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100位艺术家的创作百态

面对大的灾难,往往会使艺术家们产生巨大的创造力。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让全球的艺术家在这段时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直接发起抗击疫情的“援助”行动,有些甚至需要亲自与病毒“对抗”;除此之外,艺术家们在隔离期间完成了大量创作,这些作品或致敬最美医务工作者,或缅怀逝去的生命,或反应疫情现实,或记录个人生活与思考;或传达美好祝福与希望······

在全球疫情依然不见明朗的当下,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APP选择了全球百位艺术家(其中国际艺术家30位,中国艺术家70位),关注他们在疫情下的创作百态。通过这些艺术家的行动与作品,延伸出更深的思考。

(备注:艺术家以名字字母先后顺序排序。因篇幅有限,本文所关注的艺术家,只是在疫情之下艺术创作百态中的一小部分,相信全球还有许多未出现在文中的艺术家此刻已经有佳作呈现,有的正在进行创作。)

国际艺术家

三十位

安东尼·葛姆雷作品《纽约空地》在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内

摄影:Paul Frangipane,图片来源:Brooklyn Eagle

No.1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代理画廊:白立方、常青画廊等)

作品: 《纽约空地》(Untitled)

作品解读: 在人们被物理隔离的这段时间里,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在纽约布鲁克林创作了一件高耸的作品,从概念上让人想起“人情纽带的现象”,他如此说道,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龃龉已经引发了“绝对糟糕的灾难”的时代。他把这件作品“想作人类的可能性,它能够提醒我们人类拥有共情的能力”。

Alexis Rockman, 《泰坦尼克号》,2019–2020

©艺术家及SPERONE WESTWATER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2 亚历克西斯·洛克曼(Alexis Rockman)(代理画廊:SPERONE WESTWATER)

作品: 《泰坦尼克号》(Titanic)

作品解读: 艺术家从90年代就开始创作有关生态环境的作品,他使用的作品材料(比如土壤和植物)经常就来自于作品所涉及的实地生态环境。

艺术家以曾经发生的“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来隐喻当下由于疫情而带来的悲剧。“在这场流行病之后,会有一群民众被被铭记、被称赞,而大多数人不会。正如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至少有41部电影和电视剧集专门讲述或提及它。”

Avery Singer, 《罗伯斯庇尔》, 2020

©艺术家,豪瑟沃斯画廊,KRAUPA-TUSKANY ZEIDLER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3 艾弗里·辛格(Avery Singer)(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

作品解读: “在隔离之前,我开始为马克西米连·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的脸建模。他的脸上带有斑点和病态,无意间使人想起了多个世纪跨社会的疾病史的物理痕迹。”

Arlene Shechet, 《曼陀罗》,2020

©艺术家,图片来源:ARTnews

No.4 阿琳·舍切特(Arlene Shechet)

作品: 《曼陀罗》(Mandala)

作品解读: “看到病毒的图像,我被它的威胁之美所震撼,想用另一种来自自然界的美来与之对抗,对我来说,曼陀罗,一种支持生命和最高秩序意识的神圣之美可与之比拟。自然既是馈赠也可能是诅咒。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而调谐到自然循环中是我们唯一的途径。”

Banksy在Ins上发布的最新创作,图源:Banksy,苏富比艺术走廊

No.5 班克斯(Banksy)

作品: 卫生间老鼠涂鸦

作品解读: 居家隔离期间,这位著名的涂鸦艺术家只能把自己的卫生间当做创作的场所,在不同的地方画上搞怪的老鼠。艺术家在他的Ins上分享了这些绘画。并配文:“我太太痛恨在家工作的我。”

Beatriz Milhazes, 《三月》,2020

©佩斯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6 比特利兹·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代理画廊:佩斯画廊)

作品: 《三月》(Março)

作品解读: 艺术家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表达在疫情期间奋战,并且努力付出的所有医务及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感谢:

“谢谢您!

感谢所有的医务卫生工作者,他们在这痛苦的时刻,勇敢地抗击在Covid-19病毒的前线。

感谢所有在超市,药店,银行,送货服务,公共服务,以及其他无形但必不可少的活动中工作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限制在家里,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面临着恐惧、失落、忧虑、希望…

世界各地的这些工作人员一直在帮助我们以更加乐观、友爱与和平的态度克服这个困难时期。

他们没能回家。我们也需要支持他们!

谢谢!”

达明·赫斯特 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No.7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代理画廊:白立方)

作品: 《蝴蝶彩虹》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达明·赫斯特将自己名为《蝴蝶彩虹》的“数字拼贴画”作品分享给公众,并向公众宣布:这些艺术品可以在他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艺术家建议,公众从网站下载得到这张作品图片后,可自行印刷得到“实物”,并将其张贴在自家的窗户或任何醒目的地方。意图鼓励在困境中的英国民众,并支持医疗系统中的医务和工作人员。作品为一道弧形彩虹,并“镶”着艺术家标志性的蝴蝶翅膀。

大卫·霍克尼 “Do remenber They can't cancel the spring ”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No.8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代理画廊:佩斯画廊)

作品: 在法国诺曼底完成的10幅绘画。

作品解读: “请记住,春天终将如期而至。”艺术家借用春天的寓意来传递在疫情中积极向上的信号。

Elinor Carucci, 《冠状病毒时代下的爱》, 2020

©EDWYNN HOUK GALLERY,图片来源:ARTnews

No.9 埃莉诺·卡鲁奇(Elinor Carucci)(代理画廊:EDWYNN HOUK GALLERY)

作品: 《冠状病毒时代下的爱》(Love in the Time of Corona)

作品解读: 以色列裔美籍女摄影师Elinor Carucci,长期把拍摄自己的身体和与身边人的关系作为主要的工作主题。他曾历时9年拍摄了一组名为《Mother》的母子纪实作品,记录了她与一对儿女的生活时光。《冠状病毒时代下的爱》拍摄了她与两个孩子在新型冠状病毒影像下的状态。

Elinor Carucci, 《很高兴在冠状病毒的日子,亚当回家了》(Happy to have Eden back at home, Corona days),2020

©艺术家,图片来源:ARTnews

“在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时代。我们对家人的爱和彼此的亲密意味着更多。在我们无法触碰任何朋友的时候,这个给儿子的亲吻感觉如此珍贵,如此有意义。这是我给他的一个吻,但不知怎么的,也是我想给这个无法触碰的世界的吻。”

Emil Lukas, 《两个世界之一》,2020

©艺术家及SPERONE WESTWATER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10 埃米尔·卢卡斯(Emil Lukas)(代理画廊:SPERONE WESTWATER)

