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了!魏县各镇的来历都在这了!快看你知道吗?

魏城镇 镇政府驻地魏集。原名五姓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水患,县治由洹水镇(今旧魏县)迁此,遂称魏县镇,简称魏镇,又称魏集。

双井镇 镇政府驻地双井。双井,古称寒泉镇。东汉时,镇西南有二井,水一苦一甜,甜井打水可波及苦水井晃动,故改寒泉为双井。

牙里镇 镇政府驻地牙里。牙里原名翟庄,明初翟柱奉诏迁此建村,清代中期村内设一衙门,遂称衙门里,后演变为“牙里”。

回隆镇 镇政府驻地回隆。回隆,历史上称大徐村。唐代改名为御河镇。宋咸平二年(999年),辽主耶律隆绪大举南犯。宋真宗御驾亲征,行至此地,辽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从此返回,村名遂改为回龙,后演变为回隆。

德政镇 镇政府驻地德政。该村因汉代出一名人盖宽饶,其位比三公,德比屈原,故后人称其村为德政。

北皋镇 镇政府驻地北皋。明初移民初迁此地时,因地势北高南低,故在北段较高处立庄定居,后人将村名改为北皋店。“皋”字系“高”字演变而来,后演变为北皋

车往镇 镇政府驻地车往。唐末战乱时,此地设营盘多处,大本营居中,南来北往大小车辆频繁,据此后人取村名为车往。

东代固乡 乡政府驻地东代固。东代固、西代固、北代固、张固 四村原为一村,名张固。元统二年(1334),张姓先民由外地迁此定居,为稳固居于此地,而取村名张固。后张氏老大在村北立庄,老二在村西立庄,老三在村东立庄。为表示世世代代固居于此,而取村名“代固”,并冠以方位。

棘针寨乡 乡政府驻地棘针寨。建于明初,因当时居住地用棘针树筑墙,遂取村名棘针寨。

沙口集乡 乡政府驻地沙口集。明初先民由外地迁此,当时为一片沙滩,又处于漳河北渡口,故取村名北沙口。明嘉靖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539~1541)间该村修筑了围寨,兴起了集市,遂改村名为北沙口集。后人简称沙口集。

大辛庄乡 乡政府驻地大辛庄。大辛庄原名周王庄,明洪武年间周、王两姓由山西迁此所立。明永乐二年,曹、张、李、苗等姓先民由山西迁此,紧绕周王庄居住,村落范围扩大,遂改村名为大新庄,后“新”字演变为“辛”字。为便于耕作,除周、王两姓老户先民外,其余姓氏迁出立庄居住,村名均为辛庄,并冠以姓氏和“大”、“小”二字。新中国成立后,大辛庄村划分为两个行政村,即大辛庄东、大辛庄西。

院堡乡 乡政府驻地院堡。明初院氏从山西迁此,取名院家堡,简称院堡。

仕望集乡 乡政府驻地仕望集。仕望集始建时间较早,原名志望里。据传该村首居先民为盼望后代仕路广阔,官运亨通,遂改村名为仕望村。后村落渐大,发展成一集市,改称仕望集。

前大磨乡 乡政府驻地前大磨。据传唐代高僧达摩曾在此修行,故得名达摩,后演变成大磨。民永乐二年(1404),栗姓由山西襄垣县迁此定居,人口渐多,部分人北迁立村,名后大磨,原村遂改为前大磨。

野胡拐乡 乡政府驻地野胡拐。该村为明初王氏从山西迁此所立。当时这里是一片荒野,先民定居在一弯形湖泊周围,遂以湖泊地形特点取村名野湖拐,后演变为野胡拐。

南双庙乡 乡政府驻地南双庙。据传,历史上因村南、村北各有座大庙,庙门相对而得名双庙。1982年5月1日更名为南双庙。

北台头乡 乡政府驻地北台头。据传这里先民受异族压迫,因盼望抬头的日子,故取名抬头。“抬”渐成“台”,后台头村分成两村,按所处方位各冠于前。

泊口乡 乡政府驻地泊口。明初余氏从山西迁此立村,取名余村,后改名古余州。明正德年间御河改道村北,此处为一渡口,又是集市,被称为泊口镇(泊口镇当时为河南内黄县管辖),后简称泊口。

边马乡 乡政府驻地边马。据传边马为黄帝子昌意封地,昌意在此筑有昌意城,先后为乐昌、昌乐郡、州治所,繁水县治,历代为军事要冲。仓颉曾在此筑台造字,唐代有四人入阁拜相,村北有张公谨墓,村东有仓颉陵,村西有潘埠,村南有葛贵妃坟。宋代此地为兵马屯驻的城堡,遂命名边马。

张二庄乡 乡政府驻地张二庄。据民国《大名县志》记载,该村建于明初,名张儿庄,后“儿”演变成“二”

大马村乡 乡政府驻地大马村。大马村始建于明初,北邻卫河南堤,因马氏为首居中,取村名马村堤,后人口增多而改名为大马村。

魏县人快来集合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