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翼王石达开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历史偶然性

一直以来对翼王远征到达紫打地,最后抢渡大渡河、松林河时的涨水问题,心存疑问。因为这一役是翼王的最后一役,而涨水又是导致失败的关键。于是,我找了一些资料,谈谈我的看法。

先来回顾一下,从翼王到达紫打地到抢渡大渡河、松林河失败的过程。

1863年5月14日,翼王带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北岸,当时对岸没有守军,他们当日便造筏准备渡河。可是当天夜里,突降大雨,一直到第二天,大雨仍然不停,河水暴涨,根本无法渡河。当地的向导说这是山洪突发的涨水,过两天就会退,大渡河真正的涨水要到一个月之后。这样太平军才休息了两天,如果当时的河水状况可以渡船的话,太平军早就在没有敌人防守的情况下过河了。

5月17日,天气放晴,虽然水况仍然不是太好,但是对岸已经出现清军的旗帜,翼王组织了千人渡河。可是由于水流过急,船筏到了河中心就控制不住,难以前进。于是,翼王下令收兵,推迟了抢渡。

5月21日,雨过天晴,大渡河的水位也下落了,翼王组织了大规模的抢渡。当时太平军五千精锐已经冲过河心,靠近对岸了,就在这时,河水突然再次暴涨,大部分船只被打翻,剩下没被打翻的船只,也被激流冲走,不知去向。这一战,五千精锐无一生还,是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的关键。

5月22日,翼王转移进攻方向,抢渡松林河,在松林河和大渡河交汇的河口上下几里路内处处抢渡。但由于河中到处是漩涡,河心有深沟,太平军将士多数冲不过深沟,少数冲到对岸的也因体力耗尽,而被敌人杀害。

5月23日,翼王移兵至松林河口以上十里的磨坊沟抢渡。数百将士泅水前进,可因为河水冰寒彻骨,将士游了一段时间就手脚麻木不灵,被急流冲走,爬上对岸的,也手脚僵硬,难逃敌人毒手。翼王又令放入几艘大船,首尾用铁环相扣,作为浮桥。可因为河道崎岖,又受急流冲击,铁环被冲断。抢渡最后失败!

6月3日,太平军最后一次抢渡,分兵三路,两路抢渡大渡河,一路抢渡松林河,全军出动。当天夜里,河水水位未退,波涛汹涌,将士与激流搏斗,最后,三路抢渡大军都失败了。

自此,太平军抢渡大渡河和松林河终于宣告失败。从整个战局来看,导致太平军失去先机及关键性抢渡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无法冲破敌军火力的封索,而是河水使他们的船只无法靠近对岸。那么为什么向导说大渡河涨水是在一个月之后,可是5月21日大渡河水位再次暴涨后,却一直没有下落,而此时的涨水是不是到了船只无法通过的地步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渡河的情况。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的果洛山,其干流的起点是四川的大金川河,之后汇合小金川,才正名为大渡河。大渡河河道左傍金山、二郎山、大相岭,右倚蜀山之王大雪山(贡嘎山)、小相岭。大渡河在高山峡谷中左冲右突,奋勇厮杀,汹涌而下的水流冲击着峡谷险滩,卷起阵阵白浪,发出巨大轰鸣,素有天险之称。大渡河属于川江中的岷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区河流。其特点是:1、径流量大,年径流量达500亿立方米,和黄河相差无几;2、上下游落差大,集中落差达到2788米,水量极其丰富;3、河床突高突底,河道狭窄;4、洪水期径流来源主要是降雨,枯水期主要靠地下水。大流量、大落差,就造成大渡河流速非常急,加上河床狭窄,暴雨能很快汇入干流,引起河水猛涨,流量猛增,水位也随之猛升;同时水流湍急,能很快的宣泄洪水,所以有非常明显的暴涨暴落现象。

从以上大渡河的基本情况来看,再结合太平军抢渡的过程来分析,可以将涨水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突然的降雨引起的,另外一种则是洪水期引起水位上涨。5月14日当太平军到达紫打地,当天夜里就开始下雨,以致大渡河紫打地河段水位暴涨,这是和大渡河本身的河流暴涨暴落特点相符合的。当地的向导,根据这种涨水是由暴雨造成,而河道宣泄洪水的速度很快,来判断水位会很快下降,是正确的,和事实也是吻合的。但是为什么已经下降的水位会在5月21日再次暴涨呢?现有的史料也没有记载紫打地在5月17日到21日这段时间有下雨呀?由于21日的抢渡失败非常关键,所以我找了相关四川的水文气象资料。从历史统计资料显示,岷江上游流域普遍降雨期在5月~9月,洪水期在6月~9月。我认为,很有可能当时雨带已经转移到大渡河上游流域,同时雨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水量递增,紫打地本身是没有下雨,但是上游普降大雨造成洪水。上游从暴雨发生到洪峰形成的时间较之中下游要短得多,具有突发性特征。虽然大渡河在四川境内有852公里,而紫打地位于大渡河中游,根据大渡河河道窄落差大的特点,上游洪水很快就会影响到中游。根据史料显示,从5月21日开始,一直到6月3日,大渡河的水位都一直没有下落,这就说明由于降雨的关系,当年大渡河的洪水期提早到5月底、6月初这段时间来临。有研究天国历史的专家提出,21日之后的涨水可能是由于贡嘎雪山融雪造成的。我认为这种猜测是不科学的。根据大渡河的特点,大渡河洪水期水量主要来源还是降雨,虽然旁边的贡嘎山和其他雪山在洪水期会有一定的雪水注入,但这并不是引起水位上涨的主因。