作品: 《两个世界之一》(One of two Worlds)

作品解读: “我通过线进行描绘的新作,呈现出一种压缩感。它将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进行比较,或者讲述一个特定的故事。现在,我感觉人类的思想正在被压缩成一个集体的思想。”

Gina Beavers, 《在我的嘴唇上画一幅弗兰兹·克林的画》,2020

图片来源:ARTnews

No.11 吉娜·比弗尔斯(Gina Beavers)

作品: 《在我的嘴唇上画一幅弗兰兹·克林的画》(Painting a Franz Kline on my lips)

作品解读: 艺术家创作的特别之处是:将绘画描绘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

在隔离期间,全球美术馆纷纷闭馆,艺术家选择了一幅MoMA美术馆里弗兰兹·克林(Franz Kline)的一幅作品,描绘在其嘴唇上,通过这种方式与老一辈艺术家保持联系。“我尝试使用各种可用工具保持创意,并用相机屏幕记录这些瞬间。”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聚与散》(Together and Apart),2020,墨水 蜡笔 纸上,61 x 91.4 厘米

© 乔治·康多,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

No.12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隔离肖像”系列

作品解读: 2020年3月份,艺术家在隔离期间,用三周的时间在自己纽约州的工作室里完成了“隔离肖像”系列作品,唤起人们在这一非常时期保持社交距离的独处经历。

作品以蜡笔、铅笔与墨水创作,不同的肖像层叠在一起,组合成多样视角,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情绪:恐惧、偏执、幽闭、恐慌与悲痛。但这些情绪在作品中以一种美好、优雅而又坚定的姿态得以呈现,像是生活的解药。

格里·霍夫施泰特尔(Gerry Hofstetter)点亮了阿尔卑斯山脉上著名的马特洪峰

图片:瑞士国家旅游局

No.13 格里·霍夫施泰特尔(Gerry Hofstetter)

作品: 《呆在家里,总有希望》(Stay home and there is always hope)

作品解读: 瑞士灯光艺术家格里·霍夫施泰特尔(Gerry Hofstetter)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点亮”了阿尔卑斯山脉上著名的马特洪峰以期盼全球能齐心度过这个难关,心中永远充满希望。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灯光点亮是从每天日落开始,直到晚上11点结束。并且在马特洪峰上展示爱心、瑞士国旗、“希望”和“待在家里”等图案。

Guillermo Kuitca, 《遗忘》,2006

©艺术家及SPERONE WESTWATER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14 吉列尔莫·奎特卡(Guillermo Kuitca)(代理画廊:SPERONE WESTWATER)

作品: 《遗忘》(Oblivion)

作品解读: 艺术家以一种写实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空的传送带,这个空的传送带带有某种隐喻:在传送带面前,人们期望行李可以早点到达,但空的传送带可能会带给观者无尽的虚空。

“对我来说,行李传送带就像是恐惧和焦虑的象征,我把它们看作是不眠之夜的机器,虽然上面没有行李,但只要继续转动就行了。”

格雷森·佩里在工作室

No.15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作品: “格雷森艺术俱乐部”节目即将上线,鼓励普通人居家创作。

作品解读: 近日,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曾获特纳奖的英国艺术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宣布将于4月27日起在英国第四电视台播出“格雷森艺术俱乐部”系列节目,旨在激发人们在家时的创造精神。“我对于向艺术界发言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普通人,”佩里说道。

在为期六周的“格雷森艺术俱乐部”中,佩里将在自己位于伦敦北部伊斯林顿的工作室里进行拍摄,拍摄将严格遵守现在的隔离规定。一些艺术家与名流将作为嘉宾,通过Skype、Facetime或Zoom连线出镜。

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 ),《世界万物都微妙相连》(All things are delicately interconnected)

选自《真实主义》(Truisms,1977-79),1986,电子标牌, "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 现场图,华盛顿特区杜邦环岛,1986

© 1986 珍妮·霍尔泽,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成员(ARS)

No.16 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世界万物都微妙相连》(All things are delicately interconnected)

作品解读: 豪瑟沃斯画廊与珍妮·霍尔泽携手共同发起一项特别的募捐倡议,以此纪念4月22日的地球日50周年。霍尔泽将创作100幅原创版画,呈现她最为标志性的真实主义:《世界万物都微妙相连》(ALL THINGS ARE DELICATELY INTERCONNECTED)——这一讯息在当下全球健康与环境危机之中显得格外应景。就像霍尔泽所说:“每一日都是地球日。”

KAWS最新AR作品《EXPANDED HOLIDAY》© Kaws, Acute Art

No.17 KAWS

作品: 《延长的假日》(EXPANDED HOLIDAY)

作品解读: 3月12日,潮流艺术家KAWS与英国Acute Art艺术工作室联合推出了崭新艺术形式的作品——《EXPANDED HOLIDAY》,KAWS创作的AR作品通过Acute Art应用程序app呈现,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与艺术共处方式。通过AR这一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一个陪着自己的AR玩伴成为不错的体验。

艺术家凯蒂·帕特森

No.18 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

作品: 疫情期间参与募款,帮助困境中的人。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许多艺术家参与了各种募款,来帮助遭遇困境的人们。其中,苏格兰艺术家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募款项目有些特别,她为一个家庭暴力援助慈善团体进行了募款。

《卫报》的一篇报道称,“新冠疫情正在加剧家庭暴力的发生。”帕特森在募款网站上援引了《卫报》的报道:“家原本应该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中最安全的。然而,对于那些经历着家庭暴力的人来说,保持社交距离意味着不得不与施暴者困在一起。”

No.19 露琪塔·乌尔塔多(Luchita Hurtado)(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当你抬头仰望,观看天空的颜色,这是一趟奇妙的旅行”

作品解读: “当你抬头仰望,观看天空的颜色,这是一趟奇妙的旅行,这种感觉汹涌而来,让我感觉我是这个星球的居民,能够在这儿生存我太开心了。

关于世界的情况,我已经讨论了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事情已经脱离了正轨,我们在寻求新的出路。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下定决心去理清它。从经济层面来看,我们一直在做错的事情。所以我总是寻找问题的积极面,你要怎么来克服它?这应该是出于这个星球健康运转的首要考虑。”

Lucia Hierro, 《近乎圣洁的清洁》,2020

©艺术家,图片来源:ARTnews

No.20 Lucia Hierro

作品: 《近乎圣洁的清洁》(Cleanliness Is Close To Godliness)

