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历史与潮流碰撞出的北京地标,没开放的日子,想它

“一年有365天,比你们幸运,我不仅仅有365个故事。”

“喝了吗您?”

“还没呢,您呢?”

“得,我那刚沏上,没喝我那儿喝去啊。”

“您得着,我那儿还坐着水呢。”

如果你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或者已经在北京待过多年,那么以上这些话一定再熟悉不过,清早起来,拉开院门,抬头就有人问你“喝了没”,只是这喝得不是酒,是茶。“早起一壶茶,饭后一袋烟”对老一辈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而在京城,最容易听到这样问候方式的,一定是在各式各样的胡同儿里。

提起北京,胡同绝对是不可被遗漏的建筑之一,民间更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放到今天来讲,不少人张口就能来那么几个有名的胡同——大栅栏钱市胡同、东交民巷、八大胡同、帽儿胡同、南锣鼓巷......

一条胡同,通常连接着几个四合院,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中说“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虽然北京人期望着独门独院,可平日里邻里邻居也会讲究“处街坊”。当然,汪曾祺还说“胡同和胡同文化终究会消失”,但是二十多年过去,北京的胡同反而成了新地标,其中最有名的还要属南锣鼓巷,作为美国《时代》周刊挑选出的亚洲25个不得不去的场所之一,来一趟北京如果没能打卡,那可真称得上是遗憾之极。

“胡同”一词,其实最初起源于元代,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录道:“胡同本元人语”,由此可见其来历。元大都时,奉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意思是说,以皇城为中心,左边为太庙,以来祭祀祖先,右边为社稷坛,以来祭祀土地和五谷,前部是朝廷,以便帝王上朝听证,后面为市场,以来进行商贸交易,而这样建筑方式的重点只是为了凸显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南锣鼓巷就当时的位置来说,就属于“后市”的组成部分,南北走向的巷子,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呈现出"鱼骨状"的形态,像是一条大蜈蚣,因此也有人称这里为“蜈蚣街”。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从明清时起就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达官贵人、文学名家、画坛巨匠,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都曾在这个巷子里看过春花冬月,走过烈日和星空。

今时不同往日,尽管现在的南锣鼓巷还是那条蜈蚣式的老街区,但依旧有很多地方已经改头换面。已经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的僧格林沁王府,如今也只剩下“僧王府”的旧牌子;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牌子的齐白石故居,仍旧透漏出宅门大院的原生滋味,却早已没了那条活蹦乱跳的虾;安放着茅盾先生半身雕像的茅盾故居,经过修整依然还是一座不同于周围四合院的二进小院,然而距先生离世也有几十年。

2005年,南锣鼓巷进行了全面翻新,在这片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不少人看中了它的商业价值,各种风格新潮的店铺接二连三开门营业,“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是店名已经走在了潮流前线。

新鲜的血液注入进历史厚重的胡同儿里,让南锣鼓巷再一次成为北京新地标。对于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说,不失时尚却还能体验地道京味儿,这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好去处。众多的潮流小店中,怎么能缺乏酒的助燃,不同于后海、三里屯酒吧的喧嚣热闹,南锣鼓巷的酒吧可能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整条街道更趋向于安静、显得一切是那么真实。夜幕降临,就着老城喝上一杯,酸甜苦辣也能全都咽下。

2020年的南锣鼓巷,在特殊时期下还没有正式复工,原本人潮拥挤的胡同儿现在还只有“闲人莫进”的红色大门和“不问来人”的垂柳新绿,各个入口处都有专门的人员把守,想要偷偷溜进去更是不可能的事。

引用《情深深雨蒙蒙》里的一句话:“南锣鼓巷不开放的第一天,想它;南锣鼓巷不开放的第二天,想它;南锣鼓巷不开放的第三天,发了疯的想它”。

暂再等些日子,挨过三冬四夏,既已经春暖花开,又何愁故人不来?

旅游攻略:

南锣鼓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

公交地铁:地铁6号线/地铁8号线、锣鼓巷公交站(118路/13路/3路/42路/60路/612路/夜21路/夜3路)

注意:疫情期间,暂不开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