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 中山王三器——「中山王圆壶」铭文拓片

1974年至1993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进行了艰辛的野外发掘,揭开了尘封两千余年的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的千古之谜。

中山国,是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诸侯国,发源于陕西,经山西迁至河北中南部。中山国春秋始立,战国中期迁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达到极盛,成为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中山曾同时攻伐赵、燕二国,并取得胜利,在群雄争霸的天地间纵横捭阖。公元前323年,中山与魏、赵、韩、燕等“万乘之国”共同称王,盛名威扬。中山存国200余年,曾三次崛起,三次灭国,先后被晋、魏、赵所灭,在大国的夹缝中隐为辖枢,顽强生存。

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遗址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揭示出战国中山的历史、经济、军事、文化面貌,是20世纪中国的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 中山古都城

今平山三汲乡一带

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8世纪,白狄族鲜虞部建都于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

▲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首见于典籍《左传》。

▲公元前457年,中山国首次被晋国所灭。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立,建都于顾(今定州境内)。公元前407年,魏国占领中山国。

▲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

▲公元前327年,中山国君继位,国力渐达鼎盛。

▲公元前323年,中山国与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公元前296年,赵国吞并中山国。

中山国的前身,是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的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生活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经世代迁徙,至今河北境内。春秋时期,鲜虞积极参与周邦事物,付出艰辛的努力融入中原王朝,建立了中山国。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

——《绝秦书》

△ 白狄族鲜虞部活动区域——山西鲜虞水(今滹沱河上游清水河)

“中山”作为国名第一次在史籍上出现,是在《左传》中。

(公元前506年)晋旬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

——《左传·鲁定公四年》

战国早期,中山文公、武公复兴了被晋国统治的中山国。这时的中山国实力弱小,不能与中原诸国比肩。在魏国战车的进攻下,中山国二次灭亡。

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惟朕所仿。

——中山王

中山王圆壶

△ 中山王圆壶

中山王圆壶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通高44.5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圆腹,圈足,有盖。器肩部铸二铺首。器腹两首弦纹间有刻铭五十九行,一百八十二字。铭文内容是追颂先王中山王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马赒的内外功劳。

铭文欣赏

铭文释文

胤嗣(妾子) (上次下虫)敢明 易告昔 者先王 慈爱百 每竹胄 亡疆日 炙不忘 大(上去下止)型 罚以忧氒民之 隹不(左古右死) 或(上贝下文)贤 (左左右犬)司马 睭而冢任之邦 逢郾亡道烫 上子之大 臂不宜 反臣其 主隹司 马(左贝右周)訢 詻战怒 不能寕 处率师 征郾大 启邦宇 枋数百 里隹邦 之翰隹 朕先王 茅口畋 猎于皮 新(上木下土)其 会女林 驭右和 同四(左马右土) (三点水方)以取 鲜橘卿 祀先王 德行盛 皇隐佚 先王於 呼先王 之德弗 可复(上贝下文)霖霖流涕 不敢宁 处敬命 新地雨 祠先王 世世母犯 以追庸 先王之 工烈子子 孙孙母乂 不敬寅 社祇承祀 十三年左(左双人旁右吏)车啬夫孙固工(左立右负)冢一石三百卅九刀之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