作品解读: 这件作品源于艺术家以前装置作品中使用过的各种图像,而当前的现状赋予了这些形象全新的意义。

“我在一个拉丁美裔/黑人为主的社区长大,小时候常听到一句话:干净与圣洁同样重要。清洁是一种表达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在一起的方式。这次疫情期间,当我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问题:这张照片在疫情爆发前的解读方式与爆发后会的解读,会有怎样的不同?”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No.21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代理画廊:常青画廊)

作品: 无,努力从新冠病毒中康复

近日,意大利艺术家、贫穷艺术先锋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在因感染新冠住院数周后病情好转,正在康复。这位86岁的艺术家说道:“我面对着现实的空虚,在那样的虚无中,没有灵魂,没有自我。”

在近期的一个访谈中,他被问及对于未来的希望,皮斯特莱托表示,“人类已经达到了极限。如今,人类完全被技术系统所吸纳,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抵达了终点,是时候寻找技术与存在之间的平衡了。”

Nicolas Party, 《一只蝴蝶的肖像》,2019

©THE MODERN INSTITUTE及豪瑟沃斯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22 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一只蝴蝶的肖像》(Portrait with One Butterfly)

作品解读: “这是我刚从窗户看到的本季第一只蝴蝶吗?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都会有数百万只蝴蝶来到纽约。”

艺术家妮可·艾森曼(左)、萨姆·洛克

No.23 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与萨姆·洛克(Sam Roeck)

作品: 合作创作“香蕉人”表情包提醒人们注意卫生,收入用于疫情援助。

作品解读: 美国艺术家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和萨姆·洛克(Sam Roeck)最近制作了一套叫做“香蕉人”的表情包,用会动的香蕉皮提醒大家注意疫情期间的卫生,譬如让香蕉套上手套、用香蕉皮击肘问好、勤洗手等等。“香蕉是如此有趣,”艾森曼说,“它们比桃子更有意思,也许桃子性感,但香蕉更好玩;石榴虽然神秘,却不够幽默。”

“香蕉人”表情包

“香蕉人”表情包不仅缓解了疫情中的紧张心情,每套2.99美元的购买费还将捐给纽约社区信托一项与新冠相关的基金,用于纽约的非营利性机构展开医疗、住房、食品供应援助。

Odili Donald Odita, 《无题》,2020

©艺术家,图片来源:ARTnews

No.24 奥迪利·唐纳德·奥迪塔(Odili Donald Odita)

作品: 《无题》(Untitled)

作品解读: “这幅画象征一种连续性的断裂。我希望这幅图能传达出流程中暂停的一种感觉。这一刻可能持续一秒钟,也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

由于Covid-19的流行,我的展览被推迟了。对我来说,这一决定既尊重我们当下所受的前所未有的威胁,也尊重我为创作新作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是观众。在这段特殊的时期,我明白观众带给我一种特殊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对话中找到的。”

皮埃尔·布劳特 《呆在家里=保持安全》

No.25 皮埃尔·布劳特(Pierre Brault)

作品: 《呆在家里=保持安全》(Stay home=Stay safe)

作品解读: 巴黎年轻艺术家Pierre Brault,利用亚克力玻璃板打造视觉艺术,极具时尚感和科技感,以此告诫并呼吁大众:呆在家里=保持安全。

这款装置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墙面上投影的文字从stay home(待在家里)慢慢变成stay safe(保持安全)而在不断变化的除了单词含义还有变幻多彩的颜色为疫情期间的宅在家中的人们创造了一抹温柔的风景。

丽塔·亚克曼与丈夫丹尼尔·特纳(Daniel Turner)共同制作视频的截图,©艺术家

No.26 丽塔·亚克曼(Rita Ackermann)(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隔离期间与丈夫丹尼尔·特纳(Daniel Turner)共同制作视频

作品解读: 丽塔·亚克曼表示,隔离的这段时间是与所爱之人并肩合作的最佳时机。艺术家说:"丹尼尔拍摄了我在记录《家庭阴谋》(Family Plot)中汽车失控的场景,这是希区柯克(Hitchcock)与伟大的芭芭拉·哈里斯(Barbara Harris)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这一场景既恐怖又轻松,展现的是一辆刹车失灵的车子从马里布山(Malibu Hills)呼啸而下,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们都保持着冷静与爱。我忍不住把阿曼达·李尔(Amanda Lear)历久弥新的歌曲作为这段压力横生的灾难片段的配乐。"

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无题焦虑红色绘画》(Untitled Anxious Red Drawings),2020,油彩 棉浆纸,97.2 x 127厘米/ 38 1/4 x 50英寸

© 拉希德·约翰逊,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

No.27 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

作品: 《焦虑红色绘画》

作品解读: 疫情之下,焦虑的情绪席卷全球。艺术家全新的“焦虑红色绘画”使用了浓烈的色彩进行创作。新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暗示了当下全球动荡的暗流,与从中展现出的新现实:每个人既是目击者,也是参与者。

Richard Tuttle, 《绿色 18》,2020,©佩斯画廊,图片来源:ARTnews

No.28 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代理画廊:佩斯画廊)

作品: 《绿色 18》(Green XVIII)

作品解读: 配合作品,艺术家用一首诗来表达了他的感受:

“当我们想起早期荷兰时代下的纽约

我们不会想起他们经受的艰辛

也许会想到一些但不会是全部

如果再回想过去,我们也许可以生存

菲利普叔叔想要我

放弃疯狂的想法并且有一个

美好的生活,他想教我生存”

Shara Hughes, 个展"Unmanageable" 现场,Pilar Corrias画廊, 伦敦, 2020

Photo by Mark Blower.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ilar Corrias, London.

