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失望的新枪——俄罗斯AK12和RPK16越改越保守

如果要评选近10年来最令人失望的枪械,我觉得大部分人会选AK12。从2012年开始,历经5年,每年俄罗斯都会推出一款新版本的AK12,从最开始的基于AK200系列改进,到最后基于AK400系列的拉皮,其命运之坎坷,结构之守旧,着实让很多人不禁感慨道:“这货就是用来骗经费的吧!”。

最新的AK12不仅内部自动机毫无变化,整体布局依旧和40年前的AK74一致,连大拨片快慢机都变了回来。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俄罗斯的设计师们不思进取吃老底,毕竟目前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对外战事不断,军费十分紧张,更何况空天军和海军还要使劲砸钱,在这种窘迫的情况下换装新步枪,成本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从AK12说起

△ AK12进化图

他们改变了AK,他们又改回去了。几经波折之后,虽然最终定型的AK12令人倍感失望,但这好歹是正式装备了,甚至出口到了卡塔尔。在AK12陆续装备部队后,卡拉什尼科夫集团也推出了短枪管型的AK12k、作为班用轻机枪的RPK16,发射M43弹的AK15和AK15k,发射7.62NATO弹药的AK308(用于出口)。虽然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在宣传中说,AK12采用模块化设计,但这种模块化仅是为了方便生产,并没有模块化的核心指标——更换枪管功能。所以,AK12充其量只能算个“伪模块化”。将AK12称为枪族化或许更合适。

△ 315mm短枪管的AK12k

对于枪族化这个概念,用老王的话可以概括为“多枪一族,一枪一用”。枪族内的枪械大部分零件可以通用,结构也大同小异,但每种枪都有自己的用途。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枪族一般包括:装备范围最广的标准步枪(AK12),用于装备装甲兵和水兵的短步枪/卡宾枪(AK12k),用于伴随步兵快速机动进行火力压制的轻机枪(RPK16)三种枪。由标准型步枪开发短步枪还算容易,毕竟两者都是步枪,但在步枪的基础上开发轻机枪就相对困难了,毕竟机枪指标和步枪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纵观整个枪族化发展历程,最成功的枪族化轻机枪可能还要属RPK,毕竟AK步枪的长活塞导气系统和大闭锁凸笋设计本身就非常适合机枪,RPK轻机枪可谓“出道即巅峰”。

当然我们也知道,大部分枪族化的轻机枪和那些重管化的步枪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模块化步枪的兴起,又让枪族化轻机枪逐渐黯淡,因为模块化步枪也可以通过更换重枪管,获得类似枪族化轻机枪的性能。因此RPK16也常常被认为是“高级版”的AK12,不过RPK16更应该称之为“真模块化”的AK12。相比AK12,RPK16的突破并不在于重型枪管和大弹鼓,而在于RPK16的枪管有快拆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更换不同的枪管,更有模块化步枪的神采。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分析更完善的RPK16,顺便把AK12也讲了,来一窥新一代AK的设计。

△ RPK16

加固的机匣盖

机匣盖的改装一直是新一代AK的重点。RPK16的机匣盖固定方式和最终定型的AK12一致,将原本用于固定活塞筒的锁紧卡销固定机匣盖前端,后端靠机匣盖内部的弹簧销与下机匣紧密结合,活塞筒则改为不可拆卸式。拆卸机匣盖时,要先旋转拔出前端的卡销,然后再按压机匣盖后端的弹簧销。RPK16机匣盖前端的卡销拨杆在锁紧状态下是竖直朝下的,AK12的则是水平向前的。不过这种加固机匣盖的方式并非完全没有问题——机匣盖再怎么加固也很难像上机匣那么结实,能不能撑住“大号”瞄具还是个问题,而且机匣盖导轨与前端护木导轨被完全分割,两段导轨的高度差需要严格控制。

2012版的AK12采用的是类似“TWS狗腿“改件的原理来加固机匣盖,其实笔者更喜欢之后AK12(2014版和2015版)采用的上护木机匣盖一体化设计。

△ 这种加固机匣盖还不确定是否能撑得住更重的瞄具

RPK16也在机匣盖尾端设置了觇孔式瞄具,增加了瞄准基线长度,为照顾士兵使用习惯,照门依旧为游标平移式,并且依然拥有风偏调整功能(AK12之前的AK是没有的,但RPK74有该功能)。

