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次我在写南非那条长的和鱼似的CR21步枪时提了一嘴,说到的南非的R4步枪抄的是以色列加利尔,而加利尔步枪抄的是RK62。然后当时有个小伙伴问到RK62是什么鬼,完全是AK血统么?所以狗子这篇和大家聊聊比战斗民族还能打的芬兰人是怎么改造AK的。
话说二战结束之后,芬兰作为轴心国的一份子,自然是对苏联赔款又赔地。但随着苏联的强势崛起,芬兰这个苏联北边的小邻国自然也知道这辈子打是打不过了,只要当当小弟才能过日子那种。因此两国关系也进一步缓和下来。到1948年,苏芬签署了友好互助条约,两国在军事方面开始了新的合作。
到了50年代,芬兰人看了看部队手上的莫辛纳甘,寻思是时候换自动装填武器了。于是开始测试了包括AR10,SIG AM55,麦德森LAR以及AK在内的一票50年代自动步枪。或许是处于对苏系武器长时间的使用传统,也或者是真看不上AR10、AM55、LAR他们这帮打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武器,最终芬兰的选择还是AK。
当时正值1954年,芬兰先是从苏联进口了一票AK47第三型(当时AK正研发到这一型),并命名为54型突击步枪。当然,这批进口AK主要是用来研发以及让部队试用的。
到1958年,芬兰基于AK47设计了自己的原型枪——m/58,从外观上来看,它主要改动了护木、握把、枪托等木质部件的外形,护木上也开了散热孔。但最主要特征是芬兰人将AK的照门从枪管节套的位置移到了机匣后边,这样使得瞄准基线变长,精度更好。当然,照门的出瞳距离短了,样式也从AK的缺口照门变成了觇孔照门,不过小觇孔更利于打精度。
m/58原型的成功后,芬兰人继续于1960年推出了正式款的RK60。它相对AK而言改进就比较多了,比方握把和护木改成了聚合物材料;护木不包导气管,这对散热有一定好处,但抓握时小心烫手;枪托从木制改成了固定式的铁管(不过铁管上覆了一层塑料,防止脸贴上去冻到透心凉);枪口加上了消焰/制退器(降低后坐);取消了扳机护圈(因为芬兰冷...方便戴手套时扣扳机)等等
这儿还得说个细节就是,原本芬兰人拿到是苏联的AK第三型,而这批AK是铣削机匣,因此芬兰人的RK也是铣削机匣,因此制造工艺麻烦,而且重。但好在坚固耐用,芬兰的机加工水平也还不错。
到1962年,最终成品RK62问世,它在RK62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修改,比方护木和握把采用了带条状肋纹的设计(这设计能方便戴手套时候增加抓握力),膛口装置改成了鸟笼型(方便夹住铁丝网,然后开枪打断),扳机护圈还是加了回去,但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方便戴手套使用等等。
到64年左右,RK62开始大量装备芬军。再到76年,芬兰才算用上冲压机匣,这批也被叫做RK76或者RK62/76,聚合物的握把和护木材料和外形也有所改变。
到90年代,其他国家的突击步枪基本都完成了小口径化,而芬兰似乎对7.62x39中间威力弹蜜汁偏爱,甚至在95年还推出了基于RK76的RK95...
除了在材料上进一步优化、改变了枪托样式、膛口装置等细节之外,原理还是老AK的那套,甚至连口径也没改...所以,苏维埃正统在芬兰???
按照维基上的说法,芬兰这批RK62的精度很夸张,甚至能打出1MoA的成绩。当然这个论调缺乏出处
不过在另一本书:《Cold War Rifles of Finland: Rk 62, Valmet M76, Valmet M82》(冷战芬兰步枪,Rk62、瓦梅特M76、瓦梅特M82)这本书上到有这么一段
在接受过基础训练之后,30%的芬兰士兵能够在150米用RK62打靶中获得92环的成绩,靶心的直径是100mm。如果刨除掉剩下那70%渣渣的人为因素,RK62估摸普遍有2.5MoA的精度,这比AK普遍4-5MoA的精度要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