黄纬禄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自动控制专家。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二院技术总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1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95岁。

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

05屠守锷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06郭永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07钱骥

钱骥(1917.12.27—1983.08.18),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钱骥早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99年,钱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08赵九章

赵九章(中)

赵九章(1907-1968),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和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气球探空、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09梁守槃

梁守槃(1916-2009),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10杨嘉墀

杨嘉墀(1919-2006),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他领导和参加了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11谢光选

谢光选(1922-2016),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主要开创者之一。 谢光选,一生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2梁思礼

梁思礼(1924-2016),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13王希季

王希季(1921-),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除了这些科学大家,还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航天工作者,向他们致敬!

(河北新闻网综合中国军视网、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编辑魏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