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哈佛CTB创新研究大挑战全国总决赛和全球预选赛于3月12、21日在线上进行。经过中英文答辩、一小时课题研究挑战等环节,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行步者”小队成功晋级全球总决赛,竞赛指导老师为陈颜龙老师和朱毛奇老师。据悉,该参赛队将于10月前往哈佛大学,与中国最优秀的队伍和海外华人团队竞争CTB的最高奖项。在全国几千支参赛队伍中,仅有3%能获此殊荣。
China Thinks Big 创新项目大挑战(简称CTB)是以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创新的国际级别高中生创新活动。CTB于2012年由哈佛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共同带入中国,8年以来CTB联合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等数十所国内外顶尖大学教授,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得主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向世界范围华人中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和创新挑战。
此项比赛要求参赛队员们去发现身边的一个社会问题,并在5个多月的比赛时间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出一个实践方案并进行实践,以原创观点和创新方案践行“立大志、做小事”(Think Big, Start Small)的项目精神。而在参加CTB的数千支队伍中,只有3%的队伍能够晋级最终的全球总决赛。
这一支小队究竟做了什么,能在数千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呢?
行步者小队合影
“其实,刚开始选课题,我们就纠结了几个月。”队员朱倩宜笑着说。“刚想到做‘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课题时,我们队内其实并没有成员对此有过充分了解。我自己更是不太看好这个课题,感觉很难做得出彩。”但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又采访了几位患者家属后,队员们最终还是决定了课题的方向。
AD症,是一种目前还无法治愈的疾病。患病者的记忆会逐渐退化,不再认识身边的人,到了后期甚至不再记得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最终终日卧床,需要家属的全天候照护。亲人的病情无法逆转、经济的逐渐紧张、全天照护造成的精力不足、至亲忘记自己的悲伤……这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所面对的。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缺乏,更是加重了他们生活的压力。
“我们刚开始真没把它当成一个比赛来做,只是觉得这个社会中存在这样一部分被忽视的人群……而我们想要试着改变。”“几个月里,一群高中生能改变什么?或许就是首先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成因,然后让社会上的更多人关注到它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十个人走到了一起。
数千字文献综述、数百份问卷调查、精准的个案访谈……小队最终确定了实践形式为“双主题漫画”。“确定方案就是头脑风暴嘛。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队内讨论、辩论、筛选……”成员王羿说,“我们想过很多实践方案,比如做橙光游戏、建一个供AD症患者家属交流的平台、做视频等等,但都被否决了。那时候当然很失落,都开始怀疑我们的课题了;而且临近期末考,大家都很急。”
一次又一次的讨论都徒劳无果,小队的进度陷入了僵局。怎样才能把“家属”和“社会”联系到一起?怎样才能让“社会”参与进来?怎样才能让“家属”得到实质性的帮助?行至山穷水尽处,不如跳脱出现有的资源,选择一种更具特色的方式。
队长裘文希说:“我们总结了社会上之前的宣传,大多是以‘失忆’作为卖点,渲染煽情的氛围;或者就是很专业的医学知识普及,比较枯燥。并且这些宣传,绝大多数也都在讲患者,而忽略了‘家属’这一群体的需求。所以我们想要做‘双主题’的漫画,一个版块讲家属的真实生活故事,一个版块讲社会上正在做的帮助家属的行动。这样,不仅能让人们了解到家属的真实生活,还能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帮到这部分人群。”
就这样,“双主题漫画”的实践方案诞生了。
小队的漫画,都是裘文希根据队员采访家属所得的第一手资料,一个人改编并手绘出来的。“故事之旅”从小队的公众号发布。
小队的行动很快得到了患者家属和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截止2020年2月2日,小队公众号共被浏览一万四千多次,转发两千两百多次。而小队发布的反馈问卷显示,80%以上的群众给小队的漫画形式打了5分满分,100%看过小队公众号的群众都认为自己对AD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小队的公众号也吸引了“黄手环”组织抛出的合作的橄榄枝,获得了该公益组织的资料和平台支持。
海报展示
队员感想
403班 许诗剑
感谢这次CTB比赛,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许多优秀的队友。对于我这个各方面能力可能不是太好的人来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可以为团队付出什么,然后拼尽全力。在准备期间,不断地学习队(da)友(lao)的优点和建议,一次次改进后发挥出自己的最好,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最后想对未来参加CTB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加油!我能做到,你也一定可以!
