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成教授
《一二·九》
华君武(中)、蔡若虹、张谔在延安的讽刺画展上
漫画,作为老少咸宜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中国近代漫画在清末民初崭露头角,1904年3月,上海的《警钟日报》以“时事漫画”的栏目刊出漫画,这是“漫画”的名称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出现。时隔20年之后的1925年,《文学周报》在丰子恺的画下方注明“漫画”二字。1928年,《上海漫画》周刊正式出版,“漫画”这一画种的名称最终得到统一,并很快在社会上普及,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了解中国漫画史的人都知道,在新中国漫画史上,若推出一位领军人物、当之无愧的漫画大师,非华君武莫属。
中国戏曲学院的王九成教授是著名的漫画家,也是研究华君武漫画的学者。4月17日,王教授走进疫情期间的“青睐”云课堂,带领会员们重温漫画大师的艺术人生。
15岁发表人生第一幅漫画
华君武曾在自传《漫画一生》中写道:“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
出生于杭州、就读浙江省省立第一中学时,华君武就在校刊上发表了第一幅漫画《打预防针的学生》,那年他15岁。1931年他的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登上《浙江日报》,这是他的漫画第一次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这一年华君武面临初中毕业会考,校方要求必须搜身才能进入考场,他坚决反对搜身,大谈民主人权,一下子惹怒了校方,将他开除。家里亲戚连忙联系了上海大同大学附属高中,就这样华君武来到了上海。
王九成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民国时期中国漫画的中心,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漫画的发祥地,在这里华君武结识了丰子恺、叶浅予、鲁少飞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
虽然还在读高中,华君武陆续在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锋》《论语》杂志,以及在中国漫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时代漫画》上发表作品。
“这个时期华君武的漫画以大场面、人多取胜。比如他画的《一二·九》,为了表现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突出进步学生和反动军警的激烈冲突,华君武整整画了一天。”
正因为独特的艺术个性,1936年,21岁的华君武被聘为第一届全国漫画展的筹委,而其他筹委都是丰子恺、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黄苗子等等大师,说明华君武在漫画界已经具有一定的名气。
正当他的漫画创作蒸蒸日上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国难当头,中国漫画界也积极投入到宣传抗战、揭露日本侵略行径的洪流中。上海漫画界创办了《救亡漫画》刊物,华君武是编委之一。
第二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侵占了上海。已经在银行当了两年小职员的华君武不愿意当亡国奴,在朋友的帮助下,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广州、长沙、汉口、重庆、成都、西安,最后到达延安,从此揭开他漫画人生的新篇章。
毛主席帮助华君武纠偏
来到延安的华君武,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研究员、教员,同时在《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和鲁艺的墙报上发表自己的漫画作品。王九成说,华君武早期在上海画的漫画是有洋味儿的,那张《一二·九》的作品,画风就受白俄罗斯漫画家萨巴乔的影响。后来又受德国著名连环漫画家、著名连环漫画《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恩的影响。
但到延安后,首先,读者由上海的小市民变成了延安的普通劳动人民和革命官兵。其次,上海是国际化都市,传媒业发达,而延安的报纸在纸张、制版、印刷等方面,条件都相当艰苦,“再用细线条画密密麻麻的小人肯定不行了,印不出来。”这些实际变化都督促着华君武的画风必须有所转变。
1942年2月,延安军人俱乐部举办了华君武、蔡若虹、张谔讽刺画展,主要是讽刺主题。
王九成说,延安的人哪里见过这种漫画,一展出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这些作品涉及内部讽刺,从上海来的华君武过去画的不是小市民就是敌人,现在讽刺对象都是革命同志了,如何看待这些漫画?一时间议论纷纷,甚至引起了轰动。有一天毛主席来到俱乐部,正好赶上华君武值班,他就陪着毛主席参观了画展。但当时他们只是闲谈了几句,并没有深入交流。