“美式”枪托

RPK16采用的是一个类似M4的伸缩枪托(喀秋莎的屁股里插了一个美国那啥),但托芯尺寸规格却与AR不同,没法兼容西方产品,不过俄罗斯也推出了几种适配该托芯的新枪托。该枪托有四档可调,调节范围为60mm。没有采用AR式的6档可调,是因为AR的枪托在调到第5、6档时,枪托与托芯的配合长度已经非常短了,配合不牢固、影响枪托的稳定性。为了照顾俄军士兵的使用习惯,该枪托是向左折叠的,防止折叠后的枪托挡住机匣右侧的快慢机和随动拉机柄。

△ 枪托折叠机构特写

该枪托的底板可以向下滑开,内部可以放置附件筒或其他物品。RPK16的通条是通过螺纹固定在附件筒内部的,使用的时候需要先拧下来再组装,这种设计可以避免通条在附件筒内摇晃发出声响。枪托上还设计了QD插座来固定枪背带,当然这个QD插座的尺寸也与西方不同。

虽然这个新枪托在人机工效和拓展性上都还说的过去,但其布局却和60年前的AKM没啥本质区别,只能算是“准直枪托”。虽然这种设计能降低瞄准基线和枪管之间的高度差,但会使枪管轴线和抵肩中心线不重合,射击时存在较大的翻转力矩,枪口上跳相对剧烈。这一直是AK步枪存在的问题,AK47是下弯式枪托,AKM之后都变为了“准直枪托”,在诸多新锐步枪都采用直枪托的今天,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

此外,很尴尬的是,这个枪托的高度和机械瞄具很般配,但光瞄比机瞄高,并且高不止一点(是的,即使有皮轨,加了光瞄瞄准基线高度也会增加)。俄罗斯特种兵们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没有使用RPK16的原版枪托,而是换了一个带有可调托腮板,枪托托芯位置更高的新枪托。

△ 原版枪托,枪托很低。难不成是毛子觉得用直枪托枪口上跳太小,突突起来没内味儿?

△ 俄罗斯特种兵使用的RPK16,注意其位置更高的托芯,有一个明显的“向上拐弯”部分,和上图的原版枪托不一样

返璞归真大拨片

大拨片快慢机也是一个巨大槽点,真的是改来改去又改回来了。俄罗斯一直坚持采用随动式拉机柄,而AK步枪的枪机框后端相对比较短,无法遮挡住巨大的拉机柄槽。早期的AK12拉机柄是可以根据射手喜好安装在左侧或右侧,枪身左右都有拉机柄槽,所以早期的AK12都设计了防尘盖。新一代AK12为了沿用现有的生产线,什么分体式拉机柄、防尘盖之类的新设计都统统取消了,用于遮挡拉机柄槽的大拨片快慢机自然也请了回来。

对于大拨片快慢机的回归还有一种解释——照顾士兵使用习惯,但笔者认为这个理由不是很有道理。在我军换装81式步枪后,大部分官兵并没有因为快慢机从大拨片换成了旋钮式而感到强烈不适,最多也就是吐槽一下快慢机调节角度太大,用起来不算太舒服而已。

不过这个大拨片快慢机并非原封不动的沿用下来,大拨片的下部有一块延伸出来的凸起,可以让射手用右手食指调节,虽然比不上旋钮式快慢机,但也总算能让射手在持枪瞄准时操作了。不过这个大拨片快慢机本质上依然是用弹性簧片来定位,拨动力量偏大,而且大拨片下方的凸起距离快慢机轴也比较近,拨动力矩小,虽然大部分人使用时表示手感还可以,但仍有一些人觉得只用右手食指调节会比较困难,尤其是零部件配合紧密的新枪(划重点)。而且AK12快慢机有保险、连发、两发点射和单发四个档位,RPK16没有两发点射功能但单发档位位置却并没有上移,当大拨片调到最下方的单发模式时,大拨片下半部分已经脱离机匣侧面了,几乎是贴着右手食指上方,有一定的误触风险。

这里顺带提一下AK12的两发点射功能,早期的AK12传闻拥有高速两连发的功能,但目前的新版AK12肯定是没有这个功能,其点射机构设计的和M16A2/A4类似,都是比较简陋的棘轮机构。在两发点射模式下射击,如果扳机松的太快会导致只能射出去一发,再次扣动扳机只会打出剩下的一发,可谓是成功学会了美国槽点,其设计相当不走心,但好在还有全自动功能。

