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计划”的成功: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与德军的战术创新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法国和德国就是一对纠缠不休的冤家,自从1870年拿破仑三世兵败色当,丢失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两国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因为法国的割地赔款而平息,反而更加激烈。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军的战术思想依然长期落后于德军,他们鼓吹“马其诺防线”的坚不可摧,幻想着能用这道经营了20余年的防线来阻挡德军的突进,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德军的装甲部队却出其不意的通过了阿登山区,成功实施了“曼施坦因计划”,导致法国军队的迅速崩溃和法国的迅速灭亡。下面笔者就通过分析二战之前德军与法军的战术思想,来间接阐明该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客观历史原因。

普法战争后法军军事思想的骤变——从完全进攻到完全防守

1870年9月,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率领8万法国军队宣布向普鲁士国王投降,这一动作标志着法军在普法战争的彻底失败。普法战争的失败使得法国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使得法国军队不得不重整自己的军事战术理念。在复仇的怒火以及民族耻辱的激励之下,法军一度将殊死进攻奉为军队战斗的信条,这一理念可以称之为“完全进攻”理念,而形成这一理念的除了色当之败以外,还有着其他的客观因素。

首先,在“以人为本”的战争理论之下,当时的法国人口数量不仅不如临近崛起的德国,并且因为历史原因人口出生率也不高,这就使得法军在人数上就占据了先天的劣势。因此当时的法国军队需要一种德军所没有的东西来作为自己军队的信仰,以此来挽救日益没落的法国。而著名法国文学家雨果在他的著作之中曾经提出了一种名为“生命的冲动”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法军士兵们必须胸怀振兴法兰西的理想,一往无前的对前方的敌人发起进攻,雨果认为这种必胜的精神意志是法兰西士兵战胜外敌的重要旗帜。

毫无疑问,这种“唯精神论”的军事理论,既没有科学上的充分论证,也没有实战经验的证据可以证明,确切的来说更像是法国军队的一厢情愿,是一针虚无飘渺的强心剂。然而就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根据的军事理论,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法国士兵,使得他们自认为找到了战胜敌军的制胜法宝。对精神信念的重视使得法军对于战术运用和科技发展并不重视,结果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轻视步兵野战炮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甚至冒着德军的炮火和机枪进行大规模冲锋,导致了极高的伤亡比例。

举例来说,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之中,法军付出了伤亡50余万人的代价才最终遏制了德军的进攻,此战虽然挽救了危在旦夕的法国,但是法军也元气大伤。在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一战后期的法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战思路,开始逐渐以防御战、阵地战作为主要手段,从一个极端逐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在此期间,法军总司令贝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凡尔登战役结束之后,法军新上任的尼维勒司令在1917年发动了丧心病狂的“尼维勒攻势”,结果付出了4万名法军士兵的生命之后,法军却未能将战线向前推进一步。随着沙俄“二月革命”的爆发,法军阵地的士兵们非常不满尼维勒强迫自己去送死的残暴行为,而尼维勒面对士兵们的抗议却执意要一意孤行,强迫士兵们发起自杀式冲锋,这就直接导致了法军士兵的严重暴乱。

到1917年6月,法军有近半数的士兵爆发兵变,他们公然拒绝司令部的进攻命令,并且强烈要求政府改善下层士兵的基本待遇。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高层只好请出了深得人心的贝当将军担任法军总司令,他上任之后除了改善士兵们的生活待遇,努力平息兵变之外,还开始改革法军的战术思想,提出了“我们要钢铁,不要流血”的军事改革口号,将防御战、阵地战纳入了法军的军事思维之中。

一战结束之后,法国军队吸取了凡尔登战役的教训,开始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而“马其诺防线”正是法国“完全防守”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法军军事思维迈向另一个极端的标志性防御建筑。这条防线将法国人修筑防御工事的技术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德军如果想要强行突破马其诺防线就必须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法军才将防御的希望全部压在了马奇诺防线之上,法军这种落后的战术思想导致一旦该防线被突破,那么对法军的士气势必会造成极其沉重的打击。