太平军几次渡河失败的主因是河流水位暴涨,而涨水引起一系列的河流变化就直接导致了船只无法通过。首先,因为降雨引起流量增大,加上河流落差很大,所以河水流速非常大。试想想,在流速很大的河流中,要想在河中搭浮桥根本就不可能,浮桥的连接会很容易就被冲断。另外,由于大渡河、松林河河床是石质河床,有较多的河弯、石梁、石盘、凸嘴等,河床存在强烈的横比降。当流量增大时,特别是在河口上下,就会引起水流紊乱,回流、漩水、泡水、横流、激浪等等流态在洪水期更加明显。紫打地,北临大渡河、西靠松林河,而松林河本身就是大渡河的支流,大渡河涨水也必定影响松林河,而且由于壅水的关系,松林河水位会比河口水位还高。在这样的河口地带,河流水量交换,就算不是涨水,漩涡、回流就非常多,更别说涨水的时候了。

翼王开始时选择松林河河口上下几里的地方频频抢渡,我认为这个地点的选择也是值得商榷的,抢渡地点也影响了抢渡的成败。很明显5月23日,太平军移师松林河河口以上十里的磨坊沟抢渡,因为远离河口,虽然流速仍然很大,但是相对的河床比较稳定,乱石险滩较少,流态也相对稳定。因此这次抢渡失败主要是由于河水极寒,以致泅水将士手脚冻麻,且水流流速太大,将士被急流冲走,后来搭建的浮桥也被冲断。

综上所述,翼王率领太平军在紫打地抢渡大渡河和松林河失败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涨水,但涨水的原因有两种。5月14日因降雨而涨水是很偶然的,如果当时没有降雨,那太平军一定可以安全渡河,长驱直奔成都。从5月21日开始的涨水,我认为是由于上游降雨使大渡河提早进入洪水期而造成的。骆秉章的奏报中提到的“石逆于三月二十七日甫抵河干,是夜大雨滂沱,次日河水陡涨十余丈,波涛汹涌,并松林小河亦成巨浸,询之土人,向来三四月间,从未见此盛涨。。。。。。”是可以合理解释的。

顺便说一句,后来红军长征到大渡河时的渡河和当年太平军抢渡的时间都在五月,按到达大渡河的日期算,前者比后者还晚了10天。如果按洪水期来算,这时渡河绝对不是在“撞大运”,但如果按雨季来算,这时渡河也确实是有突降大雨涨水的可能性!

说明:

1、关于降水和洪水。

怎么样的情况下降水才会引起洪水呢?我认为,对于山区河流,只有在全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普降大雨的情况下,才会有充足的水量引发洪水。特别是大渡河有一个特征,雨量随海拔增加而降水量递增,那就说明其上游的降水量必然比中下游的降水量大。如果单纯在中下游下一场大雨,只会引起部分河段暴涨暴落,只有在全流域或上游普降大雨时,才会引起整条河流的涨水,甚至洪灾。

2、关于松林河河水的水温。

史式曾经在《太平天国史事考》的自序中提过,他在1981年8月石棉会议期间亲自到过松林河,在现场脱了鞋袜下水,才会发现:原来那里西距海拔7590公尺的贡嘎山不过百里,高山化雪之水倾泻而下,其寒无比。人一下水就会抽筋,因而难以泅渡。

如果史式是在枯水期到的松林河,而觉得水温奇寒,就不能说明松林河在洪水期时水温也是这么寒冷。因为,松林河枯水期时水量主要来自附近的雪山融雪后形成的地下水,雪水是寒冷的。

而经过了解后知道史式是在8月洪水期到的松林河,而松林河洪水期的水量主要来自降水,水温居然也是这么寒冷的,那就证明松林河的河水的确长年奇寒无比的。

再补充一下,我们都知道,十八勇士安顺场抢渡大渡河的胜利只是红军突破这一天险的第一阶段,但红军的大部队是从泸定桥过河的,盖因当时只能找到很少的渡船,远远无法满足全军渡河的需要,而蒋介石的追兵正从四面赶来,因而红军决定留少数部队在大渡河继续渡河,其余转向泸定渡河。所以,后来的飞夺泸定桥才是大渡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而当年太平军因涨水而无法大渡河时转攻松林河,目的也正是为了北上泸定以跳出清军的包围圈----盖当时松林河系前往泸定的必经之路。太平军最终因前文所述原因而无法渡过松林河,才被困死在大渡河畔。而红军抢渡大渡河时,松林河早已改道,对红军前往泸定已不成为阻碍。因此但在这一点上,太平军的情形和红军是不具备可比性的。(文章转自天涯社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