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博弈论?

1

近期H编关于大力发展核弹的观点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话说H编一向没有自己的观点,风朝哪边吹,观点倒向哪,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

只是看来近期的风有些大,风向标的转速有些快,来回转动都可以发电了,看来H编也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了,事情有些大。

其实老H这类观点也并不新鲜,在美苏冷战对峙期间,双方上万枚核弹头互相瞄准,确保相互摧毁。

冷战中期西方出现“嬉皮士”,吃喝玩乐不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类似于当下的“三和大神”,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文化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核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末日早晚要来。一个国家被上万枚核弹头瞄准,每一个大中城市都可以分到20-30枚,今天睡下去还不知道明天是否就成为废土世界,谁还关心未来呢?

只是核战并没有爆发,前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崩溃了,嬉皮士一代最终也都穿上了西装打起了领带进大公司上班,改了个称呼叫做“雅皮士”。

核武器的出现,可谓是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甚至历史进程。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使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言下之意是拥有核武器后,如果再爆发全面战争,那么人们的文明将会毁于一旦,幸存下来的人们再次回到石器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全球争霸,但只是爆发过局部战争和代理人战争,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武器导致的恐怖平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2

核武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研究核武器的国家是德国,德国在1937年就开始了核武器研究,而美国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是在1942年才开始。然而,为何德国没有研发出核武器,却让美国后来居上了呢?

这是因为德国实施的排犹政策,犹太人中有许多科学家,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纷纷逃离德国来到美国。正是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引起了重视才开启了美国核武器研制计划。

德国未能研发原子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希特勒对于原子弹项目不重视,他认为“超级炸弹”不过是天方夜谭(可能是排犹影响了希特勒的判断,当时最好的核物理学家都是犹太人)。

希特勒把注意力集中在导弹的前身火箭武器上。德国在火箭武器项目上投资达高达5.5亿德国马克,而“铀计划”的经费只有100万德国马克(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投入是德国的一千倍以上)。

设想一下,要是希特勒像罗斯福一样重视原子弹研发,德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依靠原子弹能否避免纳粹德国的覆灭、甚至赢得战争呢?

其实哪怕德国率先研究出原子弹也难以改变命运。德国面临的最大困境并非两线作战,而是海上封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打崩了东线俄罗斯,但是依然在英美的封锁下认输。拥有海权的英美可以用全球的资源来压垮被封锁在欧洲大陆上的德国。以一隅之地对抗全球,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期间虽然德国以“闪电战”打垮了法国,但是法国是一个陆上强国,对于打破英美的海权封锁毫无帮助。如果要击破英美的封锁包围圈,中东地区埃及、伊拉克、伊朗是突破口。

最初德意日是有意拉拢苏联,但是中东地区是原土耳其的地盘,而且德国跟当时伊拉克和伊朗当局关系良好,不可能将其放弃纳入苏联的实力范围。加之三国跟苏联价值观和体制上的不同,双方在经济上均陷入困局,德国排犹其实也是为了犹太人的财富,跟苏联打土豪的意图类似,但这两种方都是竭泽而渔,对财富生产造成了损害,必然需要对外扩张,掠夺新的财富和资源。

没有海权无法向海外扩张,那么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在战争爆发时前线部队均是进攻态势而非防御态势,导致初期损失惨重,这说明苏联也在准备进攻德国。

在进攻苏联时,德国失败的命运已经是不可避免。在绝对实力的差距面前,“闪电战”、“突袭”之类的谋略能发挥的作用很少,核武器也一样。即使德国能够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美国接纳了大量的犹太科学家,紧随其后研发出核武器也并不难。而且德国占领区域内核武器原料匮乏,加上盟军的轰炸,德国想要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并不现实,少量的核武器并不足以改变战场态势,只会招致盟军更猛烈的核武器报复,德国有可能亡Guo绝种。所以,德国未研制出核武器对于世界来说是幸运,对于德国来说也是如此。

3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核武器用于实战的国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负隅顽抗的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十万人在一瞬间死去,一周后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所以,不要去质疑美国的战争意志和决心,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此深有体会。

在欧洲,战后初期,西欧一直面临着苏联和东欧钢铁洪流的威胁。由于苏联一直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集体农庄制度以农补工,导致苏联的日用品、粮食和奶肉蛋等农副产品严重不足,西进获取欧洲的资源一直是一个诱惑。

然而,美国用核武器威胁遏制住了苏联。美国明确表态:如果苏联进攻西欧,美国将采取一切手段反击,包括核武器。

当时苏联还没研发出核武器,于是集中资源研发核武器,1949年8月,苏联研发的核武器在大气层中爆炸成功,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管这颗原子弹叫“铁克瓦”,是南瓜的意思;而美国称其为“乔1号”,就是剽窃的意思,因为苏联的首枚原子弹从大小尺寸、设计结构、爆炸原理等方面和美国制造的一模一样。