No.29 莎拉·休斯(Shara Hughes)(代理画廊:Pilar Corrias Gallery,伊娃·培森胡柏画廊等)

作品: 疫情期间在应用程序 Marco Polo 中找到了意外的慰藉。

艺术家今年在伦敦柯芮斯画廊(Pilar Corrias)的展览在疫情蔓延和日常生活停摆之前就已经举办,她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但她与伴侣奥斯丁·埃迪(Austin Eddy)在慕尼黑的萨比娜·克努斯特画廊(Sabine Knust)举办合作个展却延期举办。

疫情期间,她在应用程序 Marco Polo 中找到了意外的慰藉,一直在使用该应用来与高中时结识的庞大朋友圈保持联系。面对这场危机,她反思道:“我对保持社交距离没有意见。我觉得,我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已经离大多数人很远。我更关心的是那些失去工作、生意倒闭的人,而明年这样的案例可能只会更多。这一切令人难以置信,心生恐惧。”

草间弥生,生活是彩虹之心,2017

No.30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代理画廊: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卓纳画廊等)

作品: 《生活是彩虹之心》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草间弥生向全世界传达的信息:

“我不断地祈祷,希望不可及的微光照亮我们的道路

那微光来了

被期待已久的巨大宇宙光芒

如今,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世界的黑暗面

众神将到宇宙中加强我们已播撒的希望

为了那些被留在历史中的人,每个人和他们所爱之人的故事

该是为我们的灵魂寻求赞歌的时候了

在这一历史性的威胁中,刹那的光芒指向未来

让我们一起欢唱辉煌未来的歌吧

一起前进吧

怀着深切的爱和全世界人民的努力

我想现在是克服、呼唤和平的时候

我们为爱而聚集,我希望完成这一愿望

战胜和克服不幸福的时候到了

对于阻碍我们的新型冠状病毒

我说:从地球上消失

我们将战斗

将与这个可怕的怪物战斗

现在是全世界人民站起来的时候了

我对那些所有已经在战斗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世界的艺术革命家”

——草间弥生敬上

中国艺术家

七十位

白乂乂,《⻓尾蜥蜴》,2020,布面综合材料 120x100cm

No.31 白乂乂

作品: 《⻓尾蜥蜴》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白乂乂的绘画将混种生物设为命题,并将重点聚焦于图像的视觉表现上。但其创作主要围绕“交混”的概念展开,在选择生物体演化时,通过拉伸、扭转、重复生命体的皮肤纹理,并大面积占领画面,以改变生命的形态。

蔡国强作品《蝙蝠的眼睛 no.4》2020年

No.32 蔡国强(代理画廊:東京画廊+BTAP、常青画廊、诚品画廊等)

作品: 《蝙蝠的眼睛 no.4》

亮相: “风雨同舟”艺术抗疫慈善拍卖

作品解读: 蔡国强为抗击疫情所作的《蝙蝠的眼睛》,是将火药放置在两块画布之间爆炸,最终将两块画布合为一幅作品。蔡国强表示:“虽然尺寸小,却是一件有力量的作品,也留有我们庚子之春的记忆。”

艺术家陈维工作室

No.33 陈维(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云驻留:用影像定格的一天

参加展览: 香格纳画廊“艺术家云驻留”

作品解读: 艺术家在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工作室。他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一天的日常:这里安静一如往常,夕阳西沉又是晚间,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叹不尽的人世。

陈文令书法《悲痛》

No.34 陈文令

作品: 书法《悲痛》

作品解读: 陈文令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除夕前还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突然就没有了,看完之后真的是字字触及灵魂。书法由情而发,写出来的字才会好,“悲痛”两字完全是有感而发,在陈文令看来,也应该是其书法作品里面最好的一章。

丁乙《十示 2020-4 》2020 椴木板上综合材料

120(H)*240(W)cm DY_2196

No.35 丁乙(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十示 2020-4 》

参加展览: 上海香格纳画廊“缓存”群展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丁乙在工作室独自创作,完成了两件高360cm、宽480cm的大型木板上绘画,这两件作品都是为下半年重庆龙美术馆个展作的准备,此外还完成了一些小幅作品。他认为,疫情让这一切回归到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面对创作的日常状态。

《十示 2020-4 》在手法上采用木刻与绘画两种材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将椴木板作为作品的本体,在木板表面给予其四层不同且均匀的颜色,随后艺术家在这个基底上运用画笔和木刻相交替的方式创作。在走刀的同时,控制刀尖用力的不同,刻纹即会展现出不同的基颜色,于此同时用笔的叠加则与刀刻形成了特有的一正一负的视觉和质感反差。

段建宇 《浮萍 Duckweed》 2020 布面油画,丙烯,油性笔,铅笔 180×250cm

图片:SPURS画廊

No.36 段建宇(代理画廊:维他命空间)

作品: 《浮萍 Duckweed》

参加展览: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恶是”群展

作品解读: 作品中的人物与在水里随风飘动的植物浮萍,仿佛呼应着当下的情形。

范迪安《挺立风云》油画

No.37 范迪安

作品: 《挺立风云》

作品解读: 《挺立风云》中长江水东流不息、黄鹤楼巍然如山的风景,力图传达武汉这座城和英雄人们一定能否战胜疫魔的信念。

冯梦波,《VR 遛狗》,2020,单频视频,4K video, 彩色,声音, 3‘15’

No.38 冯梦波

作品: 《VR 遛狗》

作品解读: 冯梦波本身以运用电子游戏创作闻名于世,这件作品让狗狗带上VR眼镜,体验一把“VR 遛狗”的行为,非常符合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全国居家少出门的无厘头活动。

葛宇路《为捐赠,不为艺术》

No.39 葛宇路

作品: 《为捐赠,不为艺术》

亮相: 百匠大集义卖

作品解读: 武汉是葛宇路的故乡,虽然今年他并没有回湖北过年,但随着疫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缓解,他与大多数人一样,牵挂此次疫情的进展。期间,他在北京参加百匠大集的义卖,“怂恿”藏家捐了些钱,聊表心意。不过葛宇路觉得,这做法算不上艺术创作,所以取名为《为捐赠,不为艺术》。

谷文达《简词典-风雨同舟 壹号》 2020年作

No.40 谷文达

作品: 《简词典-风雨同舟 壹号》

作品解答: 谷文达在疫情期间利用简词书法创作“风雨”和“同舟”,意在讴歌全国人民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的精神。

胡介鸣《七彩系列之红#1》 2020

彩色喷墨打印 90(H)*135(W)cm | Edition of 5+2AP

No.41 胡介鸣(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七彩系列

参加展览: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作品解读: 《七彩系列之红#1》是胡介鸣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整体为赤、橙、黄、绿、蓝、靛、紫的7件色彩系列。

疫情宅家期间,胡介鸣发现家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些角落,并拍摄下来。这次的《七彩系列之红#1》是沙发中散落包装盒等场景。据介绍,这系列作品是首次对外展示,仅仅是内容展示,后期还会尝试不同的装裱方式。

何杰,《无题》,布面油画,210x300cm,2020年

No.42 何杰(代理画廊:艺·凯旋画廊)