德军的战术创新:从故技重施的“施利芬计划”到阿登林区的强行突破

1939年,德法战争爆发前夕,德军陆军总司令下达了对法作战的“黄色方案”,也就是“曼施坦因计划”的最初版本,在这个最初版的计划之中,德军装甲师A集团军准备强行突破比利时中部,横扫法国沿岸之后从背后包抄法军主力,很显然德军想要故技重施,这个计划看起来更像是德军一战“施利芬计划”的翻版。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1940年1月10日,这份最初方案因为一位德国空军少校在比利时的迫降而不慎泄密,得知这件事的希特勒顿时想起了德军A集团军总参谋长曼施坦因提出的反对计划,因此曼施坦因得到了希特勒的召见。他认为,原先的“黄色方案”有着两个致命的缺点:其一,法军对于一战时期的“施利芬计划”很可能早有准备,德军如果故技重施,那么很有可能会掉入法军预先张开的口袋之中;其二,该方案只能在大体上确立德军对于比利时地区军队的征服,却未能对法军产生重大影响,而这样的结果最终也只能造成类似于1914年德法两国僵持的不利局面。

因此曼施坦因提出更改德军的主攻方向,首先应该将最为强大的德军A集团军装甲部队放置在阿登林区,对该地区实施强行突破。这里是法军防线的薄弱点,如果将法军的左翼防线和右翼防线比作张开的两只拳头的话,那么中间仅有法军第9军团8个师驻防的阿登林区无疑是法军战线防御的薄弱点,如果能从这里使用奇兵强行突破的话,那么德军就会向一般尖锐的利刃直接插入法国的胸膛,而法军的“马奇诺防线”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不过问题在于,阿登林区的地形复杂,到底能不能保证德军装甲部队的顺利突破还是一个未知数。为了确定这一点,曼施坦因专门向著名的古德里安将军进行请教,古德里安将军对修改后的“曼施坦因计划”表示完全赞成,而尽管阿登林区的地形会对装甲部队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一旦能够顺利突破阿登林区,那么一望无际的法兰西平原将会是德军装甲部队发挥“闪电站”优势的最佳场所。

在希特勒的支持之下,曼施坦因的方案最终被付诸实施,但是正如德国著名军事学家汉斯·戴布流克所说的那样:“在一场战役之中,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最难的却是将事先制定的计划贯彻到底。”由于制定计划本身的曼施坦因并不能亲临前线参加计划的实施,而希特勒的小心谨慎更是让这一计划的实施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1940年5月,德军装甲师突破阿登林区,很快就攻克色当,直插英吉利海峡。然而此时希特勒认为德军装甲师的侧翼太过暴漏,因此曾经两次下令让德军装甲师停止机动原地等待步兵师的跟进。而时任德国装甲师19军军长的古德里安认为,德军装甲师必须一刻不停的保持机动,为此他决定不再理会德军装甲司令部的命令,命令自己的装甲师部队关掉无线电电台,头也不回地奔向英吉利海峡,正是他对于计划的坚决实施,才取得了“曼施坦因计划”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除了德国陆军对计划的坚决实施之外,德国空军对陆军的精准支持和默契配合也为“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德军装甲师攻克色当的战役之中,德国空军准时出现在战场之上并且对法军要塞实施了精准打击,正是德国陆军和空间的默契无间的配合,才使得整个计划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而反观法国空军,他们的庸碌无能恰恰和德国空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法国空军事先将飞机的使用权分散到了各个地方部队之中,使得法国航空司令部无法准确控制整个空军部队的行动和指挥;另一方面,法国陆军和空军之间的协同性也因为通讯不畅的缘故无法做到协同配合,当时的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怒气冲冲地斥责法军总司令贝当:“法军的直接作战之中,法国空军的盲目行动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正是由于对制空权的漠视,法军才在德军的陆空配合下一败涂地,最终选择投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