这年5月,华君武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8月,毛主席在枣园约见了华君武、蔡若虹、张谔三位漫画家,跟他们谈了漫画中“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毛主席提到了华君武的一幅作品《1939年所植的树》。因为黄土地本身树不多,延安每年都种树,但种了以后有些地方没人管,树就被牲口给啃得剩下光秃秃的杆儿。华君武当时没多想,就把这种现象画出来了。毛主席说可以画这种现象,但应该指出这到底是延安什么地方出现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大家看了会认为整个延安都是这样。”
后来华君武把这次谈话看作是对自己漫画创作避免片面化的十分重要的指示,再结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的讲话,使他的漫画创作思想发生了转变。
上了国民党特务暗杀的黑名单
1949年10月,华君武从延安调到了东北,在《东北日报》发表了《磨好刀再杀》《榜样》《在反革命的后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他塑造了入木三分的蒋介石漫画形象,并为大家所效仿。
王九成调出电脑里的图片,“大家看这幅《磨好刀再杀》,画于1947年。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他一只手举着一个写了‘和平方案’的牌子,另一只手在磨刀。华君武画的蒋介石,戴着一个美国大兵的帽子,穿着美式靴子,最精彩的一笔是在太阳穴上贴了一张狗皮膏药。为什么要贴一张狗皮膏药呢?都知道蒋介石从上海起家,跟青红帮混得特别熟。青红帮的流氓花天酒地时常脑袋疼,就在太阳穴上贴一个狗皮膏药,这成了上海滩小流氓的标志。华君武把这个膏药贴在了蒋介石的脑袋上,从形到神勾画出了他政治流氓的本质,精彩至极。”
那段时间,只要一画蒋介石,大家就照着华君武创作的这个形象来画。这幅作品影响至深,是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的杰作。王九成还记得1987年,华老前来北京师范学院参加他的个人漫画展开展式,系主任见到华老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记得40年前您画的《磨好刀再杀》。40年过去了,可见深入人心。不过也因为这幅作品,华君武上了哈尔滨国民党特务暗杀的黑名单,罪名是“污辱领袖”。
王九成又调出华君武1945年创作的《榜样》,“二战快结束时,墨索里尼被吊死了。站在旁边看的,一个是穿日本军服戴太阳旗臂章的东条英机,一个光头穿长袍的,虽然只露出耳朵,也没有标名字,但我们都知道那是蒋介石。为什么没画成那个贴着膏药的形象呢?因为这个时候还有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虽然发现他可能要实施一些反共政策,但毕竟还没闹掰,所以只可意会了。”
“再看这幅《在反革命的后台》,这是1948年的作品,蒋介石要搞独裁,又假惺惺地选举总统。美国为了扶植国民党政权,就准备了很多像蒋介石这样的人物,所以你们看画里出将入相的有蒋介石、李介石、孙介石、钱介石、赵介石……甭管什么介石,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介石,十分精彩。”
王九成评价这个时期华君武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漫画造型夸张,笔法稚拙有力,构图简洁。
国际讽刺漫画
1949年年底,华君武调到《人民日报》,担任美术组组长、文学艺术部主任。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文化、艺术、经济等都向苏联学习,华君武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他带领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看到苏联著名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谢苗诺夫的作品,那种细腻的画风,坚实的造型基础让他特别佩服,于是他就想学。学了一段时间,总是感觉不得手。有位认识他的波兰漫画家来中国访问时跟他说:你现在的漫画不如前几年了。一下子让他感到醍醐灌顶,艺术必须有自己,不能盲目学他人。”
1956年以后,华君武的漫画艺术走向了成熟。到“文革”前,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量作品,王九成为会员们展示了其中几幅。
1957年2月的《风信鸡》,拟人化的形象,配的文字:有些思想懒汉今朝东方脸朝东,明朝西方脸朝西。“只看上面的意思,上面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没有自己的主张。这张画厉害,大家注意这个年份,他并没有因为这幅画被打成右派。”
1959年8月的《晦气的乌鸦》,把西方国家画成乌鸦,配文:从我们乌鸦族来看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脚步,这完全是一种骗人的事件。“画面里的脚印指的是我们跃进的脚步,当然我们后来知道歌颂‘大跃进’存在一定错误,当时确实出现了很多不顾客观事实的现象。”
还有《艾森豪威尔病情公告》《日落西山》等一批优秀的国际讽刺漫画。
内部讽刺漫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残留在同志之间的落后思想影响了新社会的发展,能不能用漫画进行批判呢?除了国际讽刺漫画,华君武开始尝试创作内部讽刺漫画。
王九成列举了几幅精彩的作品,“1961年的《公牛挤奶》,讽刺不调查研究,上来就干的现象。看这公牛的眼神,特别无奈,好像在说:挤我干吗?我又下不了奶!
