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脆在口甜在心,它如指头大小,浑身裹覆豆末,没错,它就是通海豆末糖,陪伴着我们长大的食物之一。如今,即便新兴食品层出不穷,可传统的手工食品依旧能牵引出人们的情怀,一口咬下,仿佛想起那个年代的往事。豆末糖是藏着记忆的食物,也是传统制法永恒的坚守。
豆末糖的前世今生
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厂长许传震是“糖三代”,他向我们介绍了该厂的历史。始建于1956年的通海县豆沫糖糕点厂车间原址是秀山街道太和街50号,1970年通海大地震后,生产车间就从原址搬到了这里。几幢红黄颜色的房屋是七十年代时使用的车间,如今已经不再使用。
据1992年编纂的《通海县志》记载,民国初年,通海、河西两县做豆末糖的有5家,产品多在县内销售,也有人用铁皮盒包装带往昆明、贵州、上海、香港馈赠亲友。民国后期,已发展到10多家,产品行销省内外。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51户私营工商户签字盖章,成立了公私合营糖果糕点厂(后改为豆末糖糕点厂),按传统工艺扩大豆末糖生产。
图片由许传震提供
关于豆末糖,通海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相传,蒙古为实施成吉思汗遗愿:灭大理国,对南宋进行南北夹击,进而灭南宋。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军兵分三路入云南,1254年大理国灭亡。在蒙古征战大理国的过程中,蒙古铁骑不能携带更多的食物,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和潮湿的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起来形成块状,成为豆末糖的雏形。后来,人们不断加工改进,便有了现在的“豆末糖”。
纯手工匠心制作
走进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熬麦芽糖、冷却、扯糖、包豆沫、拉条、切块、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熬煮麦芽糖,温度是关键。热量的散发尤其重要,在一盒豆沫糖的制作过程中,麦芽糖的温度一直在变化。“万事开头难”,起始的温度决定成品品质。
麦芽糖静置冷却。
将麦芽糖放入石槽中进行初道裹覆,此时温度仍在变化中。
扯糖后,用准备好的豆末粉进行最后的裹覆。此时的糖体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变化和多次的拉扯已经具备弹性。
至关重要的拉条环节,凭借的是师傅们数十年积累的肌肉记忆。均匀的长短和粗细,以及表面的光滑程度,都是师傅们至臻的追求。
分段。
最终装袋。
上市。
今年58岁的赵开林是厂里制作豆末糖的老师傅,也是厂里的“金字招牌”。从18岁入厂学艺至今,他已做了40年的豆末糖,带出二十多位学徒。“要做出好的豆末糖,对温度的感觉和把控贯穿了豆末糖制作的整个过程。”赵开林告诉我们,熬制的麦芽糖何时起锅?冷到何种程度?拉条需要多粗、多长?豆末糖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看起来简单的操作步骤,要真能上手操作,一个学徒没个三五年时间是掌握不了的。
我们注意到,豆末糖的制作,在时间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次制作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从熬制麦芽糖开始,到切块包装,全部过程完成后,豆末糖依旧温热。随着热量的散发,冷却下来的豆末糖口感变得酥脆。
创新销售渠道
80年代中期,是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到厂里买豆末糖,需要提前预定,每天开门后,拉糖的货车要排出很长的队伍,年产能达八百吨,如今年产则为三百吨。许传震坦言,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食品蕴含着手艺人们的不懈坚守,面对新兴食品的冲击也要从传统的定位上选择从容的态度应对,“年轻受众的口味是什么?”成为许传震思考的课题。
1981年,“秀山牌”豆末糖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中国首届博览会银奖、1990年获中国妇女儿童博览会银奖......在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厂长办公室里,秀山牌豆末糖获得的荣誉挂满了墙壁,各部门授予的奖状塞满了书柜。这些荣誉证书,记录了通海豆末糖辉煌的历史。
作为通海传统糕点的豆末糖,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再出发?许传震说,2016年,厂里在淘宝上开设了店名为“秀山牌糕点”的网络店铺,虽然销量不大,但对厂里生产的传统糕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之后又在阿里巴巴、拼多多上开设了店铺。现在,厂里正在搭建抖音销售平台,并着手研究国外市场,争取让通海传统食品走的更远。(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水涵 洪绍华)
编辑:陶晓兰 审核:马儒文 终审: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