作品: 《无题》

作品解读: 何杰的作品直接反应他本人反思社会的结果,其中涉及到历史、社会学、个人记忆、社会价值等问题,以社会梦想作为创作的关键词。

黄立言 2019-2020年新作品

No.43 黄立言

作品: 2019-2020年期间新作

作品解读: 疫情让黄立言觉得,艺术更有用了,每天竭尽全力应对那些日常琐碎事,寻求一点存在感。新作依旧延续之前人、动物、植物的形象同处一框的超现实的梦幻场景,这些场景都源于生活,现实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经由绘画语言的转换,呈现出的画面感,更多是与人的潜意识和梦境中的景象有关。

黄锐,《3/3》,2020,布面油画,256 x 160 cm

No.44 黄锐(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3/3》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作品源于中国古代玄学,在疫情带给人们普遍焦虑的当下,这件全新的作品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在此次作品展出的同时,艺术家邀请观众一同在现场打坐,希望借此抚平人们当下纠结复杂的焦虑,带给人安静的力量。

何云昌,《祛魅》 2020

No45. 何云昌(代理画廊:墨斋画廊(北京))

作品: 行为艺术《祛魅》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何云昌辟谷6周,驱邪24小时,在他位于草场地艺术区的工作室完成《祛魅》,顾名思义其实是一种祈福的意味。

2020年3月8日12:00,何云昌准时进行行为艺术,披着纱布做的服装,形似一只拟人化的乌鸦,皮肤上遍布斑点。他用锤子将身上的几条纱布钉在墙上,纱布条呈伞状分布。并打开一瓶酒,倒在手中的杯子里,然后用手指沾酒向空中弹洒。手腕上拴着一个风铃,随着他的肢体动作铃铛作响,这里虚拟了风的存在。

2020年3月9日8:00,何云昌身体上的那些深色斑点有些退却,加上白酒浸过,腿上的斑点明显消逝不见。

直到2020年3月9日12:00 ,在最后三分钟,白酒刚好被使用完,他将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然后他扯下钉在墙上的纱布,离开平台,是为24小时完结。

侯子超《Smile》, 2020,黑胶唱片、丙烯 ,d: 25cm

No.46 侯子超(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Smile》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侯子超在疫情期间还是在画“风景画”,偶尔会画一些动物,作品依旧在关注当今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引发的现实问题。

计文于《两点成一线》 57x25.5cm 2020

No.47 计文于(代理画廊:狮語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两点成一线》

作品解读: 计文于在疫情期间创作了多幅水墨小漫画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内容也与疫情生活状态相关。不同的是计文于这次选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在他之前的创作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计洲,《绿夜》,2020,灯箱,70 x 50 cm

No.48 计洲(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绿夜》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绿夜》依旧是由物件和装置构成,图像没有反映其原态,以此探索图像的碎片性和完整性,他的作品一般是对当代社会的沉静观察。相较于疫情居家几月的人们来说,《绿夜》中描绘的景象更让人向往。

蒋鹏奕《20200214》 20200214, 2020

宝丽来,即显胶片,独版

22.8(H)*10.1(W)cm

JPY_1467

No.49 蒋鹏奕(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20200214》

参加展览: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作品解读: 蒋鹏奕的作品以摄影、录像为主要媒介,这次呈现的4件作品是其疫情期间新作。名为《20200214》的2件作品是蒋鹏奕2020年的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创作,当时蒋鹏奕一个人去了工作室附近的湖边,除了雪景,空无一人,他觉得这个场景像是被上下颠倒了,于是创作这2件作品。

蒋竹韵,《静止时刻》,2020,单频视频、彩色、声音,7’31’’

No.50 蒋竹韵(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 《静止时刻》

作品解读: 《静止时刻》视频取景⾃游戏 Red Redemption 2,⼀个以第⼀视⻆和第三视⻆的开放世界游戏。蒋竹韵作为玩家⽤游戏中的电影模式,记录了主⻆在湖边射杀了⼀头⿅之后,并与之相遇的时刻。

作品使人联想到在当下“新冠病毒”的爆发,背后直指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人常常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动物,却有可能反过来带给人类致命的打击。

柯明 武汉防疫纪念碑的捐款项目

No.51 柯明

作品: 《武汉防疫纪念碑的捐款项目》

作品解读: “生肖计划”是他每年春节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的项目,今年是鼠年,因为疫情的蔓延,他在方案里临时加上了口罩的元素。因身体不适,疫情期间柯明自行药物居家隔离,并策划了武汉防疫纪念碑的捐款项目。

冷广敏 《灰烬》 120cm×15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20

No.52 冷广敏(代理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作品: 《灰烬》

参加展览: 蜂巢2020香港巴塞尔线上展厅参展作品

作品解读: 冷广敏创作了以风俗静物画为载体的一件作品。他刻意保持创作和这次疫情的距离,虽说形式上紧张了,但对他来说,精神上反而得到一种休息。因为他觉得,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往往比较恒定,就像人的价值观一样会缓慢的发展,很多东西不属于你,很多东西需要慢慢沉淀才属于你。

李鹤 《致最可爱的人——火神五兄弟》 雕塑 2020年艺术家:李鹤

No.53 李鹤

作品: 《致最可爱的人——火神五兄弟》

作品解读: 武汉疫情爆发以来,数以万计的援汉医疗队、建设者和物资等持续不断地奔赴武汉,其中就有“火神山上的向家五兄弟”,艺术家通过雕塑表达了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

李继开《口罩》60×60cm 布面丙烯 2020

No.54 李继开(代理画廊:玉兰堂)

作品: 《口罩》

作品解读: 处于武汉的李继开,创作了数幅疫情期间人们的真实写照,并在元宵节发给朋友作为问候,让大家知晓其再武汉封城期间,大家的生活状态。

⏬请横屏观看

李津 《苦海行舟》137cm x 35cm 纸本设色2020

No.55 李津(代理画廊:墨斋画廊、玉兰堂)

作品: 《苦海行舟》

作品解读: 李津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他的生活,把自己溶于绘画中去,表现其生活状态、包括对人对自然界等。在2020年,李津围绕疫情便创作了数幅作品,画面大多有过年氛围,并且有口罩、医生等突出疫情元素。

李怒 《标准化感动》 2020 铁、沥青 55×78×400cm

No.56 李怒

作品: 《标准化感动》、《限制级悲伤 》

参加展览: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大型群展“恶是”

作品解读: 《限制级悲伤 》和《标准化感动》是两件新的装置,李怒在对材料有很多解读,而作品中的流质的沥青持续往下滴,就如病毒的变异。两个作品透露出的视觉冲击,会让人想到遭遇疫情时的心里感知共鸣。

