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毕加索的雕塑艺术情怀

毕加索的绘画举世闻名,但作为雕塑家的毕加索却鲜有人知。1965年,当毕加索为芝加哥市政中心前的广场设计城市雕塑时,他做雕塑已经有60多年了,一直“用一种自学者的自由来探索着这一媒介”。

无论是爱人费尔南德还是玛丽-特海斯,无论是吉他还是斗牛,这些频繁出现在毕加索画作中的主题同样成为他雕塑的灵感。

▲《妇女头像(费尔南德)》,1909年

1904年,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奥利弗相恋。以费尔南德形象所塑的这座雕塑是毕加索在1909年秋天于巴黎创作的作品,最初以粘土捏塑,后来被铸成了青铜作品。1909年,毕加索在西班牙奥尔塔度过了夏天,并画下了大量费尔南德的画像,

《妇女头像》也作于这期间。《妇女头像》以立体主义的原则和非洲民间木雕的几何化手法,将人物的五官组构成交织的几何形体,是依据毕加索立体主义造型理论探索出的雕塑作品。

▲费尔南德·奥利弗

1904年,毕加索与波希米亚的模特费尔南德于一场暴雨中相遇,并很快堕入爱河,他们在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同居了。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玫瑰时期”,浪漫的粉红色取代了忧郁的蓝色。

▲《费尔南德肖像》,1909年

与费尔南德一起的日子让毕加索从情欲中感受到了重生的快乐,他开始更频繁地运用裸体创作:《马戏团之家》、《玫瑰色的裸女们》、《花篮女人》……著名的《亚威农少女》就创作于这期间,并被认为是毕加索首幅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费尔南德肖像》,1909年

1908年秋天,毕加索和费尔南黛终于搬离了“洗衣船”。不久后,毕加索厌倦了费尔南黛,为躲避她而常常回到“洗衣船”的旧画室作画。

▲《费尔南德肖像》,1909年

关于二人曾经有一段记录:“他们穷得买不起面包的时候,费尔南黛却会叫上一套大餐,等送餐的男孩头顶着一篮饭菜来敲门时,她就对着门外喊道:‘我开不了门,我没穿衣服……放在门口吧……我回头再付钱。’声音既不容抗拒又包含挑逗,小男孩只得照办。”

▲《费尔南德肖像》,1909年

1911年,毕加索遇见了艾娃·谷维,对费尔南德愈发冷淡。不久后,费尔南德离开了他,跟随一名意大利画家私奔了。

▲《女人头像》,1932年

上世纪30年代早期,毕加索在放置雕塑创作二十年后重新开始了对其的探索。他在距离巴黎四十公里的地方买了一处别墅,并在这里布置成一个雕塑的工作室。这座女人头像雕塑的灵感来自于小他29岁的爱人玛丽-特海思·沃尔特(Marie-Thérèse Walter)。

▲《戴花环的玛丽》1937年;右为玛丽-特海思·沃尔特

1927年1月8日,毕加索在巴黎拉法耶画廊外的商店遇见玛丽-特海思,那天玛丽要去拉法耶画廊买小飞侠领和搭配的袖口。“你长了一张有趣的脸,”毕加索对她说,“我想给你画一张画。我是毕加索。”当时她16岁,他45岁。自此她就一直是毕加索立体主义创作时期的头号缪斯,直到1941年。

▲《玛丽肖像》,1939年

玛丽-忒海思最初以暗号的形式出现在毕加索作品中:有时是一把吉他,有时是相遇时她所买的飞旋镖形的领子。毕加索后来有大量作品都受到玛丽-忒海思的启发,包括著名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梦》等等。

▲《玛丽肖像》,1937年

玛丽·泰蕾兹·沃尔特或许是毕加索情人中最简单长情的一个,在毕加索离开她后,她仍30年如一日地给毕加索写信。毕加索去世后,玛丽-忒海思于1977年自杀,距他们的相识正好五十年。

▲《吉他》,1912年

根据毕加索的好友André Salmon所说,最早前往毕加索工作室参观的人都对这个作品感到疑惑,问毕加索:“那是什么?”毕加索会回答说,“这没什么,不过是一把吉他。”