△ 可能是因为枪比较新,零件配合比较紧密,用右手食指调节大拨片可能会比较费力

△ RPK16没有两发点射功能

新式供弹具

RPK16可以使用俄军传统的30发和45发聚合物弹匣,配套AK12的新聚合物弹匣自然也可以使用。AK12的新弹匣不仅外观极具现代感,上面还设计了5个透明余弹观察窗,弹匣底部还有削平设计,可以用于支撑枪身,射击时更加省力,AK12配备该弹匣甚至可以“金鸡独立”。相比俄军之前的玻璃纤维塑料弹匣(就是那个质感很像木头的弹匣),新弹匣的表面还设计了大量的防滑纹,射击时可以抓握的更牢固。这个新弹匣刚问世就广受好评,也算是新AK12为数不多的亮点。

△ 图中射手使用的是RPK16,直接把弹匣支在桌面上射击;旁边装有两脚架的应该是AK200

当然RPK16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个95发(一说96发)聚合物大弹鼓,但弹鼓一般都是个不怎么遭人待见的东西。弹鼓虽然容量大,但重量和体积也都很大,进行各种战术动作时很不方便。弹鼓看起来能让射手携带更多的弹药,但实际上根据笔者的经验,能勉强装两个95式班用机枪弹鼓(150发)的挎包,其实可以很轻松的塞进去8个弹匣(240发)……而且弹鼓本身结构就比较复杂,故障率偏高。好在RPK16配备的是不易变形聚合物弹鼓,如果是金属弹鼓,一旦不小心因为磕碰出现形变,有极大概率会出故障(金属弹鼓壁厚很薄)。RPK16的弹鼓没有快装功能,但弹鼓上设计了卷簧拨片,可以一边转动压缩卷簧一边向弹鼓内压弹。不过在加装弹鼓后,RPK16的枪托就无法完全折叠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弹鼓的大弹容量,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看的“纸面秀”而已。

△ 新弹匣和新弹鼓,可以明显看出该弹鼓是单进供弹

为了“照顾士兵使用习惯”,RPK16也没有空仓挂机功能,不过2014版AK12却有一个非常好的设计,这里笔者必须要单独描述一下。2014版的AK12弹匣卡榫设计很特别,卡榫中部向后延伸出了很长一段,这段延伸部分就在扳机护圈下方,整个弹匣卡笋就是一个杠杆。需要换弹匣时,只需要右手食指向下压卡榫延伸部分,整个弹匣卡笋就会向前推,弹匣就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掉落。而且2014版AK12是有空仓挂机功能的,在换上新弹匣后,只需要用食指向前推动弹匣卡笋上的空挂释放钮,就可完成推弹上膛。虽然最终版本的AK12取消了空仓挂机,但这个简单且实用的曲杠杆弹匣卡榫也一起被取消了,这操作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

△ 2014版AK12独特的杠杆弹匣卡榫,弹匣卡笋上的小拨片实际上是空挂释放钮,这玩意还是左右对称的

似曾相识的护木

RPK16采用的是聚合物护木,护木上下都设置了皮卡汀尼导轨,但导轨的材质是和护木材质相同的聚合物。聚合物导轨虽然重量轻,但耐磨性恐怕还没法和铝合金导轨相比,虽然很多时候护木顶端的导轨是“闲着的”,安装瞄具的频率没有机匣导轨高,但串联瞄具时还是铝合金导轨更为妥当。护木两侧虽然没有皮卡汀尼导轨,但也预留了安装孔,需要时可以加装小段导轨。机匣和护木上方设置全长的皮卡汀尼导轨,在护木两侧设置可拆卸的小段导轨,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设计,兼顾拓展性、重量和持握手感。(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 塑料导轨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设计

RPK16的聚合物护木是整体式,而非AK12的上下分体式。护木靠下方一个销子固定在枪管下方的连接机构上,由于前方有准星遮挡,想要拆卸护木则必须先拆卸枪管。尽管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曾宣传RPK16采用浮置护木,但实际上RPK16的护木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浮置——除了下方的固定点在枪管上,护木内部上方还应该有一组钢片夹在活塞筒上,这一结构在AK12上更为明显,RPK16则因为采用一体式护木而很难观察到,不过我们也能通过活塞筒上的磨损痕迹,确定RPK16的护木也是有钢片夹紧结构的。