李青《玉面-AF0116》 木板、布料、印刷品、吸油面纸、人体油脂 200x150x5cm 2020

No.57 李青(代理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作品: 李青《玉面-AF0116》

作品解读: 对自我的认知也一直是我创作的关注点,而“Green Faces 玉面”来是艺术家李青的全球化经验,作品中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其在旅行途中收集的。疫情期间,全球都闭门禁足时,更让李青体会到超越种族、民族和国界的交流和共情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警惕那些逆全球化的声音。

梁绍基 题 《望断烟花黄鹤楼》

No.58 梁绍基(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望断烟花黄鹤楼》书法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梁绍基撤销了赴芝加哥参加展览和研讨会的行程,因公路阻断也不能回天台山工作室继续进行创作,就在7㎡的小空间里闭门读书、舞墨弄小稿。2月14日,梁绍基题 “望断烟花黄鹤楼”是有感武汉女作家方方,将唐诗"烟火三月下揚州"改为"只愿烟花三月能下楼"。继而想到,武汉蛇山巅有黄鹤楼,可登高望尽长江天际流。梁绍基祈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苦战中,作为九州中心的武汉,春暖花开之日,能见到转机。

林奥劼《一起迎接亏损,甜蜜忠告》2020

鼠标绘画、独版、收藏级喷墨打印

150(H)*238(W)cm

No.59 林奥劼(代理画廊:广州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一起迎接亏损,甜蜜忠告》

参加展览: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作品解读: 林奥劼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一起迎接亏损,甜蜜忠告》,是以鼠标绘画的形式创作,隐喻疫情期间的政治时事,画面中有蝙蝠、口罩、医院等等标识性图像。

刘小东《汤姆,他的家人和他的朋友》油彩 画布 2020年 250 × 300 cm

No.60 刘小东(代理画廊:里森画廊、诚品画廊等)

作品: 《汤姆,他的家人和他的朋友》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刘小东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每天睁开眼睛看新闻的那一刻,便将电话一直握在手中,直到上床睡觉。刘小东在想,“我们在全球化的系统中生活了很长时间,每个地区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地区的变化,甚至会影响每个人的心情。如果全球化崩溃,每个国家独自行动,交流陷入停顿,那将是什么样的未来?”而在他的作品中,与现在美国疫情戒备相反,是其乐融融的生活日常。

刘晓辉 《陪伴》 2020 41x30cm 布面油画

No.61 刘晓辉(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陪伴》

作品解读: 在疫情期间,刘晓辉修正了一些不良生活作息,也让其思考了不少东西。相比之前,家庭生活的比重增加了很多,在家陪儿子写书法、临摹八大山人。而新作中便是陪伴其儿子的画面,也是刘晓辉疫情期间的回忆。

刘毅 《真想把病毒捏碎》 2020

No.62 刘毅 (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真想把病毒捏碎》

作品解读: 《真想把病毒捏碎》是刘毅疫情期间创作的动画创作,如作品名一目了然,确实是疫情期间大多数人的心声。依旧是通过动画、多媒体、空间装置等创作方式反映了艺术家自己的生活经历。

陆平原 《故事系列-美杜莎的诅咒》 2020 文本、纸

作品致谢艺术家及没顶画廊

No.63 陆平原(代理画廊:没顶画廊)

作品: 《故事系列-美杜莎的诅咒》

参展艺术家: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恶是”展

作品解读: “美杜莎的诅咒”这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后来变成女妖,看过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的故事。陆平原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背景进行了虚构,追问恶的根源,更多是说明人与社会、自然、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

毛旭辉近日写生

No.64 毛旭辉(代理画廊:索卡艺术)

作品: 写生作品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毛旭辉每天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画画速写、画小幅面的油画,证明自己没有被疫情打垮。绘画对他而言是一种自助的力量。他认为,此疫之后,扎堆、结群会成为我们主要反思的问题。全球化、共同体等概念也将被重新审视,而这些问题也将成为绘画的问题。

欧劲,《无题167》,2020,木板,丙烯,综合材料,104 x 83 cm,图片:SPURS画廊

No.65 欧劲(代理画廊:SPURS画廊)

作品: 《无题167》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2020年艺术家最新完成的这幅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在疫情之下的纠结复杂的心境。

蒲英玮 《世界主义指示牌(牧歌)》 2020

木板、脚手架、墙纸、喷漆、铁丝网、铸铁 330×225×100cm

No.66 蒲英玮

作品: 《世界主义指示牌(牧歌)》

参加展览: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恶是”展

作品解读: 疫情突出了人类共同体、全球化共同体的概念,今天看来可能是一面隔墙,并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这种状态中。除此作品,接下来蒲英玮还将以“革命现实主义字体”绘画为开发蓝本的服装走秀发布,以及正在构思的一首与疫情中的世界有关的音乐作品。

邱岸雄,《明夷之歌》,单屏影像(截图),4份35秒

©SPURS Gallery

No.67 邱岸雄(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明夷之歌》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邱岸雄的《明夷之歌》,名字取自易经里的一个卦象,地火明夷象征着光明陷入黑暗,作品以此命名同时包含对光明的期盼之意,也喻示全球疫情能尽早走出这至暗时刻。

不断燃烧殆尽的蜡烛也表达了对疫情中逝去的医务工作者的缅怀。

申红飙 《同裳》雕塑 2020年

No.68 申红飙

作品: 《同裳》

作品解读: 这件雕塑表现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正在传递爱心物资,形体塑造吸收了中国北魏时期的雕塑语言,突显形体的张力,表达战胜病毒的决心和力量。诚可谓: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仇敌忾,共抗疫情。

艺术家史金淞的“抗疫”援助行动

No.69 史金淞(合作代理画廊: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等)

作品: 发起“聚焦行动”

作品解读: 作为一位湖北籍艺术家,过年期间,面对家乡的疫情,史金淞力联合吴晓波频道、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雅昌艺术网共同发起“聚焦行动”,自“聚焦行动”倡议以来,收到了90余位艺术家爱心捐献的一百余件各类艺术作品。并进行了无底价义拍活动,共募集善款百万元。之后这些善款购买的医用物资:酒精、电热毯等援助了武汉、黄冈等地一线医院。

孙逊 《马头明王》报纸上水墨 212x111cm 2020

No.70 孙逊(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马头明王》

亮相: 该作品孙逊捐赠予由张培力和刘钢先生发起的艺术慈善拍卖

作品解读: 这件 《马头明王》是孙逊捐赠予由张培力和刘钢先生发起的艺术慈善拍卖。当时他拿起手头仅有的材料,画了一张马头明王,画的顶头誊抄了金刚铠甲心咒,表现自己一点小小的心愿;马头明王是观音菩萨的忿怒相。

