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民国时期中华医学会再也没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会议。1937年的这场医界盛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巅峰
(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朱恒璧会长演讲照片)
1937年4月1日的上海滩,春意盎然。
这天上午八点多,枫林桥畔两座崭新的巨大建筑——国立上海医学院和上海中山医院前,已经是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界精英们,云集于此,报到注册。他们将要参加的,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医学盛典:上海中山医院开幕、国立上海医学院新校舍落成、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会期从4月1日至4月8日,共8天。
(参会代表名单)
因为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活动,全国的西医界都极为重视。各地的医学精英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悉数到场。当时现场确认注册的有988个人。这个学术会议规模,应该是民国之最了。
民国时期,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那怎么保证大家都能按时到会呢?
除了通过信件和各地学会进行通知之外,提前数月,中华医学会就通过各种医药卫生刊物进行大会信息发布。在会议前一个月,又在《申报》等发行量极大的公共媒体上进行信息发布。而在会议前一周,进入媒体信息密集发布期。
从3月31日,会务组就开始接受代表登记报到。会务组委托当时的中国旅行社,在上海滩各车站、轮船码头、飞机场,设立接待处,持中华医学会的旗帜,迎接参会代表并用车送往报到处。每位代表交纳注册费五元国币。如果是夫妻共同参会,给予优惠,两人八元。注册后,发给大会徽章,在整个会议期间,都以徽章为准进行身份识别。除了徽章,注册时,还一并给予大会手册、论文资料、上海地图和指南。
日程安排。
这次大会的日程安排极为丰富的,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医学人文、医院管理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这些学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一窥当年的医学思想。
这次大会的会议安排模式,基本上都是:上午大会报告、下午各分会场报告。
4月2日大会议程。
上午,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生理学会会长、卫生署署长三人分别作大会演讲。中午,国立上海医学院和国立同济大学联合请参会代表午餐。下午,一共七个分会场会议,分别是:外科组(头部外伤、胸部外伤专题);耳鼻喉组(综合论坛);小儿科(小儿结核专题);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专题);中文医学名词专题会议;生理学组(免疫化学专题);放射学组(综合论坛)。
4月4日大会议程。
上午,教会医事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医院标准委员会分别作报告,还邀请了W.Scholz教授做报告。中午,中比镭锭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前身)请参会代表午餐。下午,又是七个分会场:内科组(寄生虫病专题);细菌学与免疫学组会议;结核病组会议;公共卫生组(农村卫生专题);军医组会议;生理学组(营养专题);皮肤病学组(综合论坛)。
(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的简要日程安排表)
参观活动。
上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中国的医学中心。参观上海滩的医学机构,自然是中华医学会大会的重要议程。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参观,是建成的上海中山医院。根据《中华医学杂志》的描述,中山医院是当时远东地区条件最好的医院:拥有最新的德国西门子X线设备、夏日有凉气冬天有暖气、有权全上海唯一的高压消毒设备、病床居然是可调节式的。这些自然都让参会代表瞪大了眼睛。
(大会手册,封面是拜耳公司的产品广告)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们还参观了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新建成的上海市立医院、澄衷疗养院、中比镭锭医院、全国海港检疫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等机构。会议间歇的活动也都安排得很有意思,每天中午都放映最新的科学影片。你可别觉得每天看电影无所谓,那是1937年啊。
八十年前的1937年4月1日,在全国各地的医界泰斗与社会名流的见证下,孔祥熙夫人宋蔼龄在剪彩之后徐徐推开了中山医院的大门。中山医院诞生于一场医学盛典之中。那一次的医学盛典,展示给国人的,是当时最新进的医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思想、有信仰、有品位。
(宋氏三姐妹的老大、孔祥熙的夫人宋蔼龄,为上海中山医院开张剪彩。)
如今,我们要庆祝中山医院的八十华诞,也要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看看历史,我们就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感谢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1943年中华医学在重庆召开第六届大会时的纪念戳。)
(上世纪上半叶,中华医学会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中国最早的大型医学学术组织是由在华外国医生组织的中国博医会。中国人自己在1915年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并于1916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会。后来中华医学会日益壮大,在1932年兼并了中国博医会,并于同年举行合并后的第一届大会。1937年4月的这次大会,是两会合并后的第四届大会。
(1916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合影)
(这是1928年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大会合影,两会合并前的)
(1934年两会合并后,第二届大会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