“1962年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一味地追求不出事不犯错误,最后的结果就是永远都包在襁褓里。1979年华君武又重画了这幅作品,把画的历史背景交代出来了,旧作重画更增加了意味。
“1962年的四格漫画《决心》。第一格下决心一定要戒烟;第二格付诸行动把烟斗从窗户扔出去了;第三格片刻之间后悔顺着楼梯往下跑;第四格稳稳接住掉下来的烟斗,可见跑得有多快。标题是反语,根本没决心。画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指出了缺点。
“1961年的《误人青春》更精彩。有的领导发言,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大家都耐着性子听。仔细看特别有意思,这个老太太进来的时候还梳着大辫子穿着小花棉袄呢,大姑娘的打扮,听完报告都变老太太了。其他人也是,进来的时候还小伙子呢,结果胡子都这么长了,都成老头了。华君武讽刺的主人公,并没有画出具体长什么样,而是一个背身,这是他漫画创作的一个特点,不良的现象都该进行批评,但对事不对人。”
赝品画不出华君武那个劲儿来
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华君武漫画选集,在前言里他自己写道:这两年我在漫画创作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一、争取每星期至少画一幅漫画;二、努力让自己的漫画不落别人的窠臼;三、尽量不画图解式的漫画;四、努力使自己的漫画具有中国气派;五、能够画一些既是讽刺的又是同志态度的内部讽刺漫画……
王九成认为,这段话里提到的“中国气派”,就是华君武独创的诗书画一体的“华家样”。
“什么是‘华家样’?我认为有几个特点。第一,华君武的漫画题材亲民。《决心》画的就是小老百姓,就是你我。1962年的《熟视无睹》,车牌上都写着‘此站暂不停车’,后边照样排一队人,根本不看牌子,仔细想想生活中这种不过自己脑子的事挺多的。他的题材都来自老百姓。第二,华君武的漫画有入木三分的思想性,对假恶丑的讽刺一针见血,很多人看了他的漫画得出四个字:解气过瘾。第三,华君武在创作内部讽刺漫画时,火候掌握得特别合适,也就是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丑化同志,而是站在与人为善的立场上,比如刚才讲到的《误人青春》。”
旧货市场甚至拍卖市场上曾出现过华君武漫画的赝品,但王九成说只要熟悉华老的作品,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华君武用宣纸毛笔画漫画,造型稚拙简约,线条粗犷有力,甚至有点魏碑的劲儿。赝品画不出华君武那个劲儿来,只能学其形不能学其神。”
正当华君武在创作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时,1966年1月,《人民日报》开始点名批评华君武,说他是炮制反党黑画的老手,最终下放到天津团泊洼五七干校种菜、喂猪。
大师漫画走向大众
“文革”结束以后,华君武担任了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美术组组长,从1980年到1999年还一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虽然身兼多种职务,但华君武从来没有放弃漫画创作,“疑难杂症系列”就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1985年华君武应上海《文汇报》邀请给一个专栏画漫画,叫疑难杂症。第一幅讲的是一个人去看病,老中医给他号脉,问怎么回事啊?结果对方说两天不开会浑身不对劲!此后他画了一系列这个主题的漫画。”
“疑难杂症系列”让人好气又好笑,“1986年的疑难杂症之十九,大夫问:手术以后情况如何?你看病人的舌头都系上一个扣了,回答说:心里还是想搬弄是非,就是说话不清楚了。中国人都知道舌头长代表什么意思。1987年的疑难杂症之三十四:虎头蛇尾症,没治!1987年的疑难杂症之三十六,病人的老婆跟医生解释:他贪污了分配给农民的化肥,就催成这样了……再看病床上这位,一脸尴尬和可气的劲儿。1989年的疑难杂症之五十八,讽刺:这是时下流行信谣传谣症,故从耳入口出,绝症也。现在也一样具有现实意义,你看微信上一波一波的谣言,都是不过脑子就转发。”
“疑难杂症系列”主要是政治题材,1987年,华君武又开始给《天津日报》创作了“生活拾趣系列”。这年他退休了,视野开始逐渐往回收,关注身边的平凡人物和生活小事。
在1990年的《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里,电视上正放着洗发水广告,奶奶一边给孙子洗头一边说:乖,你看电视上天天洗头。孙子问:为什么要脱光膀子洗?在1991年的《刚买的皮夹克》里,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说:上车时还好好的,下车就不见了!原来是袖子掉了,第一说明车上人多,第二说明这皮夹克的质量也真够呛。1992年《说长道短》里两个女人的对话更有趣,一个说:长裙也麻烦,不撩着就成了吸尘器。另一个说:超短裙好是好,就是上楼麻烦,着起火来跑不快。这些都是发生在平凡百姓身上的尴尬事。
王九成说,在华君武晚年,还有一幅别具中国气派的作品不得不提,这就是《井底蛙》。小小的一幅漫画从诗、书、画、印元素到构图都展现出中国的审美韵味,同时又极具现实讽刺意义。
王九成收集到的华老的最后一幅漫画是2005年的《艺痕》,一只小狗撒欢跑着,身后留下一串梅花形爪印。这一年他已经90岁了。
“华君武在1963年出版的漫画集前言里还对自己提出,要努力使农民看中国的漫画。这一点促使他的作品始终与人民群众连接在一起,替大众发声。河北邯郸有个农民漫画组织叫青蛙漫画,作为漫画界的大师,华君武多次到农村进行漫画创作指导,他的展览也办到农村,请农民欣赏。”
华君武对青年一代漫画创作的支持,更是让王九成念念不忘。1987年6月,王九成在北京师范学院举办了个人漫画展,他当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画了两年漫画的无名小辈,与华君武毫无交情。壮着胆子把请柬寄到中国美术家协会,没想到在他心中神一样的人物就突然出现了。这种关怀和爱护至今一直感染、激励着王九成,在漫画领域继续耕耘。
文/本报记者 颜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