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悬崖: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四年前,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悬崖上的村庄》,首次将“悬崖村”——这个通往外界需顺着断崖攀爬17条藤梯的村落带入公众视野。四年后,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的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月13日,新京报记者全程直播了该村村民某色达体一家的搬家过程。

今天,传媒君(ID:xjbcmyj)带你回顾“悬崖村”被关注和与外界接轨的过程,虽然距离首次报道已过四年,但仍可从文字、图片及视频中,见证新闻的力量。

2020年5月12日,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开始易地搬迁,首批26户村民出发前往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月12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将陆续搬进县城。整体搬迁后,“悬崖村”将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首次将“悬崖村”带入大众视野的是2016年新京报 ,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通往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这些因为地理的闭塞而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被发现,随后全国多数媒体对“悬崖村”进行报道和评论。

南方日报曾评论称,“如果要罗列2016年国内最重要的新闻,‘悬崖村’报道肯定位列其一。这不仅是因为村庄令人瞠目结舌的生存状态,还由于媒体的不断跟进促逼当地政府积极回应和解决问题。‘悬崖村’的变化,离不开媒体人持续的观察和分析,是新闻的力量让‘悬崖村’不断破局、迎来新变化。”

01

2016年“悬崖村”进入公众视野

2016年4月27日,阿土列尔村的一个村民摔下了悬崖。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

地处四川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七十余户彝族人家居住在这里,它的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

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

当地一位基层官员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

2016年5月14日,在三名家长的保护下,15个孩子从勒尔小学出发,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村里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下山通常需要1小时,上山大约90分钟,对于外来的人,通常是这个时间的两倍。

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刊发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文章,首次将悬崖村带入大众视野。(详见)

2016年5月24日晚间,昭觉县领导带领工作组,攀爬天梯进入村子里开展工作。凉山州也成立了工作组。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详见)

2016年6月1日,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带着直播设备,再回悬崖村,记录孩子们的儿童节。

2016年6月6日,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15个孩子到山下上学的日子。出发前,带队组长接到电话:“通知不能让孩子爬天梯,必须绕行另一条约十多公里的山路下山。”(详见)

02

与外界接轨

2016年6月7日,一基金会捐助20双运动鞋,悬崖村18名学生获捐新运动鞋。(详见)

2016年8月27日,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处获悉,原17条藤梯的改造工作已于当日开启,预计1个月完工。(详见)

2016年10月底,悬崖村的钢梯主体工程完工,新的梯子可让村民上山耗时缩短一个小时。

2016年11月9日,“悬崖村”钢梯路修好后,迎来了第一位新娘。(详见)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表示,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2017年6月17日,时隔一年,新京报记者探访“悬崖村”发现,勒尔小学自2016年9月开始实行全寄宿制,学校也安装了3部电话,并给每个孩子发放了IC卡,卡里每月存有60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每个班级还安装了视频连线系统,孩子可以通过视频与山上的家人,或者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详见)

2017年10月,新京报记者发现,山上有了WiFi,还建立了幼儿教学点,环境和设施布置跟城市的差不多,也有了卫生室药柜和病床。当地透露,昭觉县和一家旅游集团已签完协议,共同开发“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项目。(详见)

03

共同关注的搬迁

2019年8月,新京报报道显示,凉山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悬崖村”将进行易地搬迁。

2020年4月26日和27日,昭觉县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住房分配大会,阿土列尔村的84户精准扶贫户参与抽房,每户最多交1万,将在6月底之前完成搬迁。“悬崖村”将修建45套民宿,开发大峡谷溶洞、温泉,设计徒步游路线。(详见)

2020年5月12日,阿土列尔村开始易地搬迁,首批26户村民出发前往县城的安置点。5月12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将陆续搬进县城。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搬新家咯” 四川凉山悬崖村首批村民开始搬迁。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封面新闻、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齐聚阿土列尔村,在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平台发起直播。“悬崖村”居民搬迁新居的实时情况被广泛关注,多条相关话题引发讨论,截至5月13日16:00,微博#悬崖村搬家#话题,浏览量1.3亿,据不完全统计相关直播观看人数超过700W。

△相关话题截图

04

新京报直播 见证悬崖村搬迁

5个小时搬进了100平米新楼房

5月13日,新京报记者全程直播了该村村民某色达体一家的搬家过程。

△点击查看详细报道

此前,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已经在当地驻扎多日。据他了解,近年来,“悬崖村”逐步开发旅游资源,游客人数逐渐增多。

上午7时许,“悬崖村”村民某色达体(以下简称“达体”)正在收拾,准备搬家。达体今年50岁了,肤色黝黑,身材保持得相当不错。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收拾最后的东西,这一次他抽到了一套居住面积100平米的易地搬迁安置房,他将在那里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在达体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当地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知,因车辆安排等原因,本定于七点半的搬迁延后至9点出发。

