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强调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做到这些要求的前提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完成通识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思维的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应当丰富自身、全面发展,才能堪当民族复兴的大任。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担任着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要加强通识教育,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

强化通识教育,是应对多元文化之间冲突碰撞的迫切需要。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10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要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要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也不能去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当代教育的日趋专业化,不仅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而且知识也变成单向度的。知识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伦理开始划清界限,使整个社会日趋冷漠、无情甚至是残暴。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正是我们高校对于通识教育重视不够,才引发了这一系列问题。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涉及自然和人类自身认知的共性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通识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因此,必须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各式各样的通识教育课包括经典阅读、语言学习、哲学脉络、世界文明和前沿科技等方面,但大部分都是传统的理论讲授,且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弱难成体系,概论式的讲述和泛化式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高校只有将通识教育全方位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力和感染力。因此,做好通识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是高校育人的使命所在。高校要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使通识教育形成脉络体系,让学生感受完整的通识体验,使学生对当代文明和优秀文化的审美力提升;要将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课程本身即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把优秀的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互通互融;要发挥人文和社会科学体系下的学科特点,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以有内涵、有深度的思想吸引学生,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感悟文化的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