△ AK12上护木里的金属片是夹在活塞筒上的,严格意义上不是浮置护木

△ 拆下枪管和护木的RPK16,注意活塞筒上的磨损部分

在AK12的极限熔毁测试中,AK12连续射击510发枪弹后,护木上就有了火苗,不过采用重枪管的RPK16情况应该会更好一些。

为数不多的亮点——枪管组件

早期的一些资料称RPK16配有长短两种重型枪管,短枪管长370mm,长枪管长500mm,有些资料中也显示RPK16的长枪管长为550mm,而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的宣传片中表示RPK16可安装415mm-580mm长的枪管,在2018年宣传片中又表明,RPK16最长可配备560mm枪管,根据俄军的一些训练照片,RPK16也配备了一种长度略大于370mm的枪管(推测为415mm枪管)。由此可见,RPK16目前应该不止有长短两种长度的枪管,而是和毛子的迷彩一样多。

由于500mm以上的枪管又长又重,会导致全枪尺寸过长,重心严重偏前,因此配备长枪管的RPK16一般会安装两脚架,作为班用轻机枪使用;而370mm枪管和415mm枪管的RPK16则因为重心更靠后一些,全枪尺寸也相对较短,有时会以突击步枪的形象出现。不过就算是370mm枪管的RPK16,其空枪重(不含两脚架、供弹具和瞄具)也有4kg,而长枪管的RPK16战斗重量高达8kg,远超一般的突击步枪。

△ 370mm枪管的RPK16

△ 应该是415mm枪管的RPK16

y△ 500mm枪管的RPK16,注意枪管部分有一段明显变细的部分

△ 2018年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宣传片中560mm枪管的RPK16,枪管上并没有明显的变细结构

由于RPK16的节套是固定在机匣上的,所以RPK16的枪管组件只能采用枪管-节套分离式设计,这样设计的坏处就是闭锁间隙要严格控制,对加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过好处就是不用设计枪管座,枪身也不会因此而撑宽,这可能是在延续原有生产线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现如今的模块化步枪中,枪管节套分离式设计非常少见,大部分模块化步枪采用的是枪管节套一体更换,设计师们宁愿多设计枪管座、增加结构死重,也不愿意把枪管和节套搞成分体式。

△ 从这个角度可以观察到枪管组件尾部,可以确认RPK16是枪管节套分离式设计的

在更换枪管时,RPK16首先需要拆卸护木:先用一个冲子插入护木下方的小洞中,然后从侧面拔出护木的固定销。解除护木的固定后,上拉护木,露出枪管和节套连接处下方的压紧/调节块——对于枪管节套分离式设计的枪来说,设置一个调节块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调整闭锁间隙。用工具拧下压紧/调节块,就能把整个枪管从节套中拔出来,安装枪管时反向操作即可,一般情况下操作起来还算是比较快速的。

不过实际操作时,射手需要把枪身立起来,或者弹匣朝天把枪“翻肚皮”,才能比较方便的进行拆解压紧/调节块和“拔枪管”的操作。而且RPK16的枪管组件上没有把手,“拔枪管”的时候比较费劲,如果是刚刚射击完的枪,枪管和节套间的间隙受热变小,拆枪管可能需要“大力出奇迹”,而且还必须戴隔热手套操作以防烫伤。因此,RPK16很难像真正的机枪那样,在枪管射击过热后迅速换上备用枪管继续射击。

RPK16的活塞筒是不可拆卸的,枪管安装时导气箍也要“套”在活塞筒上,这样也算是变相增加了枪管与全枪的配合长度。RPK16的准星是随枪管固定在导气箍上的,不同的枪管可以通过调节导气箍上的准星来调整弹着点。早期RPK16的准星护圈为传统的半包式,后期可能为了防止士兵在紧急情况下误把一侧护圈当作准星,就把准星护圈改为了全包式,有了一点中国味道。

