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派建筑“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的发展

文/王国华

山西省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宝库,丰富多彩的古建文化传承造就了一大批建筑艺术的大国工匠,并由他们凝聚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晋派”古建筑施工群体。其中活跃在晋北地区的“五台帮”,作为晋派建筑的最大派别分支,更以传承悠久,勇于创新,技术全面,队伍精良而享誉国内外。五台帮”古建筑文化孕育于山西北部,历史上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同时在宗教文化、晋商文化熏陶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支古建筑工匠群体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周边的五台县、定襄县、代县、繁峙县、原平市、忻府区等地。“五台帮”施工以传统木作营造技艺见长,其特点是雄浑博大、体势壮观、气象庄严、雕饰秀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晋文化的品格,即厚重,朴实,严谨,深沉。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文化财富。

一、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帮”的兴起

“五台帮”建筑工匠群体的形成与五台山佛教寺院的一千七百多年的兴衰历史有着密切联系。从东晋以来五台山被尊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历代帝王和信众兴建了无数宏伟壮丽的寺院和殿堂。而且一千七百多年来,寺院建筑的屡废屡兴,长期维修,孕育了“五台帮”这样一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工匠群体。可以说五台山的国际声誉,很大程度上凝聚了“五台帮”的杰出贡献;五台山乃至山西北部地区的每一座建筑都体现了“五台帮”的智慧精神。

据1988年《五台县志》记载:“五台建筑队伍的发展,可追溯到北魏时期的大量佛寺修建。隋唐以后,佛寺建筑有增无已,有关的建筑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技术和工艺的日臻完善,五台建筑人员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流向北方各地。”

辽政权建立以后,辽太祖、太宗等多次南征,将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地区的大量汉民迁徒至传统辽地。以辽东京、上京、中京为中心的传统辽地,由于多年征伐而掠夺了燕云地区迁来的汉族居民占了当地居民的65-70%左右(见谭其骧《满蒙民族史》)。《辽史》记载:“应天皇后从太祖征讨,所俘人户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曰属珊,盖比珊瑚之宝。”特别是辽代建设西京大同时期,曾招聘吸引大批晋北地区的工匠前去设计施工,为后世留下著名的辽代建筑作品,例如保留至今的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等。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辽,统治山西的北部,辽统治者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汉文化,在今大同市建立西京大同府。在建设西京城时,大量使用今山西北部“五台帮”的汉族工匠营造都城、宫室和佛寺,因此辽代建筑的风格,承袭唐、五代之制,创新当朝特色,最终形成了辽代建筑的特殊风貌。近年来我们公司在修缮灵丘觉山寺塔时,在它檐撩檐椽右侧下发现墨书题记:“天庆八年三月廿三日因风吹得塔上**不正**当寺**五台***里木匠四人发菩萨心*独脚棚从东面**”等字样,为我们了解五台帮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在正史中我们很难看到古代工匠的史料,大多是出自匠师后人的口述历史。据留居在西安的“五台帮”后人讲述,明朝初年,“五台帮”工匠被征调创建太原晋王府和大同代王府。宏丽的王宫建筑被西安的秦王看中,他们又远征西安,创建了当时规模宏丽的秦王府。之后“五台系”部分工匠被秦王挽留,负责王府的建筑维修。这批工匠居住的地方被西安地方民众称为“太原庄”,就是今天西安城南的太原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帮”的工匠队伍在改革创新的洪流中不断锤炼提升,优胜劣汰,逐步荟萃成为一支传承创新、志存高远的现代化管理的古建筑综合企业----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五台帮”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建筑技艺的嫡派传人。

二、“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晋派古建筑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其基本内容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两大类。大木作是木结构建筑的专业工种和施工制度,所包括大木构件的梁架、立柱、额枋、斗栱、椽飞、望板以及平座、出檐、举折等内容。小木作是指古建筑中属于非结构作用的木构件施工制度,故相对大木构架而言称为小木作。又因其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所以也称为装饰作。内容有悬鱼、惹草、板门、软门、破子棂窗、天花、藻井、勾栏、壁藏等40余项。习惯将其归纳为门类、窗类、栏杆类、天花类、木器类等五大类。