410班 张禾汀
这次比赛让我们初步建立科研意识,学会了如何从想法到理论,再从理论走进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身就很吸引人,见证自己的想法逐渐付诸实践,不仅仅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剖析社会现实,获取成果,更是在参与到问题之中,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一些东西,即使力量微小如黑夜萤火,驱散一片黑暗便足矣。这近六个月的比赛过程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沟通,如何合作,如何倾听,如何发现被社会遗忘的人,如何得到能够触动人心的温柔的光,去照亮一个群体。
410班 王羿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社会问题并尝试去改变”,这或许是作为半途加入的我的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走到今天,我们的公众号能够获得如此多的阅读量。如果回顾之前所做的,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思考可能的主意,从数据提炼结论,然后用心大胆地去尝试和实践。在ddl的紧逼下,我们不得不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小队的实践报告,不得不考虑暂时抛弃作业完成迫在眉睫的视频展示和答辩环节,也有在ddl前五分钟完成任务上传后欣喜与欢畅……在一次次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就是在不断强化和发现自己的力量。当然,在其中需要坚守的就是想要去改变,想要去为AD家属做出什么的内心。
403班 陈扬策
将近六个月的China Thinks Big的比赛和学习过程,对于我无疑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从一开始毫无经验的小白,跟着队友们一次次的例会、线上讨论、决定方案,使我的生活充实起来。每一位小队成员的无私付出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每一项作业的提交都凝聚着小队成员的心血。比赛的精神立大志(研究)、做小事(实践)也让我意识到身边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改变和创造。
410班 陈蕴
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曾经问过我们来杭二的初心是什么——我想我就是最后那类,不想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全部,想要接触更多、拓展更多的人。而现在我做到了:杭二真的为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渠道、善解人意且支持我们的老师以及一群志同道合、能力超群的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很幸福地为CTB而努力着,体验过升级版头脑风暴的刺激,感受过坚持自我与向他人妥协要如何平衡,接触过在校园里无法接触的人和事,享受过团结和默契带来的喜悦……我想这几个月,不仅是一种历练和收获,更值得我去纪念和感恩。
403班 杨佳兰
我从这个项目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地来看待问题。例如,起初我们很难决定我们项目实践的确切形式。我们曾考虑建立一个家属们来分享经验的网站,或是建立一个群聊来供家属们倾诉发泄。它们要么是已经由规模很大的组织在经营、要么就是缺乏创新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在这个进度上纠结了一个月有余,不断地提出想法,再不断地推翻。终于,在经过反复地讨论之后,根据我们团队的实际情况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选择了双主题漫画这一相对新颖直观、可操作性高的形式作为我们实践主要形式,它也的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10班 周敏之
就我而言,收获最大的是思考与创新的过程。我最大收获的是每次在对课题选择,实践方式,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各种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与其他成员之间思维碰触产生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碰到不同的想法,再重新思考自己的漏洞与不足,不断完善,然后去相互说服,相互妥协,直到为小队接下来的方向探明道路。CTB的科研活动锻炼了我的思维广度,交际能力与科研素养,这使得以后我在求学乃至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都受益匪浅。
413班 裘文希
其实在保送生的时候,我选择CTB这个比赛只是因为觉得它看起来很有趣。后来在一步一步地实践中,才渐渐感觉到原来我们的行动真的会对别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CTB比赛的时间很长,从去年8月份敲定课题到今年3月份完成全国赛和全球预选赛,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总是忙忙碌碌,中间当然也有过迷茫和不自信的时候,像是一开始总是找不到好的实践方式,也会感到焦虑。但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啦(或许也有ddl的催动力),也收获和学习了很多(像团队合作、写论文的技巧、制作海报和宣传册等等)。如果你要问我参加CTB的感想是什么,我可能会回答:百感交集,但很快乐。
410班 陈澜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逼着自己去挑战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比赛告一段落,最终收获的并不仅仅是比赛的奖项,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习得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在这几个月的历程中,我们遇到过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有过多次的争论,多次的难以抉择。我们彷徨过,犹豫过,怀疑过,不知所措过,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一份又一份的报告,挥洒汗水和成就感在我们的答辩场上。我想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创新挑战了。
410班 朱倩宜
我读许多书,想许多规划,谈许多空话,有更多幻想。怀着些所谓的“济世”大志,背几句圣贤名言,便自以为到达了什么崇高的境地;一面说着要走入“真正的生活”,一面又仅仅是做着体验式的尝试。与其说我是在做CTB这一比赛,不如说是借“CTB”的名头,去做自己热爱的研究,去尝试着改变——比赛的名头给了我容错的机会。总之收获颇丰,未知尚多,自我渺小,初心不改。
(来源: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