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武汉民国建筑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原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位于今汉口自治街242号,是汉口最早的女中之一。圣若瑟女子中学的教学大楼至今保护完好,并一直作为教学使用。

1911年,意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意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长柏博爱修女发出邀请,请她来武汉办学。圣若瑟女校的创办,渊源于汉口教区田瑞玉主教为继续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计划,即:“就是要把教区所有慈善教育事业,或借以完成,或另行新创,以发挥意国方济各会在传教事业上的最高效率”。

圣若瑟女校起初设在原汉口特三区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今市二医院住院部,已毁),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二部。后来因开设中学部,校舍不够用,拟选新校址,以广纳学生就学。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处)选定了校址,聘请名设计师沙西设计绘图,时经二年,耗资银元19万多。整个楼房一共有五层,砖木结构。为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师沙西,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这幢教学楼里,多立克柱式的门斗、红砖清水墙、窗户都是百叶窗。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形式的对称,使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平方向,追求平衡、和谐、理性的统一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1925年,新校竣工,学校迁入新址。然时局不稳,战火连连。北伐时,“生徒避患者众,校舍一空”。1931年,武汉遭遇大水,洪水为患,学校周边一片泽国,“文卷图书仪器,均遭淹没”,水退后,“墙壁泥污破败,满目荒凉”。然全校上下,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筹资整理,顿复旧观”。

1935年,经过多年准备,学校获得教育部命令,准予立案。同年“教育部电准参加中学会考”,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此时,学校曾考虑,按照英国伦敦女子大学的样子,筹备成立“中国女子大学”。然而,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女子大学”成为泡影。

1938年武汉沦陷,学校停课,学生失学。经社会进步人士敦促,圣若瑟女中“忍辱复校”,学校当局与敌伪艰苦斗争,巧于周旋,“虽经空袭战火,授课不辍”,甚至有教会工作人员在空袭中丧生,以身殉职。

八年抗战,“武汉教育几濒于破产”,只有圣若瑟女中因教职工“严守校舍,保全校具”,才使得学校“校舍巍然图书仪器俱备,得在汉上成为完善女子中学”。

当年的女校,除设语文、数学、史地、理化各课外,还增加英文、手工、绘画、音乐各课,老师几乎全部是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教师学位的意大利籍修女。在那个年代,这所女中,培养了诸多具有近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新知识女性,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女性佼佼者数不胜数,成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1949年5月,圣若瑟女中回到人民的怀抱。几十年来,在武汉人民的心目中,武汉19中一直是武汉市最好的中学之一。1952年,圣若瑟女子中学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武汉市第十九女中,1968年,男女合校,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现在是一所全日制高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