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变成造字的仓颉,写出让宇宙能重来的诗篇”

五月就适合听五月天呀~

大家听过五月天的那首《仓颉》吗?

据说他们本不相信末世论,但在汶川地震后,发现“末日”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便制作了这首描绘末日来临后的种种假设与可能的歌曲,作词者借用“仓颉造字”的典故,写了一首在文明消失之前穿越时空的情诗。

“想穿越 想飞天 想变成 造字的仓颉

写出 让宇宙能重来的诗篇

天雨栗 鬼夜哭 思念漫太古”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观察星宿的运动、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被尊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

图源网络

《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粮食从天上降落,像下雨一般;鬼害怕被书文所劾,因而在夜间哭泣的现象。

据说当时人间苦于灾荒,仓颉造字感动了上苍,于是从天降下漫漫谷粒,比雨点还要密集,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谷雨”,用来感谢仓颉的功德。

后来,联合国则将“谷雨”这一天定为了“中文日”。

你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吗?

一个字就是一个谜

为了庆祝第11个“中文日”,2020年4月18日,新世相在微博发布了一则短片《字谜》,由演员张颂文出演。

片中,为了让女儿了解甲骨文的秘密,父亲通过一场表演,让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在现代复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了解汉字,必然要从甲骨文开始。

就拿“火”这个字来说:

火,甲骨文写法为:

非常形象,就是有三束火苗的一堆火。

“火”上加“火”是为“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帝是华夏民族最早的部落首领之一,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火、利用火。所以“火”的本义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光焰。

古人为了表示火的强烈程度,就用不同数量的“火”造字来表示,如两个“火”是“炎”,三个“火”是“焱”,四个“火”是“燚”)。

我们常说一个人笑得很“灿烂”。“灿烂”是指火焰明亮的样子,这两个字都用火字旁,因为火可以照明。

除了有火字旁,还有火字底,火字底我们就称为四点。比如烈士的“烈”,下面就是一堆火,实际上“烈”在古代是一种火刑。所以有火字旁或火字底的字都和“火”有关。

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方向、颜色和人的五脏。

图源百度百科

“火”对应着南方,颜色对应的是红色,身体的部位对应的是心。而我们人体中的肾属于水,肾和心就构成了水火相济。

简简单单一个“火”字,就已经蕴含了如此深厚的信息与文化。

当我们开始对汉字发生兴趣,探究汉字是怎样被造出来时,我们就可以理解“天雨栗,鬼夜哭”的震撼,就如燧人初次钻木取火。

所爱穿越千年

文字被誉为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汉字中所包含的无尽的信息、智慧与能量,能够跨越千年。你想了解的关于人们的一切爱与恨、慧与愚,就在每一字的横竖撇捺之间。

而汉字的每一步演化,其实都伴随着我们思想的转变。

比如说——爱。

有的人认为简体字的“爱”把繁体字“愛”的“心”简化掉了,变成了无心的爱”,所以认为这个简化字不好。但我认为,无心才更能代表“爱”的本义,因为有心之爱是一种贪爱。“爱”有一种本义是“心有所贪得”,所以就写作“愛”。

为什么说是心有所贪得?因为在金文的写法中,“爱”上面是“旡”,像一个跪着的人把头向后仰,防止别人看见。

他是在做什么呢?他是因为贪吃,吃多了,所以在打嗝;“爱”字的下面是“心”。

所以“爱”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爱”的本义是吃饭吃多了,胃和心都不舒服—中医里的说法叫“嗳气”,即因为吃多了心里不舒服,胃里也翻腾,气往上涌。所以“爱”的意思是“心有所贪得也”。

“心有所贪得也”,是民国时期北大的教授陈独秀的说法,他认为“爱”最初的意思并没有现在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是稍微有点贬义的。

简体的“爱”也是有来历的,它并不是无缘无故简化的,而是从草书简化过来的。

王羲之草书“爱”字,图源网络

《说文解字》说:“爱,行皃,从夂㤅声。”即“爱”是行走的样子。陈独秀认为这是指“当为有所贪恋而行迟”之意。他把“愛”说成是因为贪恋,所以走得慢;因为贪恋执著,所以不愿意走。

因此,“愛”以前的意思带有一点点贬义,表示贪恋执著于某一事物。

比如说爱情。爱情会产生嫉妒,爱情会产生占有欲,爱情会产生执著,说的都是“爱”负面的效果。

因此,假如“爱”字中有心,那么心就会不停地产生贪念和忌妒心。而“爱”的简体字把“心”简化掉了,使原本自私的“爱”成为了大爱,无私的爱。

爱有两种,一种是小我之爱,一种是大我之爱。小我之爱会产生贪、嗔、痴、慢、疑;大我之爱会让自己和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

不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匹夫之责,还是“念天地之悠悠”的孤寂,还是“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情意……

我们的悲欢,正是跟着文字穿越千年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