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策就把国家带沟里,让帝国避免内战的“后浪”,被全民咒骂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1986年,解体前的苏联走到了十字路口。

那时候,所有的苏联人都热衷于围着燃起的篝火,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同自己的朋友讨论——改革

在这些口水改革家当中,有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叫叶戈尔·盖达尔,常常和一群经济学家在列宁格勒郊外的蛇山聚会,在一个破旧的疗养院内讨论经济学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不好意思,放错了。盖达尔是下面这个:

那时候的盖达尔,年仅30岁,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一代新人,是苏联“后浪”中最大的一朵浪花。

但凡影响历史进程的人,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有背景、有信仰,二,学识惊人、能量巨大。这两样盖达尔都有,单单“盖达尔”这个姓氏在前苏联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魅力。

他的爷爷14岁参加红军,是布尔什维克革命造就的英雄人物之一,代表作品《铁木尔传》,年龄大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书。

他的父亲是知名的共产党记者,菲尔·卡斯特罗的朋友。叶利钦也回忆说,在选择内阁部长时,“盖达尔”这个姓氏极大地影响了他。

叶戈尔·盖达尔的“导师”不是马克思,而是亚当·斯密,据他自己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他的最爱。萨缪尔森、李嘉图、弗里德曼和凯恩斯也都是他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最熟知的经济学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盖达尔一同讨论问题的年轻人也都学过西方经济学,他们的讨论不是出租车司机吹牛,而是真的会影响历史和国家,这个团体后来成为主导俄罗斯经济改革的青年改革派。

盖达尔在预测研讨会的未来时说,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 1、这群仍然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将会掌握苏联经济,改变它的计划体制,让它高速发展,他们将会身居高位,尤其是他和红发的丘拜斯;

● 2、他们将会因为自己的理论而遭受牢狱之灾,甚至死亡。

而这个时候,另一个比盖达尔大4岁的青年,还是克格勃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特工,在德国执行任务,名叫普京。

他直到1990年才从德国返回俄罗斯,担任了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02

普京回国的时候,盖达尔在研讨会结尾所说的第一种结果,已成事实。

1991年11月5日,苏联刚刚解体,克里姆林宫宣布,刚满35岁的盖达尔将成为总统叶利钦的最高经济顾问、财政部长和政府副总理。同时,丘拜斯任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席。

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这样交到以盖达尔、丘拜斯为核心的青年改革派手中。

接下来就是那个熟悉的故事:青年改革派为俄罗斯设计了后来被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路线。

这个休克疗法是怎么玩的呢?

上来先出了一招,财政、货币双紧缩。

这个双紧缩本来是想解决财政赤字,但是实际效果是企业生产萎缩、流动资金短缺,结果就是财政赤字反而扩大了!

打脸之后,改革派就转而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了18万亿卢布的货币,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直接导致了一场超级通货膨胀。

第一招还没搞清楚情况,第二招就上场了。

在丘拜斯的主持下,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私有化”方案和实施计划。

1992年俄罗斯决定立即把全国资产以1.48亿支票和凭单的形式分割,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这个证券可以自由购股或者交易。当时很多老百姓觉得手上的证券票面价值虽然有1万卢布,但是这个恶性通胀的背景下,这张券过不了多久可能就要成了一张废纸!

普通老百姓忙着兜售,有些人就看到了发大财的机会。

03

时间往前移一点,80年代中,当时在一所学校担任团委副书记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一个有闯劲的年轻人,20多岁,听到学校要“适度开展资本主义”实验,自告奋勇报名,在共青团支持下,成立了“青年创业基金”。

但这只是个壳,还得有真金白银装进去,所以,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去搞到一笔启动资金。

他相中了莫斯科北郊的高温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搞火箭的,冷战时地位相当重要,但是苏联解体后很是没落,不过这个单位有钱。

霍多尔科夫斯基跟所长沙因德林商量,貌似不经意地提了几个共青团里显赫人物的名字。

老所长听懂了弦外之音,立即以成立科研项目的名义,批了17万卢布。

启动资金有了,霍多尔科夫斯基是打算真的创业开工厂么?不是的。他的创业计划,是利用手中特权,空手套白狼。

苏联的经济体制内有一种特殊的货币,内部叫做“非现金”。跟螃蟹券、月饼券差不多,政府把它发放给各大矿厂、企业当补贴。这些工厂拿到的非现金补贴可以入账,或者支付给其他厂家,但无法换成现金,不能当工资发,也不能上街买东西。

苏联的现金供应紧张,但是“非现金”很多,这玩意贬值得就很厉害。有人做过估算,当时一卢布现金的价值,相当于十个非现金。

但是,1987年12月,苏联共青团委会突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团组织可以混合使用现金和非现金。

这政策出得正是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口气在莫斯科开了三十多家青年“科技”中心,但是他们的主要业务是——把非现金倒换成现金,这基本就是把废纸变钱的大好机会啊。

