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城市的一张床VS小城市的一套房”这样的选择题,调查分析发现,超两成的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选择到“小城”(即“县级市及以下”[w1] )就业。“小城”就业群体的月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职业稳定性更高。“小城”就业的本科生中超过四成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校招和亲友介绍是“小城”青年求职时获得首份工作的主要途径。
从职业中期发展情况看,2016届毕业三年后在“小城”就业的本科和高职高专生中,分别有38%和50%属于“回流”群体。与毕业三年内一直在“小城”工作的大学生相比,“回流”群体的月收入明显更具优势。
超两成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小城”就业
“小城”青年的职业稳定性更高
麦可思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分布的研究显示,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在“县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超过两成(本科:20%,高职高专:22%)。
对“小城”青年的就业特征深度分析发现,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县级市及以下”的2018届大学生的平均月收入(本科:4488元,高职高专:377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5135元,高职高专:4112元),这或许受到他们就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就业满意度(本科:67%,高职高专:66%)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68%,高职高专:65%)基本持平;离职率(本科:19%,高职高专:3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23%,高职高专:42%),即具有更高的职业稳定性。
“小城”就业群体因工作环境而不满意的比例相对更高
虽然“小城”青年在月收入这一“硬指标”上不占优势,但他们的就业幸福感并未被拉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对影响“小城”青年就业满意度的具体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县级市及以下”的2018届大学生认为,“收入低”(本科:65%,高职高专:67%)和“发展空间不够”(本科:52%,高职高专:52%)是他们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两大主因,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城”青年因为“工作环境条件不好”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比例(本科:32%,高职高专:2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24%,高职高专:22%)。“小城”企业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不可忽略对良好工作环境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