主要工具:五台帮木作技艺所用主要工具可分为五大类:1、用于木材粗加工的解斫工具。2、用于削、刮等细加工的平木工具。3、用于榫卯制作的凿剔工具。4、用于木材工艺的雕刻工具。5、用于木器加工的度量工具。例如:锯、刨、斧、锛、凿子、钻、锤、墨斗、门光尺、八方尺、曲尺、真尺、杖杆等。

基本特征:“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见长,其特点是雄浑博大、体势壮观、气象庄严、雕饰秀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晋文化的品格,即厚重,朴实,严谨,深沉。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文化财富。其工艺的超群特征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五台山佛教寺宇庄严肃穆的建筑品味要求,以及历代皇家朝台礼佛的规格标准。更重要的是,五台帮工匠长期生活在佛教圣地,对于佛教文化充满敬畏信仰,他们在从事寺院建筑工作中永怀虔诚,把宗教情怀渗透在每一个营造细节。千年以来,五台帮营造技艺靠师徒传承,祖祖辈辈言传身教,其中蕴含着虔诚、恭敬、诚信、端正的做人理念,也蕴含着工匠在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悟性、体验和感觉。因此有些技艺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甚至很难语言表述,也很难形成文字材料。

三、“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与意大利的罗马建筑、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标志着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正式进入世界级遗产行列。

晋派建筑“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是中国古建筑木作技艺的代表,它以木构为形,以文化为魂,是历代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东方古典建筑独有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在其深处还承载着一整套完善的营造技艺和建筑理念,反映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晋派“五台帮”木作营造技艺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千多年来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五台帮工匠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筑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凝聚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四、濒危状况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晋派五台帮木作技艺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还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挑战,保护现状堪忧。加之时代变迁,人事代谢,技术人才和传统材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古建筑行业,并随着行业发展而愈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传统技术人才匮乏,传统工艺消亡,传统的古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的建筑材料、构件等都大量地被新的技术、材料、构件所取代,严重影响了古建筑修缮的施工质量和规范发展。

当前,古建筑行内有不少公开的“秘密”,如古建筑中所用的传统构件和材料大多已被现代材料所取代,结构功能和外观效果大为逊色;木雕等传统手工雕作也改为电脑雕刻,千篇一律,神韵全无。更为严峻的是,这些传统建筑构件和材料的生产及制作工艺也渐成绝响,相关技术人才更是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

五、近年来采取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

为了全面加强山西古建筑人才的培养和工艺传承,恢复传统古建筑营造技术,确保古建筑瑰宝原汁原味地保存于后世,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

1.诚聘工匠,传授新人

成立专家委员会,高薪聘请身怀绝技的老匠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的古建筑营造技术人员。

2.深入挖掘,公益宣传

以文化遗产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深入挖掘、数据整理、技术研发等方式,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同时,对该领域内专业人才的工艺与技术进行收集;开展古建筑文化技术信息资料收集、整理、保护、研究与利用;组织举办展览、演出等各种遗产保护相关的公益性宣传活动;参与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在遗产领域开展的相关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遗产保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3.建立基地,传承技艺

首倡发起关于中国古建筑文化产业园项目的规划和创建构想,并拟在山西的文化核心区境内建成文化产业园区,以更好地弘扬古建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产业园主要功能区拟建古建筑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古建筑材料研发基地、砖石木三雕大师工作室、制作工坊、培训大楼、展厅、博物馆、古建筑材料物流配送中心等,是集科研、教育、展示、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产业园区。

4.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16年和2017年,我们先后与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大众传媒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最近在山西省大众传媒学校开设了木作、瓦作、彩画等古建筑技艺专业,学制3年。争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古建筑工匠技艺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信我们在今后推动古建筑营造技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过程中,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并能着眼于以人为本、惠及社会,为文化繁荣,实现文化强国梦想贡献力量。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