△ 第一步要先拆护木

△ 第二步要扭掉调节块

△ 拆下压紧/调节块后,就可以拔出枪管了。此人名叫格奥尔基·古比奇,卡拉什尼科夫集团专家,各种AK步枪极限熔毁实验视频中的操作者基本都是他

RPK16也设有气体调节器,可根据环境恶劣程度切换不同直径的导气孔,终于不用通过丧心病狂的过量导气来保证可靠性了。RPK16枪管上的导气孔是垂直于枪管的,而不是AK74的倾斜开孔,在导气孔直径一致的情况下,垂直于枪管的导气孔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对膛线的破坏,也能略微减小燃气对活塞的冲击。RPK16的理论射速,也是和AK12一致的700发/分,比AK74的600发/分略高,由于自动机没什么变化,笔者推测应该是使用了弹性系数更大的复进簧,而不是加大导气孔——本来AK步枪的导气孔就比较大,再扩大导气孔的话……

早期的RPK16使用的是有五个柳叶形开口的鸟笼型枪口装置,和之前的RPK一致,但后期改为了三叉型枪口装置。不过这个三叉型枪口装置比较特殊,这三个开口并非均匀分布,中间的开口朝右上方,两侧的开口与其呈90°。这个三叉型枪口装置更像是AK74枪口装置上的三个泄气孔的延伸,有抑制枪口上跳的功能,而且还缓解了AK74枪口装置消焰效果差的缺陷。

△ RPK16枪口装置的三个开口的分布角度和AK74枪口装置的三个泄气孔相似

依然如故的自动机

虽然曾有传闻表示,包括新版AK12和RPK16在内的AK400系列步枪采用了短活塞导气,但实际情况却是毛子们根本没怎么改,依然用着原来那一套!估计把老AK74的自动机拆下来,装到新一代AK上也能流畅的运作。

△ 自动机仅有的一点变化貌似是把活塞头上的闭气环给取消了,简化生产(反向改进)就问你怕不怕……

关于AK系列的经典自动机设计这里就不进行分析了,我们来盘点一下AK自动机的一些缺点,实际上,这些缺点在“类”AK步枪——比如SG 550、FNC上已经做出改进了。

首先是枪机框缺乏引导。枪机框活塞杆仅有活塞筒包裹,引导关系并不紧密,而枪机框部分与机匣导轨的配合距离也非常短,枪机框运动过程简直是放飞自我,对精度极为不利。大部分步枪会尽可能的延长枪机框与导轨的配合长度,导轨从头到尾贯穿枪机框,精确引导其运动。也有一些步枪另辟蹊径,例如我国95式步枪就用小导杆对枪机框进行引导,提出“弹性引导”的理论。

其次是位于大闭锁凸笋上的枪机导柱。AK步枪的灵魂,是设计在枪机框曲线槽里的带动平面,但为了增大带动平面的有效面积,AK的枪机导柱设计在了大闭锁凸笋之上,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导柱直径,从而增大带动平面面积(同角度下,半径越大,扇形越大)。但如此一来也牺牲了节套的包裹性和刚度,不仅影响节套寿命,抗污能力也有所下降。SIG 550步枪就将枪机导柱后移,使其从闭锁凸笋上独立出来,通过增大导柱高度来增大带动平面有效面积,枪机框施加给枪机的力也更贴近枪机轴线,减小了枪机框带动枪机时产生的翻转力矩。

再有就是双闭锁凸笋设计。AK枪机的闭锁凸笋不对称,两个凸笋的有效闭锁面积也不相等,存在闭锁受力不平衡不均匀的问题,影响射击精度。我国的79式冲锋枪也采用双闭锁凸笋设计,但却尽可能的将有效闭锁部分设计得对称。而毛子在其他枪械上也做出了一些改进,例如SVD狙击枪,该枪枪机也带有AK风格,但却采用了三闭锁凸笋,比利时的FNC步枪也是如此。三闭锁凸笋受力相对均匀平衡,同时也保留了单个凸笋有效闭锁面积大的优点,结构强度也很高。

最后是枪机框的撞击点。AK的枪机框在复进到位时,枪机框的两边会分别与机匣相撞,这两个撞击位置一前一后,会使自动机有偏转趋势,进而影响射击精度。很多步枪的枪机框会尽可能的把撞击点设计成一个,并且很靠近枪身中线,尽可能减小撞击对自动机和枪身的影响。(比如FNC)

以上,我们谈了类AK步枪怎么针对AK自动机的缺点做改进,但是请注意,AK12,啥也没改!!!

