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总商会大楼-武汉民国建筑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949号。由汉协盛营造厂设计、施工,1919年始建,1921年正式启用。

汉口总商会大楼是武汉商业发达的标志性建筑,旧址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共四层,砖木结构,西式古典主义建筑。立面构图强调竖向,外墙采用仿麻石粉刷,正面入口壁柱做西式古典柱式,入口上部饰山花线角,整体建筑端庄典雅。

由于地处市中心,这栋大楼建成后随即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贸、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地。汉口商会在1949年消亡。这栋大楼在“文革”后成为某机关大楼,改革开放后归还工商联。1999年由政府拨款、民营企业家捐助,总商会大楼修葺一新,并被列入“优秀历史建筑”。

武汉的商会是在晚清重商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绅商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能广泛联络工商各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商业性社团组织。当时从官方到民间几乎都把振兴商务、使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设立商会组织上。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札文强调设立商会的意义,指示在汉口创设商务公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口商务局派刘子涛为总理,邓季常为协理,拟改商务局为商务总会。1907年11月,汉口商务局邀集各帮商董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汉口商务总会。汉口商务局邀集各帮商董选出议董29人,再由议董推举汉口商务总会总理、协理各1人(汉口商务局则同时撤销)。商务总会以各行号的店东或经理为会员。其构成人员包括大商号117人,银行、钱庄、票号、当铺经理99人,洋行经理15人,工厂主8人。会址先在汉口商务学堂,后迁湖北路扬子街口。

自1916年汉口商务总会依农商部颁《商会法》改为湖北省汉口总商会起,就正式开始筹备建筑自己的新会所。汉口总商会的原办公议事地址曾在英租界湖北街(今中山大道)扬子街口。《汉口中西报》自1916年11月21日以“商会建筑会所之动机”为题开始,直到1920年12月30日“汉口总商会乔迁志盛”记该月28日商会迁入新大楼为止,对汉口总商会会所建设过程进行了跟踪报道。

汉口商务总会曾全力支持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首义,夏口厅官员逃走,社会秩序大乱,汉口商务总会协理孙涤甫同汉口各团联合会正干事马刚侯等到汉阳商请革命军派武力来汉口保卫。后请革命军发枪支给保安会商团,协助军队昼夜巡街,汉口商务总会议董李紫云深夜送馒头、酒肉数十担,慰劳军士。

抗战期间,曾是各阶层人士活动的重要场所。1938年3月27日,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此成立,发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并推举蔡元培、罗曼·罗兰、史沫特莱等13人为名誉主席团成员,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汉口总商会从创立到1949年消亡,为武汉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