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山浙水】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的“天台后岸样本”(上)

——看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如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特约撰稿 许秋阳 责任主编 蒋鑫富

如何找准环境与发展两者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推动互融共促、协同发展,是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浙江省天台县后岸村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探索“人人勤劳、人人创业、人人致富”的共同富裕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美丽蝶变,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形成了“生态文明十共同富裕”的后岸模式。

后岸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为各地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实现了建设生态文明与追求共同富裕的两大目标。

人与自然的各谐:变旧时代的教训为新时代的警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人与自然是共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和谐互惠关系,“两山”理念既是将辩证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典范,也是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曾经,以高污染换取GDP的思路,导致了乡村的发展之痛、民生之患;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正在推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彼此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获得感的和谐共进。

“两山论”的价值指向,不仅为中国发展跃升到新的历史层面提供了关键性抓手,更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岸村位于天台县街头镇西南部,距天台县城34公里,全村520户1727人,其中党员76人,村域面积4.55平方公里,毗邻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明岩景区,十里铁甲龙横卧村前,天台母亲河始丰溪蜿蜒过村。

从清代开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后岸村一直都是远近闻名的“石板村”,依托几百亩石矿资源,家家户户做石板生意、当采矿工、吃“石板饭”,村里一个采矿工一天能赚二三百元,后岸人过上富裕生活,但也付出惨重代价。

由于开山取石,没有完备的安全措施,后岸人遭遇了多起安全事故,单是从1986年到2007年石矿关停的20多年间,就有10个村民因安全事故死亡,6人重度残疾,8人死于矽肺病,5人丧失劳动能力,3人需要依靠氧气瓶来维持生命。

当时,村内老屋密集,占总数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布局零乱,“脏、乱、差”问题突出。如何改善人居环境、挖掘自身禀赋、改变 “被石矿扼住咽喉”的命运,是后岸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后岸模式:先美丽再振兴的乡村振兴路子

天台县后岸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性,即“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人人勤劳、人人创业、人人团结、人人致富”,探索走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山水空气、从吃石板饭到吃旅游饭、“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的先美丽,再振兴的乡村振兴“后岸模式”。

“观念”如何破题?因村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各个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如何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的对策是:首先停吃“以命换钱”的“石板饭”。在20世纪90年代,后岸村的村集体收入高达24万元,但是村内粉尘飞扬、污水四流,全村变成了一个采石加工场,后岸成天都是灰蒙蒙的,树上覆盖了厚厚一层白灰。更为严重的是,村民的健康拉响了警报,从2000年开始,陆续有村民因此身体不适。

随着开采量的增加,矿工需要下到100多米深的隧道中,直接导致近20余年来,先后有村民遇到大难。是继续“以身体换钱”,还是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另谋致富路,后岸人痛定思痛,于2007年横下一条心,关闭了石矿。

摈弃“四海为家”的“打工饭”。“石矿”关闭后,大部分村民找不到新的谋生手段,村集体收入也从原先的20万元直接降为零。

在2008年,村组织和村两委干部,利用各种资源向外输送村民进城打工,相继派出400余人,但收效甚微。

村民回家坐下来聊天,都感叹在外打工的生活,既没面子又挣不到钱。

留在家的都是“369”(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相较以往,留守儿童多了、孤寡老人多了,家庭不和谐因素和社会不稳定隐患也多了。

2009年,是大年三十晚上,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在外打工村民召开茶话会。本意是分享在外打工经验,动员更多村民外出挣钱。

未曾想,这场茶话会一直开,开到了大年初一的凌晨四点钟。外出务工经验没总结出,倒是坚定了留在村子里,发展自己村民及村级经济的决心。

锚定“美丽经济”的旅游饭。后岸村有“十里铁甲龙”、寒岩、明岩、龙潭幽谷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为了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像以前打石矿一样,过富裕而有现钱日子。但又不能以健康作为代价,后岸村两委干部提出:在村里搞农家乐的想法。

村里带着部分村民,开始到全省各地农家乐特色村取经。最终,从磐安县乌石村取得“真经”。

村里决定依托周边景点优势,以清丽隐逸的乡村风情,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开拓发展致富的新路子,可以让村民不用外出,在自家门口就能赚钱。短短几年,后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展成为集漂流、登山、垂钓、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及商务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村。(未完待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