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28个部落服饰,你了解几个?(二)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28个蒙古族部落及丰富多彩的服饰。

驼背上的苏尼特部落

苏尼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译作“雪你惕”;《元史》称作“雪泥”;清代以来均称作“苏尼特。苏尼特部落是蒙古部落中有史书记载的最古老的的部落之一。1980年,苏尼特右旗重新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延续至今。

苏尼特部落服饰特点

头饰片独特 尖顶孔雀帽

女子头饰中弯月形錾花饰片和极富立体感的尖顶孔雀帽是苏尼特服饰中的典型代表,衬托出苏尼特女子的婀娜姿态。

“天长日久”浩齐特部落

“浩齐特”,系蒙古语,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浩齐特”为“旧的、老的或天长日久”之意。1949年将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1956年,合并分设东、西乌珠穆沁旗,延续至今。

浩齐特部落服饰特点

方形翻立领 款型简洁 色彩艳丽

方形翻立领、简洁的款型、袍子肥大是浩齐特部落服饰的显著特点,袍服色彩鲜艳亮丽,做工精细考究。

塞北金三角克什克腾部落

“克什克腾”,系蒙古语,部落名称来自成吉思汗侍卫军“怯薛”一词。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分班轮流值勤。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克什克腾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克什克腾部落服饰特点

偏爱素雅是克什克腾服饰与众不同之处。淡绿、浅雪青等素雅颜色的袍服、传统的盘发髻和精美的绣花靴,流露出克什克腾女子的美丽与大方。

龙乡神韵翁牛特部落

“翁牛特”,系蒙古语,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翁牛特”意为“神圣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明代迁至内蒙古锡林郭勒和赤峰一带。新中国成立后,翁牛特左翼旗更名为翁牛特旗,其名称沿用至今,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辖。

翁牛特部落服饰特点

花缎长袍 通体刺绣 独具匠心

精美的通体刺绣工艺是翁牛特服饰的一大特色,女子的翻袖式花缎长袍尤为出色,体现了翁牛特人的独具匠心。

纯净草原诗与远方阿鲁科尔沁部落

“阿鲁科尔沁”,系蒙古语,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是“弓箭手"之意,“阿鲁科尔沁”,即意为“北方弓箭手”。因其部落始牧于杭爱山之北,为区别其伯祖至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尔沁”,故称为“阿鲁科尔沁”。阿鲁科尔沁与翁牛特、四子部、茂明安、乌喇特、阿巴嗄、阿巴哈纳尔等部统称为阿禄(阿鲁)蒙古。阿鲁科尔沁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阿鲁科尔沁部落服饰特点

长袍锦制 坎肩绣花

华美的女子绸缎长袍和绣花长坎肩代表了阿鲁科尔沁部落特有的风格,女子的端庄与高贵从绣织在袍服上的花卉、蝴蝶等图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神水沁沐大美敖汉部落

北疆重镇,大美敖汉,南枕燕山北麓,北嵌老哈河川。银河之水南北流唱,燕秦长城东西贯通,神水沁沐,响水厮鸣,群山叠翠,水美草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敖汉部落服饰特点

通身绣花 镶边繁复 压边精巧

女子袍服通身的绣花装饰及复杂的镶边和压边工艺是敖汉服饰最大的特点,体现了敖汉女子的智慧。

自由之境科尔沁部落

“科尔沁”,系蒙古语,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科尔沁"为“弓箭手”或“带弓箭的侍卫"之意。科尔沁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通辽市和兴安盟。

科尔沁部落服饰特点

图案对称 绣工精美 宽花袖袍

对称的图案是科尔沁女子服饰的核心元素,女子宽花袖礼袍与黑库锦长坎肩的精美绣工特点尤为突出。

浅山绵延奈曼部落

奈曼有着悠远的历史,现今的通辽市奈曼旗有着浅山绵绵、沃野片片、河流交错、沙原莽莽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沧桑。

“奈曼”,系蒙古语,最早称“乃蛮”,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奈曼”为“八”之意。奈曼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

奈曼部落服饰特点

八宝绣美 镶边讲究 色彩鲜明

奈曼服饰色彩对比鲜明,简洁大方,女子长坎肩的弧线造型体现了女子体型的修长之美,领边及大襟的各色镶边装饰体现了袍服制作工艺的讲究。

实习编辑:高诗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