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北关区

(齐齐哈尔市第五区公所)

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北关区

作者傅惟光

齐齐哈尔的老城区,原称“北关”,是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街区。北关区形成于清代,文物古迹十分丰富,著名的黑龙江将军衙门、将军府就坐落在老城区内。

(卜奎清真寺)

(卜魁驿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卜奎清真寺”和卜奎驿站旧址,位于老城区的西南地带。

清末民国初年,废八旗制,齐齐哈尔市内始设区。1912年的北关及老城区,始为一区二区;1940年改为惠福区、恩信区、东盛区、北区;1946年又更名为一区、五区。1954年正式命名为北关区。北关区具有很浓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文脉。并因此派生了许多与北关相关联的众多名称,如:北关小学、北关商店、北关电影院……

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裁撤北关区,改为建华人民公社。以辖区内国营建华机械厂命名建华人民公社,行政关系改为建华机械厂领导,取消区政府。

1961年撤销建华人民公社,仍以厂名为区名,改为建华区,并成立建华区人民政府,恢复区的领导体制。与此类似的华安区,已于1983年去掉厂名,恢复为碾子山区。

(齐齐哈尔清代大草房和土城北门。)

北关名称的由来

北关的名称来源于,清代齐齐哈尔的清代驻防城。城设四个城门,南曰“迎恩”、北曰“怀远”、东曰“承辉”、西曰“平定”,四门皆有楼橹。外围土城复设四门,南称“南薰”、北称“北朝”、东称“东启”、西称“西阙如”,西南隅为卜奎驿站特另辟一门,称为“小西门”,实则五门。

“关”同门有关系,繁体字的关,部首有门字:關、関。城均设门,以便出入和防守。长城的门称为关,例如: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及关隘都是城门。山海关外称关外,山海关里称关里。有出关、入关。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京剧“罗成叫关”实际是叫门,请求将城门打开。后来的“关”范围很大,长城内外即关里、关外。

齐齐哈尔四门即为四关。齐齐哈尔清代驻防城,周长近三华里,很小。城里均为衙署及将军、大人府,并无民居。只有守城官兵,大狱,并无商铺。清初衙门只有管档和银库主事等有住处。将军、大人设府,以下多居于寺庙。

居民多住于土城里,砖城外。北关和东门外为主要居住区,多为官僚和富商。南门外南大街为商业街,“入土城南门里许,市声颇嘈杂”。

砖城北门至土城北门间,称为“北关”,大姓、望族、官僚多居于此,并多为旗人,没有平民百姓。所以北关的名称,也很显赫。

现在的地名东市场,设在东关。“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省城齐齐哈尔东关开辟商场,出放站基,遂有商埠市政局之等设”(《齐齐哈尔大事记》)。

关于北关集

北关集的贸易盛会,来源于清初的“楚勒罕”。楚勒罕,或出尔罕、楚尔罕,为满语。汉语译为“盟会”、“兵车之会”,是清代盛行于齐齐哈尔的边贸盛会。初始在江西的因沁屯。

关于楚勒罕的盛况,清代的《龙沙纪略》、《黑龙江外记》、民国的《龙城旧闻》均有记载。楚勒罕,是集踏青、较猎、纳贡、互市贸易为一体的,官民、商家广泛参与的贸易盛会。楚勒罕每年一次,定在每年五月草青时,布特哈总管、协领、官兵和布特哈人(打牲部,现莫力达瓦旗、讷河)自北向南进发,黑龙江将军率官兵渡江北上,各蒙古部和打牲部齐会于因沁屯。艾浑、墨尔根(今嫩江县)沿途夹道集市,各地商家齐集因沁屯。当时盛况,车轮声、马蹄声络绎不绝。各种货物和土产堆积如山,牛、马和牲畜满山遍野。

楚勒罕时,在因沁屯的漫岗上划沙为界。北面为各部落的驻地,官兵、商人和游人驻扎在南面,中间由官兵警卫,东边为买卖人设市场称买卖街。将军选貂纳贡结束之后,方可交通往来,互市贸易正式开始,二十余曰才罢市年年如此。

后来因为“奇三案”,楚勒罕由因沁屯改在齐齐哈尔城北十里,称为“北关集”。奇三为布特哈副总管,楚勒罕在因沁屯时,将军、副都统率属下驻扎因沁屯的帐篷、马匹、羊、酒及楚勒罕的操办费用,皆由布特哈承担。官兵征敛无度,贡貂舞弊,布特哈人不堪重负。奇三为救一部出汤火,越级潜往木兰围场上书。

乾隆皇帝派重臣来黑龙江问案,查证属实,将军、副都统以下皆论罪。 奇三 因越级上书,调离布特哈,改为新疆伊犁戍边。于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楚勒罕改在城北十里,称为“北关集”。从此北关的名声大振,年年举办贸易盛会,改为由黑龙江将军承办。地点在城北十里嫩江南岸。

北关已不限于北城门外一带,扩大为城北十里的北关集。

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街区

齐齐哈尔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齐齐哈尔为首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齐齐哈尔清代驻防城,不仅仿照北京按中轴线,南北布局,东西对称的棋盘式布局规划。而且有些名称也依样照搬,如,正阳街、永定街,并且有众多的街路名为胡同。许多建筑具有清代的风格和北方的地方特色。清代齐齐哈尔的旗人,都有驻京的习惯。齐齐哈尔虽然远离京城,但是却“京味”十足。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和旗人占有主导地位,建筑又体现了以满族为主的民族特色,大草房、大烟囱、卍字炕、大院套、大宅门,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独树一帜,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文化财产,均集中于老北关区。以厂名命名的区名——建华区,毫无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说,应完全恢复“北关区”的历史名称,并挖掘历史文化。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齐齐哈尔的历史文化损失殆尽,急需抢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齐齐哈尔金代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地上仍保留了四百多华里的金代长城和以庞葛城为代表的金代古城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宝贵财富。黑龙江段的金长城,全部在齐齐哈尔境内,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齐齐哈尔的 偏得 ,这么大型的不可移动文物就在我们身边,但在保护和利用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建造的假“将军府”等,赝品仿古建筑,不能称其为历史建筑,于历史文化名城无补。

清代的齐齐哈尔,只是齐齐哈尔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已经残存无几。北关是齐齐哈尔清代历史的名片,我们不可无故摈弃。恢复北关区的名称和历史街区势在必行。我们同时要尊重历史,特别是有清一代以前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完整的看待齐齐哈尔,来加强齐齐哈尔历史的厚重和完整。特别要加强仍然存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是要有历史建筑,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祖先给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历史财富。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和进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和认知。增强名城意识,以名城为品牌,推动齐齐哈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采取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措施,不玩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使齐齐哈尔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傅惟光:(194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地方史。

满族文化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