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导读第二十六讲丨学佛的人,这四个愿是一定要发的

2500多年前,须菩提请佛陀为那些想要发菩提心或者已经发心的修行者开示降伏烦恼、安住菩提心的法门。

为此佛陀为其开示:“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发菩提心对于修行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为此本寺特开设“《金刚经》导读专栏”,由于晓非居士为大家导读《金刚经》。

26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金刚经》

听法无所得

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对于我过去世在老师燃灯佛(又可写作"然灯佛")那里获得了什么法,你怎么看?这里的"如来"指释迦牟尼佛自己。

须菩提回答:老师啊,您没有从燃灯佛那里获得任何的法。怎么理解这一段?不要忘了二谛。在世俗谛上,释迦佛讲他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作为学生追随亲近燃灯佛学习,这样讲是在世俗谛上言说。在《金刚经》里要强调的是,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听、所听皆是空,没有说法的人,没有听法的人,也没有所得之法,叫“听法无所得。”这就是“听法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金刚经》

释迦牟尼佛又问,“须菩提,菩萨是否庄严佛土了?”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庄严佛土。其实,大乘菩萨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庄严佛土的过程。

通愿与别愿

前边特别强调过,大乘佛法的一个要点,就是发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世俗谛菩提心再作一个解读。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也叫作“发愿心”,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就是——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

一个发大乘心的人,按照《金刚经》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虽是无边,但是我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

一位大乘的菩萨,不仅仅指自己的烦恼,而是指一切众生的烦恼——我的修行就是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

因为众生根性的差别,佛陀为了度众生说了种种的法门,佛陀为众生说法就像医生给患者治病,有什么病医生开什么药,众生有什么病佛陀说什么法。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就必须无量的法门都要学,才有度无边众生的可能。所以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时刻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就是经过修行,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的佛道,这是大乘佛法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心。

四宏誓愿也叫作“通愿”或“共愿”,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众生都要发的愿。

世俗谛菩提心,还有别愿,就是具体到不同的修行者,除了要发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外,还要发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叫作“别愿”。举个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阿弥陀佛,在末法时期与我们娑婆众生有着大因缘。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里边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法门就是末法时期度众生的一条大法船。我特别希望日后有机缘共同学习一下《无量寿经》,非常重要。

弥陀别愿

现在先简单通俗地讲一下阿弥陀佛的法门。佛陀在《无量寿经》中告知,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佛前,在因地在作菩萨时,他的相似相续中的某一生里,放弃当时的王位出家做比丘了,即是法藏比丘。他观娑婆世界众生的修行艰难,障碍多,经常退转,所以从内心的悲心当中,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

四十八大愿主要讲什么?法藏比丘说,从今开始,我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成就我的一方净土——注意是净土!这个净土一旦成就起来,那儿没有三恶道,是净土。生到这方净土的众生,所愿皆成,要什么来什么,不必为生存去奔波劳碌。去到那里,没事儿可做?不是。到了那里,要听闻佛法,会有最好的老师讲法,以至于这里风声、雨声都是在说法,甚至众生闻到树的香气,都会发心修行。更重要的是,凡来到这个净土的众生,日后我一定会让他得不退转果,就是在修行上只前进不后退。众生修行的一个艰难就是退转,进一步退两步。

玉佛禅寺 三圣殿 西方三圣像

法藏比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大愿力——临终接引。这个净土那么好,如果有众生发愿,说愿来生去这净土,那么只要在活着时忆念我,念我的名字,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即使嘴里念不出我的名字了,但是心中挂念着我,我一定接引到我的世界,绝不拒签,这叫临终接引。也就是,这个净土世界很好,而且去得又很方便,这是法藏比丘发的大愿中的要点。

法藏比丘发愿后,经过多生累劫的勤苦修行,把他修行的一切功德,去庄严、去圆满他的那一方净土。后来,他的愿成就了,他也因此修成正果,成为阿弥陀佛,他所成就的净土,就叫作“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从因地发愿以至于成就净土、成就佛果的修行过程,就叫作“庄严佛土”。所以可以理解,所谓菩萨的修行就是庄严佛土、度化众生。当然正是因为身为法藏比丘时的大愿,他成为了阿弥陀佛,因此也成就了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一大方便法门,就是往生法门。

药师别

还有一位“药师佛”,全名称为“药师琉璃光佛”。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这里的本愿就是药师佛的别愿。药师佛在因地、在他作菩萨的时候,发了十二个大愿。经过多生累劫的精进修行,他的愿圆满了、净土成就了,叫作“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就在那里成佛。他发大愿、勤修行、净土圆满、成就佛果的整个过程,就叫作“庄严佛土”。

顺便多说几句。阿弥陀佛的净土叫“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的净土叫“东方净琉璃世界”。一东一西,什么法义?在这里,东和西是表法的:东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因此表生;西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因此表死。所以,药师佛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有什么区别呢?阿弥陀佛的愿重在死后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药师佛的大愿重在当下,在众生生的时候利益众生,而引导众生趋向无上菩提。一个是以生度众生,一个是以死度众生,一生一死,生死不二。所以这两部法在弘扬上,一定要等持。

不也,世尊!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

“庄严佛土”解释完了。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佛经里告诉我们,菩萨们是怎么发愿、怎么努力成就庄严自己的佛土的。但是到《金刚经》这里,他反问“须菩提,菩萨庄严佛土不?”菩萨真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了吗?须菩提答,“老师啊,菩萨没有庄严佛土”。为什么呢?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注意,这是鸠摩罗什译本第一次出现的《金刚经》著名三段论。“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金刚经》后面部分还有不少。须菩提说:为什么我说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因为佛陀说庄严佛土,它就不是庄严佛土,它只是称为、名为庄严佛土。

怎么理解这个三段论?要如实解读这三段论,必须得在教理上深入地学习。前面讲,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用了二谛模式。我们把二谛分成四重二谛,四重二谛又分两组,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是第一组,第三重二谛和第四重二谛是第二组。

前面的课程已经学习了第一组二谛,也就是第一重二谛和第二重二谛,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缘生性空。但是要对《金刚经》三段论进行解读,在教理上必须要引申出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不能引申到第三、四重二谛,三段论不好解读。

因此,下一期我们将进入到这次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即教理上的第三重、第四重二谛。

(未完待续)

本文由净名精舍

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

《金刚经》导读”第33讲整理

坚持不懈!

上海玉佛禅寺发起

专为发心诵持《金刚经》的同修

鼓励大家日日精进

佛陀的谆谆教诲

修一切善法

共证如来

摄影 | 晓峰、熙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