在美国研发出原子弹之后,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看到核武器用于实战之后造成巨大的破坏,呼吁美国放弃核武器,让“撒旦回到瓶子里”,但见识到核武器巨大威力的美国不可能放弃利器。

心怀利器,杀心自起。为了不让美国独占大杀器,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开始跟苏联间谍接触,提供各种原子弹情报。向苏联提供核情报还有英法两国参与原子弹研发的科学家,从维持力量均衡的角度考虑,英法两国也不希望美国一极独大。最后的结果也像这些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美苏两强的核武器互相制衡,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用于实战,而是呆在导弹发射架上。

据估计,从国外获得的原子弹科研资料,至少让苏联原子弹研发节省了两年时间和2.5亿卢布的花销。

4

造出核武器只是第一步,没有数量也不能形成实际威慑。为此,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开展了军备竞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大力发展核武库。在最高峰1986年勃列日列夫时期,美苏两国各拥有超过3万件核武器,其中战略核武器均过万件,确保能够把对方毁灭数十次、地球上所有人口杀死数次!

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计算的结果,事实上在面临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之时,绝大多数陆基、空基核武器是无法发射出去的,90%以上会被击毁在基地之中,只有海基核武器——战略核潜艇所挈带的核弹才有机会保存下来,对敌国进行二次反击。这也是美苏两国在冷战争霸期间为何要造如此多的核武器的原因,——毁灭敌国一次跟毁灭敌国无数次有区别吗?主要是打算靠数量来保障反击的能力,少量的漏网之鱼也能够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

美苏两国第一次处于全面核战争风险是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

1962年7月,苏联国防部批准了向古巴秘密运送导弹和军队的“阿纳德尔行动”计划,其中包括运送射程为2500千米—4500千米的导弹和若干战舰。10月20日,美国政府向苏联发出警告。

随后,180艘美国海军船只、载有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来到加勒比海和古巴的上空,肯尼迪总统做出了使用核武器,进行全面战争的强硬姿态,看上去核大战一触即发。

10月29日,苏联赫鲁晓夫在最后时刻表示妥协,核大战的阴云才彻底散去。

为何面对苏联在古巴建立核导弹基地时,美国表示出不惜爆发核战争的强硬态度?

这是因为古巴离美国太近了,如果对美国重要目标发射核武器,只要几分钟就能够摧毁目标,美国根本无法做出反应。而从苏联本土发射的洲际导弹,至少要飞行半小时才能到达美国,这段时间美国可以使用导弹拦截系统或者做出决策对苏联进行核反击。

美国的强硬态度是听取了智囊机构意见,智囊机构运用了博弈论这一工具得出了必须强硬应对的结论。如果美国退让,那么苏联就会像钻进帐篷的骆驼一样,一点点地把美国逼出帐篷,结果是早晚必有一战。既然如此,晚战不如早战,在苏联没有准备好之前对美国最有利。

美国的核武器战略一直是清楚明白的:那就是遭遇到重大威胁时候,先发制人,清除威胁。并没有什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在核力量上还是逊于美国,实力不济,这也是赫鲁晓夫在美国核战威胁前不得不退让的原因。

所以勃列日列夫时期,随着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大幅度上涨,苏联有钱了就大力发展核武器,搞军备竞赛。苏联搞了3万多枚核武器,1.1万枚战略核武器(能够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之类),力图跟美国保持核武器战略平衡。

但尽管数量上去了,在威慑力度方面跟美国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卫星技术的提高,核武器基地无所遁形。

以前一些所谓的机密军事基地,在谷歌地图上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所以陆基、空基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很弱,在对方先发制人的攻击下难以幸存,数量再多也不过是靶子,威慑力不强。

唯有潜伏于大洋之下的战略核潜艇,对方难觅踪迹,而且可以抵近对方海岸附近发射,难以预防和反制,是最重要的核威慑力量。

但是北极熊的出海口均在北约和日本、韩国基地的封锁之下,战略核潜艇只要一出大洋,就会被美国常规潜艇和反潜飞机跟踪,一有异动就会被猎杀。

前苏联在科技上跟美国还是有代差,反映到军工上即装备“傻、大、黑、粗”,不够精细,在电子技术和降噪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70-80年代,前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只要一出海,西方的声呐在200海里之外都能接收到噪音信号,所以根本无法隐蔽。

直到1983年,前苏联通过日本东芝公司走私到了一批高性能机床,核潜艇的噪声才大幅度降低。1986年10月,一艘跟踪的美国潜艇甚至跟苏联潜艇撞上!大惑不解的美军展开调查,导致东芝公司东窗事发。