“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悬崖村”以及所涉居民的未来规划时表示,村民搬迁以后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这对于老人和小孩都很好。青壮年也可以返回“悬崖村”工作。村民们的思想更加开阔,对于未来的规划更清晰。未来将会进行一系列的旅游规划,让体验更好。

他称,这两天我除了高兴也急,因为事情太多了,比如村民家里的钥匙有没有换啊、有没有什么新情况啊,都要操心。

记者注意到,在接受记者短暂的采访期间,他便挂了两个电话,采访结束后,又立即回了电话。

他在随后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表示,自己由于经常上下山,对膝盖的伤害较大。刚开始没有意识到,后来知晓了相关的问题,所以在膝盖上戴了护膝。

上午8时23分,达体与妻子开始搬迁,准备出发前往安置点。

达体的妻子此前介绍,因为上下学的路太艰苦,达体的两个孩子只读了两年就辍学了,现在就只有女儿在住校读书,姐姐和哥哥也反复告诉妹妹,要好好读书。

△“悬崖村”孩子走新铁梯回家。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摄

在出发前往钢梯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网红”——“悬崖村”村民拉吉(音译)。他正在一社交平台上直播,为网友介绍“悬崖村”的搬迁进展。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直播已经挺长时间了。

与他相同的是,平日里,村里还有几位村民也在从事直播。他们会把日常生活、种植农田、爬钢梯等悬崖村细节直播向外界。

拉吉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自己出生于1999年,今年21岁,已经结婚了,有一个孩子。

他表示,将会直播村民搬家下山到县城的全过程,也会拿出直播得到的打赏等收入的一部分,帮助村里条件较差的老人,他说:“帮他们也相当于帮我自己”。

上午9时15分许,达体一家开始走下钢梯。这些钢管牢牢焊入悬崖,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悬崖村”的钢梯是从2016年8月开始启动修建的,2016年10月初步修建完成,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二。后来又对一些危险地带也进行了钢梯的搭建。

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在直播中表示,坊间曾有传言称钢梯修建花费了6.3亿元,事实上,是曾有企业有意向与当地政府合作,对“悬崖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彼时所商讨的资金为上述额度,但后来企业经考察发现难度太大,该项资金并未到位。

上午9时30分许,达体一家到达第一个驿站暂作休息,顺便捡起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

记者看到,有村民在该处地方开了一个简易的小卖部,用蓝色的彩钢板拼凑搭建而成。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平日里天气炎热时,小卖部的主人会向一些游客卖一些水,因为今天是阴天,所以小卖部是关闭的,门上也上了锁。

休息10分钟后,今日第一部分搬迁村民继续出发。

这段钢梯角度几近于垂直,连达体也需要两只手拽住钢梯,侧着身体小心翼翼地行走。

据了解,上图中的这段钢梯平台叫拉博站。因为在修建这段钢梯平台中出了很大的力气,彝族小伙拉博问村里:“这个平台是我修的,能不能用我的名字?”村里便同意了,这个叫做“拉博站”的地方也成为了“悬崖村飞人”拉博直播的主要场景。

行进中,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表示,“悬崖村”的村民过去几乎很少有人会说汉语,现在大多数中青年都会说汉语,而且很流畅。

与此同时,在与外界保持了较为频繁的交流后,他们保留了很好的习惯,非常淳朴和好客。陈杰回忆,过去悬崖村村民用“苞谷酒”招待客人,但如果不留宿,村民会不建议客人喝酒,因为喝酒后爬钢梯过于危险。

上午10时30分许,达体一家走到第二个休息点,休息片刻后便继续下山。此时,离山底仅剩下较短的一段钢梯。

休息过程中,针对大件家具等重物如何运输的问题,陈杰介绍,村民的重物会通过索道运输。因为“悬崖村”没有停机坪,且处于峡谷地带,所以不会用直升机运输。

上午11时许,达体一家到达山底。据陈杰介绍,山底不远处就是307国道,从这里到县城大概70多公里,开车大概1个半小时。

记者看到,公路旁停满一排面包车等待转运村民,稍作歇息后,达体一家搭上前往县城安置点的车。

经过两个小时左右,达体一家到达昭觉县城。

下午13时30分许,达体一家到达所在安置点。记者看到,小区绿化相对完善,居民楼建筑亦富有当地特色,一共6层楼,南北通透,房间相当宽敞。

到达单元楼下,达体夫妇在楼下等待片刻后,便拿到了家门钥匙。屋里还没有经过特别仔细的收拾,装过家具的纸箱子也在墙边立着,客餐厅里摆着放好的沙发和餐桌。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实拍“悬崖村”村民达体拎包入住新家 进屋环视四周笑称像做梦一样。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ID:wevideo)

进门后,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达体夫妇面露喜悦,走向了沙发。片刻后,按捺不住好奇心的达体打开了阳台窗户,走了出去,与媒体的镜头打招呼,“跟做梦一样”。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自己的新家,在达体看来,新家要比想象中的更好。

综合整理新京报等报道

本文编辑:刘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