孙一钿《来自太平洋的⻛》,2020,木板丙烯,45.5 x 38 cm

No.71 孙一钿(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来自太平洋的⻛》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保罗·克鲁岑在国际地质生物计划的通讯稿上,同合作者一起提出了一个想法:在已知的“地质时代谱系”里加入一个全新的“世”(epoch)——“人类世”(Anthropocene),在46亿年的地球地质演进历史上为人类的活动留下名字。

艺术家孙一钿在此概念上创作了一组(含2件)新作《来自太平洋的风》,在艺术家看来,这一阵“风”可能“只是地球另一端人类的一个哈欠”。两张看似无关的作品,用一阵呼吸连接,暗示着在敏感而脆弱的和谐背后,危机和契机并存。

石至莹《花香No.2》 2020 31X41cm 纸面油画

No.72 石至莹(代理画廊:狮語画廊、空白空间)

作品:《 花香No.2》

亮相: “风雨同舟”艺术抗疫慈善拍卖

作品解读: 石至莹创作了《花香No.2》,喻示冬将尽、春可期,来献给奋斗在一线的人们以作纪念。

铁鹰,《黑洞,地球仪,隔离桩,路障》,布面丙烯,100 x 120 cm

图片:SPURS画廊

No.73 铁鹰(代理画廊:SPURS画廊)

作品: 《黑洞,地球仪,隔离桩,路障》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作品的名字足以反映出这幅绘画与疫情之下现实的联系。

涂曦,《乐园》,2020年,布面油画,340x250cm

No.74 涂曦(代理画廊:艺·凯旋画廊)

作品: 《乐园》

作品解读: 3月21日,涂曦便在艺·凯旋画廊举办疫情后的实体展,作品题材以丛林为主。

涂曦在创作时受到梭罗《瓦尔登湖》一书的影响,希望回归自然,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卧游山水的精神自由不谋而合。作品中也能看到,涂曦对空间境感的营造和质感肌理的注重,使画面进一步升华。

No.75 王川(代理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

参加展览: 线上展览“王川:拥抱艺术的治愈力”

作品解读: 千高原艺术空间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展示艺术家王川的作品。这位在90年代末被诊断患有晚期癌症的艺术家,与疾病作斗争使王川对生命和艺术有了新的顿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作灵感,使他之后的水墨抽象绘画作品,成为面对创伤时淋漓尽致的宣泄、表达及疗愈。就像王川的癌症一样,COVID19疫情的蔓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次意外的生存创伤。希望借由此次展览传递艺术对人身心的鼓舞和抚慰。

吴为山 《使命》雕塑 2020年

No.76 吴为山

作品: 《使命》

作品解读: 艺术家谈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她是所有白衣战士的形象代表,她是众志成城、不辱使命的伟大精神的纪念碑!”

王庆松疫情期间拍摄

No.77 王庆松

作品: 疫情期间的随手拍摄

作品说明: 这是王庆松疫情期间,在家自我隔离一星期后,开车出去兜兜风,游转了一下北京主要几个艺术区而拍下的画面,还原了当时北京疫情期间的情况。

王晓曲,《清洗》,2020,布面油画,80 x 60 cm,图片:SPURS画廊

No.78 王晓曲

作品: 《清洗》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Covid-19的流行,使“清洗”变成了一项全人类正在进行的“大运动”。

王易罡 2020-13 130cm x 160cm 布上油画 2020

No.79 王易罡(代理画廊:索卡艺术)

作品: 2020-13

作品解读: 王易罡觉得,绘画不止是反映灾难,也不限于直接讲述现实,绘画的意义和目标远大于此。背对外界的喧嚣需要更加无我的专注和饱满的热情,这种精神力量也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蕴蓄于作品之中,成为作品光亮的一部分。新作中每一个笔触,每一笔颜色中,去体味那些或复杂或单纯的属于绘画的快感和愉悦。

邬建安,《看不⻅的故事》, 2020,纸本丙烯,49 x 38 cm,图片:SPURS画廊

No.80 邬建安(代理画廊:前波画廊)

作品: 《看不⻅的故事》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这是一件现场装置作品,会随着观看距离、方位的不同而变化。一件事情,于有些人能看见,于有些人则是“看不见的故事”。

夏禹 2020 未命名 木板坦培拉 240x200cm 艺术家手机拍摄

No.81 夏禹(代理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作品: 《未命名》

参加展览: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恶是”群展

作品解读:疫情给夏禹最大的感觉,就是体会到苟活。他的创作就像一辆匀速行驶的车,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夏禹在近作的画面之中,赋予普通人的生活形态以仪式感。由于坦培拉的特殊画法, 夏禹强调了在这样的疲态下,凸显了仿佛人并非实存,而是作为一种工具。

肖谷《疫情记事》

No.82 肖谷

作品: 《疫情记事》

作品解读: 疫情期间的2个月里,《疫情记事》以平民心态与视角、朴素大方手法、乐观幽默态度和海派表达方式,描绘了他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4月4日上午10时,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参加悼念仪式,希望借此教育孩子,感恩用生命守护公众健康的英烈。肖谷因此绘出了《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哀》作为《疫情记事》最后一页,为画稿收尾。在创作《疫情记事》时,肖谷就有捐赠作品的念头。4月10日,肖谷将30张《疫情记事》白描速写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

薛峰,《弗洛蕾娜岛的唏嘘之境》, 2020

布面油画、木板、邮票、木架、明信片,106 x 80 cm

No.83 薛峰(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弗洛蕾娜岛的唏嘘之境》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薛峰将以前的系列符号被综合在新作品中,用分解的方法重新制作作品。

杨诘苍书法

No.84 杨诘苍(代理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墨斋画廊、前波画廊)

作品: 书法

作品说明: 杨诘苍从3岁还是拿毛笔,每天写字已成为他的日常作息。疫情期间,除了放松写,杨诘苍每天都对临或背临智永千字文草书,在未尾白纸黑字记下当日新毒在全世界横行霸道情况。

杨勋,《此刻春光烂漫》,2020,布面油画, 90 x 60 cm

图片:SPURS画廊

No.85 杨勋

作品: 《此刻春光烂漫》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作品里一束明亮的“春天阳光”,表达出对新希望的期盼。

杨振中 《我会死的》 2016 网络征集单屏录像 22'07''