这也是为何1987年美国对日本东芝公司大为光火、制裁如此之狠的原因。东芝出口的机床令美国失去了对前苏联战略核潜艇的技术优势,如果爆发核战,只要有一艘核潜艇成为漏网之鱼,就是十余个城市、上千万人口将会化为灰烬的大灾难。

虽然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前苏联跟美国的核技术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军备竞赛也掏空了前苏联家底。资源是有限的,要核大炮多一些,那么黄油和面包就少一些。最终前苏联因为经济崩溃而解体,莫斯科街头的居民排长队也买不到面包和黄油,而基地中的核武器和坦克、大炮又不能当饭吃。

为何同样耗费了巨额资源进行军备竞赛的美国没有像苏联一样被拖垮,甚至实力都没有下降,在苏联解体后反而把日本给甩开了呢?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苏联和苏东集团偏于一隅,其地盘和实力本来就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苏联在最顶峰时期,其GDP也不过相当于美国的65%左右,至于技术上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以中东地区的冲突为例,米格系列战机跟美国出口以色列的F-16战机交锋,无一胜绩。

二是美国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依靠市场机制来发展军事工业的模式,军备竞赛是建立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军事订单对民用工业有反哺作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前苏联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行以农补工,以轻工业补重工业,短期可以大幅度提高军工产出能力,但是时间一长则会因为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失衡而后续乏力,所以只要双方不发生全面战争,和平竞争下去,前苏联被拖垮是必然的。

5

对于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来说,拥有核武器并不见得会安全,反而有可能招致大国先发制人的打击,甚至更危险了。核武器是一种威慑性武器,能够保持在对手先发制人的打击下幸存还能反击才有意义。总的来说,核武器是一种防御性武器而非进攻性武器,核武器最大的价值在于未使用时的威慑。

拥有核武器,可以防止对手侵略本土,二战后,各大国再未像一战、二战那样发生侵略本土的全面战争就是核武器的功劳。但是对于进攻,核武器的作用不大。冷战期间,前苏联拥有数万枚核武器,但是在阿富汗战争中依然折戟而归。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但是都是常规武器作战,没核武器啥事情。

就是现在,俄罗斯拥有6000多枚核弹头,是世界第二大核武器大国,但是在叙利亚内战中,土耳其空军对俄罗斯战机照打不误,俄罗斯照样无可奈何,核武器也只是摆设。

作为一个海权国家,美国惯常采取的措施是经济制裁与围困,这些都不是核武器甚至是先进武器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不要说提高核武器数量到1000枚,就是提高到6000枚跟俄罗斯一样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大规模增加核武库需要大量的资源,前苏联就是因为核军备竞赛被拖垮的。

看来增加核武器数量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好主意,但为何要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博弈论这一学科了,在博弈论中,并非理性人受益最高,有时候非理性行为如果能够吓阻对方会获得更高的受益。

例如:双方博弈,如果均是理性的,按照实力分配利益,实力强的甲方获得七成利益,实力弱的乙方获得三成利益。乙方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该要如何做呢?乙方采取一种进攻的态势,如果甲方退让,那么乙方将获得更多的收益,例如五成,甲方利益受损。如果甲方不退让,双方打起来,两败俱伤,但是由于实力的差距,甲方的收益是负10,而乙方的收益是负100。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双方按照实力分配利益是最恰当的,乙方采取进攻的态势并不可取,万一擦枪走火打起来乙方就输得都没了。

然而,要是乙方让甲方觉得他是不理性的、疯狂的,那么甲方就可能会退缩、让步。

这也是如伊朗等国在面对强国时屡屡口出大言、让人觉得不正常的原因。他就是要让外界觉得他是疯狂的、不理性的,想要以此来获得额外的收益。

其实伊朗也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不理性。美国军舰进出波斯湾,伊朗一直用小船迫近骚扰,结果川普恼火了在5月初表态再靠近一律击沉。伊朗虽然嘴上不输阵,但再也没有派小船上前围堵美国军舰。

为了显示不怂美国,伊朗在波斯湾搞了次军事演习,结果出了岔子,把自家的军舰给炸了,丢人丢大发了。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要让对方觉得你是疯狂的、非理性的,光靠说是不够的,得有一些具体的、实际的行动。当年说不惧核战,可是搬迁了大量的工厂去三线,修筑了大量的人防工事。要让对手相信,不说抛售美债把资产转移回来,至少得让家属和留学生回国吧。

对博弈论的研究源自美国,大量的美国智囊机构研究如何博弈以获得利益最大化。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应手,沉默是金、本分应对才是最佳方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