枪族化轻机枪的是非

曾有人将我国的QJB95和RPK16、M27IAR相比较,放在一块“互相切磋”,因为这三者都是由自动步枪衍生而来的轻机枪,是“步枪plus”,属于同类产品。不过在M27IAR出现之前,我们的95班机经常遭到吐槽——因为95班机怎么看都是一把步枪,却又被冠以机枪之名。而在M27IAR出现后,95班机又一下子成了超越时代富有远见的良心机枪(感谢美帝神助攻)。

不过M27IAR虽然名为机枪,实为四等人瞒天过海换装的新步枪(欺负国会老爷分不清步枪和机枪?图样),而俄罗斯特种部队也有把短管RPK16当步枪使用之意。虽然真实情况略有差别,但95班机毕竟也和M27IAR和RPK16一样,都是走“自动步枪重管化”道路的轻机枪(M27IAR的重枪管是相对于铅笔管的M4来说的,并非相对于一般的HK416)。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步枪plus”就直接代替一般步枪装备全军,反正在如今的战场上,“步枪plus”定位和步枪也没有任何区别。

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短枪管的RPK16空枪重就已经有4kg了,俄罗斯特种部队实际上也仅把短管RPK16当作步枪使用,毕竟短枪管方便携行,加装消声器后长度不会超标,全枪重心也更靠后,枪口指向性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且精度也优于短管的AK12k;而95班机空枪重达到了3.95kg,全枪达到了840mm长,AK47全长也不过870mm,为了这一根重型枪管,这些增加的重量和尺寸真的值得吗?如果是仅仅想要一根重枪管,为啥不直接选择加厚95步枪的枪管呢?毕竟95步枪够轻够短,加重加厚枪管的空间也更大。

△ 长和重还在其次,关键是重心前移,头重脚轻,对指向性和操控性有严重影响

装备枪族化轻机枪,不仅是出于统一后勤的考虑,更是为了保证其战场机动性。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发现,轻机枪作为最常用的压制性火力,在一处阵地往往打不了几个点射就会被敌方重点照顾,所以必须要随时准备转移,因此当时的轻机枪需要更注重机动性而非火力持续性。但在一些人眼里,我们的实战经验不算实战经验,美帝的实战经验才是经验,好像只有追随美帝才是唯一出路,仿佛美帝在轻武器上的选择永远是正确且有远见的,似乎实战经验丰富的美帝永远不会在轻武器领域走弯路。

虽然时代变了,但枪族化轻机枪在机动性、勤务性和单发精度上,还是优于复杂沉重的正版机枪(弹链机枪)。我们不能困于自身的经验而止步不前,也不能因为别人不同的选择而随便的否定自己,不闭门造车,也不妄自菲薄。在如今叙利亚的废墟之中,已经出现了带有两脚架的长管RPK16的身影,同样是有大量实战经验的部队,俄军依然在装备这种枪族化轻机枪,至于其表现如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叙利亚战场上的RPK16,全长超过1m,战斗重量高达8kg,当步枪用也太难为人了吧?轻机枪当做步枪使用,短枪管是必然的,否则长枪管的话,太重了、重心,机动性都太糟糕。但既然是短、重枪管,为何不直接在步枪的基础上发展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写在最后

拥有换枪管功能的RPK16,可能算是整个新版AK12系列中最先进的枪械,但毫无优化的原版AK自动机,基本没变化的整体布局,只是装上了些西方的导轨,真能续写卡拉什尼科夫的传奇吗?抛开自动机不谈,AK在人机工效上一直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然而如今的AK12也仅是在原有的设计上勉强修修补补,粉饰门面而已,就算是和老版AK12比也还是差太多,如此不走心的拉皮也只能给人留下骗经费没诚意的印象。

△ 2015年胜利日阅兵上出现的改造升级版AK74M,新版AK12能比这AK74M强多少?

俄罗斯从来不缺乏优秀的枪械设计师,前有探索者费德洛夫,后有改变世界的枪王卡拉什尼科夫,还有诸如捷格加廖夫、西蒙诺夫、德拉贡诺夫这样的大师。也许就是熊穷志短吧,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是当年如日中天的苏联,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情况,连大量生产老版AK12那种高级拉皮货的钱都拿不出来,也就别指望毛子们能搞出什么良心大作。或许卡拉什尼科夫也不曾料到,自己的经典之作竟然能“统治”俄罗斯70年之久,这种后继无人的窘况,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 如果枪王能看到如今的AK12,不知会作何感想

全文完

作者@梦未合围

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