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盼(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
1721年,年轻的孟德斯鸠化名为“波尔·马多”在荷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书信体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
该书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一年之内重印12次,让默默无闻的地方法官孟德斯鸠一时名声大噪。
《波斯人信札》不仅开启了孟德斯鸠的创作事业生涯,也拉开了法国启蒙运动之序幕。正如夏克尔顿在《孟德斯鸠评传》中所言:
“
在《波斯人信札》之前,启蒙思想还绝少与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此书的发表使之前只能秘密流传的思想广为流传。”
但真正奠定他学术和历史地位的还是他的煌煌巨著《论法的精神》,该书奠定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理论基础,孟德斯鸠因此被称之为“西方国家学说的奠基人”。
但不可忽视的是,孟德斯鸠一生中仅有两部作品——《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尽管两部作品在体裁与文风上大相径庭,但其内在精神却具有一致性。
《论法的精神》中所有重大主题在《波斯人信札》中都有所体现,都表达了对专制体制的不满,对政治变革的主张。从这个意义而言,《波斯人信札》堪称为《论法的精神》之前奏,是孟德斯鸠早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波斯人信札》讲述了18世纪两名来自东方的波斯贵族郁思贝克和黎伽,游历法国时的所见所闻,在向朋友、亲人、奴仆等书写长短不一的161封信件中,生动地勾画出一幅18世纪东西方世界的浮世绘,并表述了自己关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的见解——尽管东方世界独裁、专制与压抑,但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之下的法兰西更有甚之。
孟德斯鸠借助波斯人独特的切入视角,对18世纪东西方社会的政治体制均给予理性观照,呈现真实而丑陋的一切,并通过不断对比当时东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在两个世界的强烈碰撞之中,向读者揭示:
无论是18世纪的东方还是西方,制度是相对的,而非具有唯一性,于是破除时代之弊,建立新秩序成为向前的进路之一。
因此,作者无需直接宣传反封建思想,而是让读者在思考如何冲破腐朽而落后的制度桎梏的过程中,自己点燃内心的火种,意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需通过改革呼唤更为平等、自由和美好的新秩序。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本书,是播撒民主、自由精神之火种,是驱走愚昧的黑暗的理性之光。
《波斯人信札》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深感文体新鲜的同时也产生诸多疑问:
为何孟德斯鸠要用161封信来书写这个故事?
又为何他作为一名法国人却以波斯人的视角讲述故事?
读罢全书才恍然,作者不过是以独特的异域视角和特殊的书信体裁,精心编织了“一根不易察觉的、在某种意义上不为人所知的链条”,以此展现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激烈碰撞。
➤(1)创书信体哲理小说的先河,在自由叙述的笔触下,将东西方世界的强烈碰撞展露无遗
采用何种体裁才能既获得充分的叙述自由又不失真实?孟德斯鸠的答案是书信体。
在书信体小说中,人物并未经过精心挑选,涉及的话题不受任何意图和计划的约束,我因此而获益,可以把哲学、政治和伦理道德写进小说,悄悄地用一根不易察觉的、在某种意义上不为人所知的链条,把这一切连接起来。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将书信体裁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虽然采取小说的结构,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人物塑造、环境描绘全部蕴含于161封信件之中,于是每一封信中的“我”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向读者解剖自己的内心,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读来亲切而真实。
更有趣的是,这样的书信体,人物的登场极为自由,人物的表达更是糅叙事、议论、抒情、说理于每一封信之中,于是,信件中每一个主人公——“我”都可以写见闻、发议论、抒感慨。
如此,既能将东西方的风俗、制度进行叙述,又能夹叙夹议,进行比对,从而将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冲突、制度差异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而达到艺术效果与思想表达的完美结合。
➤(2)借“波斯人”的面具,让读者成为一名有距离感的东西方社会观察者
书信的体裁是为了自由叙述,那么,以波斯人的视角展开故事用意为何?
在我看来,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孟德斯鸠意图借助波斯人的视角唤醒早已习惯法国社会的民众,激发起人们变革社会制度的欲望和热情。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所处的社会有客观、中立而全面的认识。于是孟德斯鸠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用波斯人的奇妙视角去讲述法国社会的一切。
因为他察觉到“没有人会用不受任何影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套确定的风俗习惯、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的。一旦行为、言谈、观念成为一种习惯的东西时,就会变成自动化的,沉入到无意识领域中去,人们也就不会意识到它。”
法国民众对于本国社会之弊病习焉不察。于是,孟德斯鸠便设置了这样一个奇妙的视角——自波斯而来的两名旅人,有其独有的信仰、知识和习俗。
开篇寥寥数笔,身后庞大的东方世界已然呈现。而他们却突然置身于法国,对这里的制度、宗教、风俗、社交等一切事物都茫然无知,充满好奇又有诸多成见。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的设定令人惊艳。
于是跟随着波斯人的视角,读者被迫以一个陌生的、新鲜的视角去审视已经司空见惯的一切。由此,作者能够向读者生动而鲜明地展现出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借波斯贵族的自我审视,展现了对于遥远东方国度长期以来压抑、专制、封闭的社会的深刻反思。
理解了孟德斯鸠独特的视角与精巧的构思,“这根不易察觉的、在某种意义上不为人所知的链条”便逐渐显露出——故事有两条明暗交织线:
明线是郁思贝克信件中所描述的在法国社会经历的一切新鲜事物,它暗含在郁斯贝克和朋友、圣者、外交官的通信中。
而暗线是发生在遥远的东方国度波斯,在郁思贝克的后院里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对妻妾的统治、管理,那里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东方世界。它暗含在和阉奴总管(波斯的太监)、后房(波斯贵族的“后宫”)妇女的通信中。
那么,我们去看看,在孟德斯鸠有距离感的观察之下,两条故事线索展现的东西方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1)18世纪东方人眼里的西方世界:专制、虚伪、堕落
18世纪的欧洲相对于东方的亚洲是民主和自由的。波斯人得罪了君主,必死无疑,而欧洲的权贵,他们若是失宠,至多君王取消对于他们的仁慈与恩惠。
然而,这样的西方世界也并非是十全十美,也一样专制、虚伪与堕落。
18世纪初的英国已完成了光荣革命百年有余,而法国仍然处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这里君主专制、教会虚伪、政府腐败、贵族堕落,而人们,尤其是百姓们在君权和神权的双重压迫之下难以喘息。
路易十四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臣民的思想,“竭力使人们陷于愚昧无知和奴隶般的驯从”;教皇依仗特权,大肆迫害异教徒;法国的各阶层中,浮夸虚伪之风气盛极。
在孟德斯鸠勾画出的浮世绘中,有荒淫无度的教士、夸夸其谈的绅士、傲慢无知的权贵、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情妇,这就是当时欧洲法国的环境,即波斯人游历、居住的环境,探索、思考的社会背景。
波斯人眼中的法兰西竟然是这样一幅满目疮痍的模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也让法国的民众以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审视社会的痼疾和问题,并开始思考着、探索着改变社会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2)18世纪西方人眼里遥远的东方国度:专制、压抑与冷酷
遥远的东方国度,孟德斯鸠是以主人公郁思贝克如何管理后院的妻妾们的视角,为我们层层揭开遥远东方国度的面纱。
在那里,处处都是专制。
主人对阉奴,阉奴对于后院的女人,都实行毫不留情的专制统治。等级森严的制度之中,阉奴(波斯国的太监)处于最底层,即使已是阉奴总管的雅隆。
年轻时,我就被主人百般威胁利诱,失去了作为男人最重要的东西,被灭绝了情欲之果,而没有消除情欲之因。几十年来,我处于一种非人的境界中,被关在可怕的监牢之中…… 心上的忧郁,永远不变。五十年来,我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没有过一刻清静,一天安心。
尽管阉奴处于最底层,却拥有一项“至高无上”的权力——管理后房妇女。
后房妇女的群像,为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妇女浑身充满了火与烈,爱与恨,她们也向往自由与爱情。
但在东方社会里,除了丈夫和父亲,任何人不可见到他们的容颜,除了丈夫的宠爱外,她们一无所有;他们被囿于一方之地,除了爱自己的主人,作感情的奴隶外,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
洛克莎娜是全书唯一的反抗者,她是郁斯贝克最宠爱的女人,在郁思贝克离开之后,与情人幽会,在情人被杀后,她不愿苟活。
在给郁思贝克最后一封信中,她痛快淋漓地吐出心中长期淤积的怒火:“残忍无情的郁思贝克,你以为我被你欺骗了,其实我在欺骗你”。
最终,她药死了专制的帮凶——阉奴,毁灭了象征专制的后房,最后自尽殉情。
寥寥几封信,已经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18世纪的东方世界:专制、压抑而冷酷——没有一点自由、一丝阳光、一点欢笑,充满了丑恶、黑夜和恐怖,笼罩着可憎可怖的悲哀气氛。
在孟德斯鸠的笔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君主专制都是一种“暴虐的政治”。在孟德斯鸠无情而锋芒的笔触之下,东西方世界都被揭破了光鲜亮丽的表象,显露出丑陋的真实,作为一个苦苦追寻人类即文明发展理想出口的思想者,孟德斯鸠的本意绝不止于揭露社会痼疾,他的目的在于——改时代之弊病,兴与时势相宜之法令,这就是从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到鸿篇巨制《论法的精神》的思想演进脉络。
➤(1)对18世纪东西方的讽刺,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宏大命题
在孟德斯鸠的锋芒笔触下,他讽刺东方也讽刺西方,讽刺其精神和政府,制度与宗教,权威与传说,愚昧与弊病,并将这一切包装在一个貌似“猎奇”的故事里,装点为娱乐的小说样子,实际上是精巧的武器,痛击时代之弊病,让人们意识到改革之必须。
就此意义而言,《波斯人信札》不仅是一幅18世纪东西方的浮世绘,更是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这个命题关于社会体制,关于权力制约,关于平等与自由,但并未给出答案,如何革除社会之弊病?社会应当如何向前推进?东西方的思想者都在苦苦探寻一个出口。
最终,在《论法的精神》里给出了他的思考成果,给出了他的答案——“权力制约”“三权分立”“平等”“自由”…….从这个意义而言,《波斯人信札》提出了宏大的命题,而《论法的精神》则是对这个宏大命题的回答。
➤(2)思想启蒙的先锋之作,以理性之光点燃人们内心的火种
孟德斯鸠与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先驱们,著书立说,前仆后继,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的抨击,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波斯人信札》《社会契约论》……这些带着民主、自由思想的星星之火,驱散黑暗与愚昧、专制与独裁,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终于让“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半个世纪后形成燎原之势,影响整个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
写在最后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航海时代之后,工业时代之前,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时代先驱们满怀好奇地去打量这个前所未有的辽阔世界。
他将这种好奇感转换成另一个视角,在东方人眼里的西方世界如何?西方世界眼里的东方又是如何?
通过不断对比东西方世界,以锋芒的笔触,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愚昧和残忍,呼唤一个更加美好合理的新社会,让人们意识到改革之必须。从这个意义而言,《波斯人信札》所到之处,即思想启蒙的火种传播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