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何被封为牡丹花神?

The article read

故宫出版,上新了。

谷雨已过,正是牡丹的盛开时节,因而牡丹也有“谷雨花”之称,此刻,紫禁城的牡丹也在盛开。今天,我们就推荐一本好书《皇家赏牡丹》。

古人习惯于寄情花草,把她们比拟作人,来欣赏,来品味。牡丹不同于兰花的清幽,不同于菊花的野逸,不同于梅花的冷峻,她带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华贵雍容,就像是一个贵妇人,高贵典雅。而恰恰就是这层华贵之色,使得牡丹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唐代:长安“都中奇赏”

谈起牡丹花观赏的历史,大抵在唐之前,牡丹都不甚知名,从谢灵运“水间竹际多牡丹”开始,才言及牡丹。隋代至唐初,文人诗集中还是鲜有牡丹身影。所以这时候的宫廷中应该也不会有牡丹在栽培与品赏。

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牡丹作为观赏花卉被人从汾州寺庙中取得名种,随后成为长安“都中奇赏”,而且以飞一般速度从江湖之远到达庙堂之高,出现在唐玄宗的兴庆宫中。

清人绘 胤禛(雍正皇帝)行乐图轴及其局部

唐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唐代长安兴庆宫中兴庆池旁有沉香亭,亭旁种植牡丹,唐玄宗月夜召杨贵妃赏花,并命李白作诗吟咏,李龟年持檀板押乐。李白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就是此时即景而作,“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成为后世美谈。

除了兴庆宫,骊山汤泉华清宫亦种植有牡丹。玄宗时期有一人名为宋单父,善于栽培牡丹,被玄宗召至骊山,在华清宫种植牡丹千种万本,各不相同。足见明皇对牡丹的喜爱,而后世以杨贵妃为牡丹花神,或也是渊源于此。

清光绪 慈禧 富贵延年图轴

唐代皇帝中除玄宗之外,穆宗也是爱花之人,每年宫中牡丹花盛开,穆宗则命人以重顶帐子遮蔽牡丹花栏,并置惜花御史一人,掌管花事。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折“惊梦”大花神的念白“催花御史惜花天,检点春光又一年”其中“催花御史”就是化用此典。

宋代:无贵贱皆喜簪牡丹

至宋代,对于牡丹的种植、品赏进入了历史高峰,无论贫贱富贵皆赏花戴花,甚至出现了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这样记录牡丹历史、品种、栽培等内容的专书。欧阳修因此亦被民间封为牡丹花神。

《洛阳牡丹记》中“风俗记”一章中记录了洛阳向当时宫廷进贡牡丹的史实。每年花时,洛阳当地派遣一人乘驿马,向当时东京汴梁进贡姚黄、魏紫数朵。当时洛阳至开封之间的路程有六驿之远,为了花朵保鲜,便将花茎以蜡封住,装在竹笼子中,并在花上下填满蔬菜,使其在马上不至于颠簸。而这些进贡到宋代宫廷中的牡丹绝大多数应该都是都作为簪花来使用。

宋人绘 牡丹图页

宋人喜簪戴牡丹,所谓“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皇帝也不例外,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一则故事,真宗在封禅泰山前赐宴陈尧叟、马知节,三人皆戴牡丹而行,继而真宗下令命陈尧叟去头上牡丹,于御榻旁亲自取头上一朵簪在陈尧叟头上。宴罢,陈、马二人骑马出宫,风吹陈头上牡丹落地,陈急呼人拾起,并说这是皇帝御赐,不能随意乱丢。马知节见此则开玩笑说本次赐宴本是为我。陈尧叟则反问道,若是为了你,那么皇帝怎么不亲自为你簪花呢?二人各大笑而归。可见当时宫廷中对簪戴牡丹的重视。

元代:看断虹桥上的龙穿牡丹

到了元代,牡丹作为宫廷中常见的花卉,亦然长盛不衰,故宫外朝西路武英殿东侧目前保存有元代宫城石桥一座,名为断虹桥,桥梁华板上,精雕细刻的牡丹花随处可见,而花丛中又有蛟龙穿梭顾盼期间,是为龙穿牡丹纹饰,为宋元之际的常见纹饰,纹饰内娇弱华贵的牡丹与威武矫健的行龙形成强烈对比,不难让人联想到英国诗人萨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名句。

元 青玉透雕龙穿牡丹纹嵌饰

明代:宫廷建筑外檐彩画上,牡丹是主角

明代宫廷延续元代宫廷对牡丹的喜爱以及对牡丹纹样的运用,牡丹作为纹饰的主题持续不断的出现在建筑、器物的装饰上,尤其是在宫廷建筑外檐彩画上,牡丹更占有主导地位。明代宫廷建筑外檐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因其在建筑额、枋的藻头位置装饰有旋花而得名,而旋花就是抽象简化了的牡丹纹,这些永不凋谢的牡丹,隐于柱头檐下,亦是皇宫内苑里别样的风景。

明万历 黄色缠枝牡丹莲纹妆花缎裱片

清代:牡丹竟将康雍乾三朝皇帝联系在一起

清代宫廷对于牡丹的栽培、品赏亦十分重视,甚至成为了皇权传承的纽带,将康雍乾三朝皇帝联系在一起。圆明园早期建就有一处景观,位于莲花池东南方向,四面曲水环绕,其中种植牡丹数百株。

雍正做亲王的时候,此处景观就被列为园中十二景之一,花开时节,牡丹如锦似霞,胤禛因而作诗咏道:“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台斜。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堂锦作霞。”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岁的弘历在胤禛的精心安排下,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祖父康熙帝。弘历即位后,将此处景观改成为镂月开云,并将赏牡丹的牡丹台改名为纪恩堂,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皇帝在此赏花的往事,一时传为佳话。

清 弘历(乾隆皇帝) 牡丹图轴(局部)

中国人偏爱牡丹,以其代表大富大贵,寄托了美好的祝愿。但是在古代,寻常百姓家很少能见到牡丹名种,而帝王之家则大不相同,御苑之内,精心培育,奇花异种,应有尽有。而历代文人工匠,又将牡丹题写于绢素,铭刻于金玉,成为历代宫廷中珍贵的收藏。让我们伴随着《皇家赏牡丹》这本小书,读牡丹历史,到故宫做客,与帝后同游,一同观画、玩器,赏牡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