现金和非现金的每次兑换,都需要上面特批,霍多尔科夫斯基上面有人,只要打点打点,就能搞到特许证,凭空变钱,堪比印钞机。

霍多尔科夫斯基运气着实好,刚挣到钱,就遇上了丘拜斯的私有化政策。

老白姓都在抛售凭单,霍多尔科夫斯基就大肆买入,拿着这些凭单再去买公司,啥好买啥,木材、钢管、冶铜、石油……先后搞了上百家。有咨询公司做过统计,霍多尔科夫斯集结的企业,相当于整个韩国的企业集团。

04

同期,跟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样神通的还有不少人,后来,人们总结出“七寡头”,除了霍氏,还有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维诺格拉多夫、斯摩棱斯基、弗里德曼和马尔金,这些人都是趁着国家政策突变,通过手中的政府关系,获取了大量国家财富。

1996年到2000年,寡头们迎来了人生巅峰,他们控制了国家的油气、冶金、金融、媒体舆论,一时风光无两。

他们甚至和叶利钦团队达成协议:寡头们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叶利钦连任;叶利钦则承诺维护寡头的经济利益。从此,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词汇:“七大寡头”。

搞改革的和搞钱的年轻人们已经把国家纳入囊中,另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终于站到台前。

1999年的世纪之交,七寡头在俄罗斯的地位无可撼动,他们有80%以上的政府官员支持,名下是国家过半的财富与资源,寡头们自认为会一直稳坐寡头之位,却不知道危险在靠近。

年末的时候,叶利钦任命了自己任期中的第5个总理,这人就是普京,而且是七寡头之一的别列佐夫斯基推荐的——不久的将来,别列佐夫斯基的肠子就悔青了。

第二年,仅48岁的普京出任了总统,上台前他和七寡头有个协议,大家商量好一起向前,不清算不攻讦,互不干涉。所有人都挺满意的,普京也顺利上台。

上台没几年,车臣战争开打,普京态势强硬而且赢了战争,硬汉形象开始深入民心,战斗民族对于硬汉一直都很追捧,普京的支持率嗖嗖往上涨。

有了这个底气,没过多久,硬汉普京就向寡头们动手了。

先是俄罗斯总检察院以诈骗和盗窃罪首先逮捕了古辛斯基,证据就是1996年的时候他只花了25万卢布就把国家电视公司70%的股份全部买下来了。

眼看不妙,霍多尔科夫斯基见风转舵,试图把自己从强盗资本家转变成俄罗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的名言是,“有了钱,谁还需要赌场?”

但碰到了普京,吃了的都要吐出来,他被指控犯有严重欺诈、侵占和逃税罪,共逃税漏税1500亿卢布,也被关进了监狱。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之后普京的支持率从70%蹿到80%,霍多尔科夫斯基曾向法院申请假释,立刻被驳回,理由是“他拒绝上监狱中的缝纫课”。

其他寡头也分别被以偷税漏税、海外洗钱等罪名遭到传讯,不得已纷纷跑路。

流亡英国13年之后,别列佐夫斯基最终选择了自杀,古辛斯基有双重国籍,逃亡到了以色列,霍多尔科夫斯基于2013年12月20日获释,之后逃往国外,至今被通缉。

维诺格拉多夫在金融危机中输掉了所有,隐姓埋名在家里宅着,斯摩棱斯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躲到维也纳避难······

下场最好的是听话的弗里德曼,他在寡头中最年轻,也很聪明,极会见风转舵,终于没被收拾,现在还是富豪榜的常客,但早没了寡头的权势。

05

七寡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他们的助力者,当初提出改革方案的盖达尔和丘拜斯也没好到哪去,虽然没有入狱,但被骂惨了。

他们的反对者们认为,盖达尔和丘拜斯完全是纸上谈兵,“休克疗法”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降到美国的1/10,俄罗斯百姓生活陷入困苦,国民收入化为乌有,国家财富被少数人瓜分。

因为这些,盖达尔一直被俄罗斯人憎恨,后来他还出了本书,解释当初推出休克疗法的无奈,书很轰动,但完全无法平息大家的愤怒。

2006年11月23日,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因剧毒放射性“钋一210”中毒死亡,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一天后,盖达尔在爱尔兰出席会议,在他上台演讲时,突然吐血晕倒,很多人怀疑他和利特维年科一样是俄安全部门下的手。不过盖达尔和丘拜斯都拒绝指控俄罗斯安全部门。三年后,盖达尔因为血凝块引起的并发症去世,当时只有53岁。

盖达尔去世后的第一场杜马会议上,有议员提议为他默哀一分钟,但遭到大部分人的拒绝。

只有圈内人对他不离不弃,丘拜斯说,“在1990年代,他从饥荒、内战和分崩离析中拯救了国家。”叶利钦时期的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说,“他倾尽全力避免了内战。”

但其他人不这么看,盖达尔的盟友丘拜斯也没能好到哪去,他被评为“俄罗斯人最不能原谅的人”,排名仅次于希特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