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近日听一位朋友说,山东省书协副主席孟鸿声向文化部门提交了“更换‘山东博物馆’题字”的提案,如果提案被采纳,那么就意味着,不久将会换掉山东博物馆现有的招牌。
山东博物馆(简称:山博)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省会济南,现有的招牌是由郭沫若先生题词。然而,郭先生的这个题词曾闹过不少笑话,有些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据说,早年有一对广东的情侣到济南旅游,走到山博前,可能是二人对书法不甚了解的缘故,望着“山东博物馆”五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男孩开口便说:“山东情妇馆!”女孩迟疑了一会儿,似乎觉得男孩说的不对:“是山东情妇坡吧?”途径的路人听闻无不大笑。
后来这个笑话被广为传播,时至今日网络上还有不少人在吐槽,之所以孟鸿声先生建议更换题词,想必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提案通不通过那是文化部门的事,但这并不影响网友投票,从一份网络调查来看,目前有半数的网友支持更换,其中呼吁最高的是换成集王羲之的字“山东博物馆”(见下图)。原因是,山东是王羲之的老家,而且王羲之又是“书圣”,无论是地域代表性还是书法代表性,用他的字都最合适。
不过,其中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书法要与时俱进,即使换也应该换成能够代表当代特征的字。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郭先生虽然书法写得很好,但这个题词很难让人认读,要换,换成谁的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让人认识。
虽是三种不同的声音,但都是支持换,所有人都在围绕着一个问题,那便是“认读”,因而就有一些问题了。
首先,以书法代表性来说,用王羲之的字可以,若因祖籍山东就要更换成他的字,那么孔子祖籍也是山东,是否也应该换成孔子的字呢?可能有人会说,孔子没有墨迹流传。那么颜真卿祖籍也是山东,他有墨迹传世,是否也应该换成他的字呢?
然后,与时俱进可以理解,但能够代表当代特征的字是什么样的呢?难不成用射书、盲书、乱书之类代表当代特征的字,倘换成这些,做到了与时俱进不假,因为这些就是当代特征,然而是否会让人更看不懂呢?
最后,如果书法只是为了让所有人能认识,它就不应该叫书法,在当代更不应该由人写,用电脑打印岂不省事,而且打印出来的大家都认识。打印也有问题,是该用繁体还是简体呢?用简体我们认识,港澳台的同胞未必全认识,用繁体,可繁体又不是现行的官方字体,是否要弄一个繁体然后再弄一个简体呢?这样也有问题,我们和港澳台同胞都认识了,可外国人不认识,是否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别国文字呢?如此一来,博物馆还是文化艺术的圣地吗?
话说回来,现有的招牌真的有必要换吗?
首先,郭先生的题词并非是错别字,我们将其与古人草书做对比(下图)——“情妇”与“博物”的草书写法完全不一样,现有的题词“博物”没有任何问题。没问题何故要换,难道就因为我们不认识?流浪大师沈巍曾说:“不是我的学识高,而是你读书少。”不认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学问浅薄,这与题词无关。
然后,换只会增加人力财力的开支,而且这种开支就是浪费,因为现有的题词没有问题。倘我们是博物馆的负责人,也不会支持更换的,与其把钱花在这上面,不如放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上,即便是发给博物馆的员工,至少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还能起到什么效果?如今“山东情妇馆”已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说便知是山博,无形之实在为之宣传,而且这种宣传成本很低效果却很高。若换掉,不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而还会因此失去原有的趣味,再说“山东情妇馆”将无人能知是山博了。因此,现有的招牌没有必要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