▲《挂在墙上的吉他》,1912-1914年

当毕加索还不是立体主义大师的时候,就对吉他有强烈的兴趣。从巴黎的“洗衣房”到蒙帕尔纳斯乃至布列塔尼半岛,所有与吉他有关的作品都见证了他不同的时期。1903年的《演奏吉他的老人》记录了毕加索被人们称为“蓝色时期”的特殊阶段,到了1926年,一种狂乱中夹杂冷酷的新风格悄然展现,毕加索用布料、绳线、生锈的铁钉和织毛衣的粗棒针等材料,创作出了《吉他》系列。

▲《吉他》,1913年

毕加索在综合立体派作品方面的探索是从1912年开始的,当时他会在作品里贴上一些纸片——从报纸期刊上剪下来的数字和字母、糊墙纸或仿木纹的制品。《吉他》是毕加索1913年拼贴制作的画,体现了最初尝试的综合立体派的特征。

▲《吉他》,1926年,毕加索在现成品雕塑的另一尝试

▲《公牛》,1958年

毕加索痴迷于西班牙的传统项目斗牛,这一主题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公牛》参考了毕加索以牛为主题的画作,立体主义被沿用到这个作品中,两只螺丝是公牛的眼睛,小木球是公牛的鼻子。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期间,他开始尝试以纸板、木材和金属板材为材料进行雕塑。毕加索一直保存着这幅作品,直到去世。

▲《牛头》,1942年

《牛头》是毕加索另一闻名作品,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做成,是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ready make”(现成品)雕塑,毕加索是这种艺术的先驱者。

▲《公牛》,1955年

“芝加哥的毕加索”是毕加索在1960年代所设计的第一座大型市政雕塑,立在芝加哥市政中心前的广场上,高50英尺,由耐候钢制成。雕像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头部,从不同的视角,能够看到雕塑从女人的头部轮廓变换成动物的头部,最终变为纯粹的抽象形式。

毕加索用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制作了这个雕塑的模型,当时毕加索已从事雕塑近60年,但从未创作过如此大规模的雕塑。1965年,他完成了1米高的青铜雕塑模型,1966年定稿,随后交由钢铁公司制作。

雕塑于1967年8月15日向公众揭幕,揭幕当天广场上人潮涌动。揭幕后,有许多人无法接受这座抽象派雕塑。《时代》杂志质疑雕塑“是一只鸟,一个女人,一头阿富汗猎犬,一只猿猴,一个残酷的骗局,一个共产主义阴谋,还是超人?”芝加哥市长戴利在揭幕典礼致词时说:“这座雕塑今天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明天就会熟悉它。”

▲毕加索与贡萨雷斯合作完成的作品《花园里的妇女》

雕塑大师胡里奥·贡萨雷斯从事艺术创作前是一位匠人,出生于巴塞罗那的一个铁匠之家。一战期间,贡萨雷斯发明了一种新的金属焊接技术,并开始创作艺术作品,在圈中有了名声。在贡萨雷斯之前,金属雕塑作品都以模铸成,在他看来,这损失了材料本身的痕迹,于是他用金属焊接技术结合钢铁原料,将铁条、铁片直接做成雕塑作品,对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等雕塑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为毕加索,右为贡萨雷斯

在1928年至1931年间,毕加索与他合作完成了不少铁塑作品。在技术上,贡萨雷斯教授了毕加索如何压制薄铁片;贡萨雷斯提倡在作品上留下焊接的痕迹,并将铁生锈的特质视为奇妙艺术的一种,也对后来毕加索后来所作雕塑有所影响。

▲《战士的头》, 1932年

▲《山羊》, 1950年

▲《一杯苦艾酒》,1914年

▲《山羊头骨和瓶子》, 1951年

▲《怀孕的女人》,1950年

▲《头》,1958年

▲《妇女头像》, 1951年

▲《女人的手指》

免责声明:岱轩雕塑艺术平台发布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音频和视频资料产权或版权均归属各自的创作者或业主。如果您拥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显示在了本平台中,且你并不喜欢这样,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您的理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