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故事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仍要看到,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既有其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困难与挑战
从国际传播形势来看,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超乎寻常,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展的戒心增加,对我国“强起来”的前景深感恐惧。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掀起贸易战,并不时插手和干涉中国内政,国际舆论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与此同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西方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严峻的外部挑战。
从对外传播战略来看,以媒体为主体、多方共建的大外宣格局尚不完备,讲好中国故事还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时至今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格局,但也要看到对外讲中国故事的资源依然较为分散,外宣机构还没有形成各专所长、相互配合的“分进合击式”对外传播模式。
从对外传播实践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在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传播理念、拓展手段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瓶颈与短板。
一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跟不上我国的发展进程,制约了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在习近平的亲自垂范下,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整体而言,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话语创新能力不强,中国话语的有效供给不足,用西方概念和话语套解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虽然成功推出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但整体而言话语创新依然停留在“点状阐释”的阶段,离建构一套完整话语体系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还没有达到习近平“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
二是传播观念和叙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还不够。在中国故事的叙事表达上,当前我国传媒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者中心”思维,对海外受众研究不足,在实践中把“讲好中国故事”当成“讲中国好故事”,造成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多是“我想说的”,而不是“你想听的”。此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述能力上,还是自我宣传式的灌输较多、宏大叙事较多,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的故事较少。
三是对外报道议题设置水平与西方媒体相比还有差距,舆论引导力还有待提升。在对冲性方面,能够切中问题要害、破解西方话语陷阱、产生一锤定音效果的议题数量不多;在创新性方面,对如何就西方抹黑中国的常设议题提出新的破解角度和表达方式的研究还需加强;在系统性方面,对重点领域、重要议题进行议题设置的系统性总体偏弱;在引导力方面,围绕我国创新实践设置高明议题,把国际社会的流向和流量引导到我方设置的议题上的能力还不强。
四是从对外传播的新渠道新手段来看,中国故事还缺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对外表达形式。当前,世界传媒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信息技术、产品形态、平台终端、业务模式的创新日新月异,尤其是 5G浪潮、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令人应接不暇。这些变革对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手段、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抢占新时代媒体发展创新的制高点方面还存在不足。
五是国别传播建设不均衡,面向不同国家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比如,我们对英文国家的传播能力相对较强,对小语种国家的服务能力还不足;又如,大水漫灌式传播依然占主导,缺少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针对性传播、嵌入式传播和精准化传播。
六是外宣人才队伍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队伍面临的采编力量总体不足、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本土化水平较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
二、推动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建议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进一步解决好“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给谁”的问题。推动讲好中国故事,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主体,建立“一盘棋”理念,构建有重点、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传播大格局。加强对外宣“一盘棋”工作的研究,在操作层面形成有效的国际传播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统筹内宣和外宣两个大局,真正实现内外并重、内外并举、内外联动,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不同传播领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加强媒体与国际传播机构的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国际传播作用,尽快形成政府及政府支持的媒体为主体,机构组织、企业、公民三方力量共建,官方主体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的大格局。
第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纲领和主线,加速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应当以此作为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灵魂、纲领、主线,深入持久地进行解读。要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揭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逻辑”;围绕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逻辑”,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围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向国际社会深刻阐释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密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治理的理念与实践对解决全人类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意义,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价值的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的优势。
第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精神。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求同存异,寻找到我们的价值观和对象国家或地区的交集;要强调中国坚持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和平发展;要强调各种文明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发展造福世界。另外还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针对西方、亚非拉等国家不同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第四,提高讲故事的叙事能力和表达水平,让“中国故事”为海外受众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要对海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的话语表达方式。比如用“平常态”的交流方式来说明中国,用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观点,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听众,用外国人熟悉或听得懂的典故和事例诠释理念等。重点是在实现“三个转化”上下功夫。一是“以小见大”。要从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出发,精心选择小故事、小细节,巧妙选择小切口、小角度。二是“以柔克刚”。变硬性说教为柔性沟通,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三是“由近及远”。要针对海外受众与我们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围绕利益交汇点、诉求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寻找选题。
第五,增强议题设置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以讲故事方式提升舆论引导力。围绕政治制度、民主人权、民族宗教、新闻管理等西方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以及西方鼓噪的所谓中国“锐实力”“渗透论”“新扩张主义”“谋求霸权”“输出模式”等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逐一研究破解对策,提出新的认识视角和表达方式,并积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予以回应;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把我们想讲和国外受众想听的、把自己说和别人说、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立”“破”结合,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发掘价值共同点、放大利益交汇点、积极推动形成共识,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新华社近年来尝试推出《新华社记者说:民主改革 60年“洋记者”带你看一个真实的西藏》《英国小姐姐带你体验魅力新疆》等“我在新疆西藏”系列故事,以外籍记者的视角对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和西藏。海外网民说:“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新疆。”
第六,利用新技术手段精准定位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体,提升中国故事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力。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是当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一要采取“友华媒体优先突破”的策略,针对各发展中国家媒体乃至西方国家中对华友好媒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与它们加强合作。二要利用新技术对受众加强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分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的差异化需要;及时发现并掌握西方阵营的分化和变化,把握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对华积极态度背后的不同诉求等,进而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第七,创新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讲故事高手。一是提高外宣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大驻外人员的福利保障力度,适当提升国内在职人员工资水平,以稳定外宣媒体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二是设立专项跨文化培训资金,精心设计培养项目,对国际传播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跨文化培训,提升国际传播队伍跨文化传播能力。
习近平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事半功倍。我们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核心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努力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产生更大影响。
作者:郭信峰,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