No.86 杨振中

作品: 《我会死的》

参加展览: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恶是” 群展

作品解读: 这是一件老作品,创作于2000年,距离现在恰好已经20年的时间。它作为展览的序曲,包含了一种预言性。当时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是延续了1999年的情绪:面对新的世纪,人们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普遍的“末世焦虑感”。

艺术家征集了社会中不同的人说出“我会死的”这句话,剪辑成一件20多分钟的影像作品。这件充满预言性的作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再次将这次作品展出,与当下的“疫情”彼此贴合。此刻,全球每个人都面临着病毒的威胁,“我会死的”不再是一句看似玩笑或调侃的话,而是真的有可能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

叶凌瀚,《Lucy-F-15》,2020,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No.87 叶凌瀚(代理画廊:SPURS Gallery)

作品: 《Lucy-F-15》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受纪录片“人类的起源”的启发,叶凌瀚将著名的人类祖先 “Lucy”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绘画以及未来更多形式的作品,探讨了虚拟现实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尹朝阳《黄昏的松与人》,纸本水彩,20x30cm,2020

No.88 尹朝阳(代理画廊:大未来·林舍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偏锋新艺术空间、玉兰堂)

作品: 《黄昏的松与人》

作品解读: 尹朝阳在疫情头一个月把过去一年买的书又重新看了一遍,包括一些大部头的画册。后来他觉得,最实在的救赎最终还是艺术,绘画。因此他把过去二年堆积在手边未完成的几张大画完成,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手法画了一组关于嵩山的纸本水彩。接下来会开始一个新的系列作品,有关人物画。

钟飙“显形”个展

No.89 钟飙

参加展览: 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

作品解读: 3月19日,钟飙在德国举办了一场个展。他疫情期间的历程相对其他人来说也非常惊险。首先曾前往武汉,在武汉封城的35个小时前回到北京,并主动地接受了隔离。后又赴德国布展,然后回国。面对百年难遇的灾难,钟飙认为,它的重要性让无法轻松地提笔表现,如何用艺术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重构?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张丹,《和谐的世界 1》,60x106cm,纸上彩墨、丙烯,2020年

No.90 张丹

作品: 《和谐的世界 1》

作品解读: 新冠状病毒的美丽图片与得病死亡的人对张丹触动很大,她意识到人类的渺小与无知。人类犹如生活在一个丛林生态场域中,里面有阳光、空气、细菌、人、动物、信息、文化传播、技术等,而张丹的作品就是呈现这种丛林生态。

艺术家张恩利

No.91 张恩利(代理画廊:豪瑟沃斯画廊、香格纳画廊等)

作品: 持续创作中···

在家隔离期间,正好有大把的时间把以前的草图和随手写的一些纸条整理出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居家以来最大的改变是节奏变慢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整理一下自己未来作品的思路。我在家会画些小幅的纸上作品,在工作室主要做布面作品和立体作品。

曾梵志《协和医院三联画》1991-1992年创作

No.92 曾梵志(代理画廊:高古轩、豪瑟沃斯画廊等)

作品: 《协和医院三联画》

作品解读: 2月12日,在湖北美术学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杰出校友、著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先生向湖北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另分别向武汉协和医院和金银潭医院分别捐赠5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武汉抗击疫情及疫病防治工作。

而其90年代的成名之作:《协和医院三联画之二》则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周力 《桃花源-冷雨埋春之三》 2020 布面综合材料 200×300cm

No.93 周力(代理画廊:白立方画廊、科林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等)

作品: 《桃花源-冷雨埋春之三》

作品解读: 周力在法国的个展推迟到了明年,其新作仍然是“自然,人文,与城市空间”这个主题下的部分,而“桃花源”与艳丽的色彩也许能说明即使疫情严酷,但依旧无法阻止春天的来临。

郑璐, 《嗜》, 2020,铁、树脂,75 x 66 x 25 cm,图片:SPURS画廊

No.94 郑璐

作品: 《嗜》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艺术家选择一个癞蛤蟆的形象,作品取名《嗜》,隐射与“贪”有关的寓意:也许人类的贪欲将我们引向了今天的悲剧。

张辽源《透气》,2020,摄影装置

UV微喷、空气净化器滤芯,内框460*330mm/外框710*530mm

©SPURS Gallery

No.95 张辽源(代理艺术家:SPURS Gallery)

作品: 《透气》

参加展览: “CLEAN” 群展

作品解读: 新作《透气》所使用的空气净化器滤芯,可见当下环境对张辽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更符合当下新冠状性病毒入侵人体,净化过的空气显得格外重要。

张培力, 《X? 》, 2014,布面油画,124x105 cm

No.96 张培力(代理画廊:SPURS画廊)

作品: 《X? 》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张培力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X?》系列,选用橡胶手套作为描绘对象。2020年4月,这件作品出现在SPURS画廊最新群展“CLEAN”中,其中暗含的意义似乎暗合了当前的情形。

周思旻 《家人》,雕塑,2020年

No.97 周思旻

作品: 《家人》

作品解读: 艺术家的创作,剥去医务工作者的头衔,回归到每一个人作为父母、丈夫、妻子、儿女这些平凡的身份中。

赵洋 《先知》2020年(上)

赵洋《宝石的代价》2020年(下)

No.98 赵洋(代理画廊:香格纳画廊)

作品: 《先知》、《宝石的代价》

参展展览: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作品解读: 《先知》和《宝石的代价》是赵洋在疫情期间,在快递盒上创作的作品。在疫情时,赵洋没有办法外出,他很担心以后没有画框能用。当看到许多快递箱时,他觉得可以收集起来,并在上面画画,这也是他在疫情期间做的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张伟,《Z-AC2004》, 2020, 亚麻布油画,200 x 180 cm,图片:SPURS画廊

No.99 张伟(代理画廊:SPURS画廊)

作品: 《Z-AC2004》

参加展览: SPURS GALLERY“CLEAN”群展

作品解读: 这幅艺术家于2020年完成的最新抽象作品,在色彩上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呈现出灰色调,似乎呼应了人们当下的心情。画面中抽象的形象,也不同于以往的纯抽象形象,仿佛两个面对面的人,却被隔离开来。

赵赵 《蝠到了》 布面油画 37x25cm 2020,图片由赵赵提供

No.100 赵赵(代理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大未来林舍画廊等)

作品: 《蝠到了》

参加展览: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

作品解读:赵赵在2020年春节期间创作的:《蝠到了》,借用了传统春节期间的美好祝福“福到了”谐音,却指明了当时由“蝙蝠”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现状。后续的一系列拍卖,捐赠红十字会善款的行为,并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到对国家公益机构的监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