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乌有之乡的大树上
多罗郡王家族墓在今天的房山区长沟镇西甘池村和韩村河镇二龙岗村一带,岁月变迁,时至今日多罗郡王家族墓遗存建筑已经无多。要了解清代多罗郡王这个显赫的郡王家族,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清代的王爵袭封制度,以及满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出现的12位铁帽子王。
大概是进一步吸取明王朝藩王制度造成的王室贵族尾大不掉、消耗民力、滋生腐败的教训。清朝王爵制度不仅约束了授封亲王等王室贵族的封地自由,而且规定了爵位世系递减降级的制度。也就是说亲王世子承袭王位降级为郡王,而郡王子承袭则降级为贝勒,依次类推。但是,清初有6位亲王和2位郡王因战功赫赫,得以不受这项制度约束。他们的王爵世袭罔替,亲王的世子仍然还是亲王。此8位被称为“铁帽子王”,8人名声之大,即便不熟悉大清历史者,亦能听闻一二。如,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等等。清朝中后期,亦有4位亲王授封,也就是雍正朝的允祥,晚晴的奕䜣、奕譞和奕劻。
笔者此次考察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墓,即是这2位“铁帽子”郡王中的一支。多罗顺承郡王与多罗克勤郡王皆为和硕礼亲王代善后裔。代善是努尔哈赤第二子,在太祖长子褚英早死后,代善实际为诸贝勒之首,后又有拥护皇太极和福临继位之功,得到“铁帽子王”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代善有子八人,长子岳托战功卓著,授封多罗克勤郡王,是为克勤郡王一支之始。三子萨哈璘成为世子,也就是和硕颖毅亲王。萨哈璘二子勒克德浑因战功,于顺治五年
(1648)
授封多罗顺承郡王,郡王位可以永世罔替,也就是笔者此番考察的第一代“铁帽子”顺承郡王,谥号“恭惠”。
勒克德浑继承了父辈骁勇善战的特点,为清朝入关以后扫清明朝残余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顺治九年,年仅34的他病逝,由四子勒尔锦继爵位。勒尔锦同样骁勇善战,其最大功绩就是任宁南靖寇大将军,平定了吴三桂叛乱。但在战役最后阶段却因贻误战机遭到削爵,顺承郡王爵位相继由其四位儿子勒尔贝、延奇、充保及穆布巴继承。至康熙四十三年(1715年),穆布巴因不法被削爵。顺承郡王爵位又改由勒克德浑、勒尔锦兄长诺罗布继承。自此,诺罗布后代相继袭得顺承郡王爵位。顺承郡王共历10代15位,自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始,几乎历代顺承郡王墓址都选在今天的房山区西甘池村、二龙岗村一带,是为多罗顺承郡王家族墓。
世代
世系
郡王
备注
1
一世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和硕亲王萨哈璘二子
2
二世
爱新觉罗勒尔锦
勒克德浑四子,后革爵
3
三世
爱新觉罗勒尔贝
勒尔锦长子
4
爱新觉罗扬奇
勒尔锦二子
5
爱新觉罗充保
勒尔锦三子
6
爱新觉罗布穆巴
勒尔锦四子,后革爵
7
二世
爱新觉罗诺罗布
勒克德浑三子
8
三世
爱新觉罗锡保
诺罗布子
9
四世
爱新觉罗熙良
锡保子
10
五世
爱新觉罗泰斐英阿
熙良子
11
六世
爱新觉罗恒昌
泰斐英阿子
12
七世
爱新觉罗伦柱
恒昌子
13
八世
爱新觉罗春山
伦柱子
14
九世
爱新觉罗庆恩
春山子
15
十世
爱新觉罗讷勒赫
庆恩子
据冯其利《北京王爷坟》一书考证,西甘池村葬有11代顺承王,分别是: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勒尔锦、勒尔贝、延奇、充保、忠郡王诺罗布、慎郡王恒昌、简郡王伦柱、勤郡王春山、敏郡王庆恩、质郡王讷勒赫。二龙岗村葬有3代顺承王,分别是:锡保、恪郡王熙良、恭郡王泰斐英阿(末代顺承郡王讷勒赫死于民国,无王陵)。时过境迁。如今仅剩下4座宝顶、4通石碑。其中4座宝顶和3通石碑位于西甘池村,二龙岗村仅余1通石碑,为第10代顺承恭郡王泰裴英阿陵墓之碑。
笔者此番到访西甘池村,见到的景象基本与前人所做的考古调查一致。由西甘池村东南口进入村子,前行百米再向左百米,即可看到一处被栅栏圈起来的方形废园,园内杂草丛生,附近村民倾倒的粪水淌满地面,园内南北两侧各有一通石碑,体量相当。相比之下,南侧的较为简单,而北侧石碑赑屃座下水盘雕刻更为精美,四角各有一小鬼,南碑水盘仅为波浪图案。两碑中,南碑为一代王勒克德浑碑,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初八日立。北碑为勒克德浑三子,七代王诺罗布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初七日立。在进村公路北侧,与此二碑相距300米的一村民院内,还有一通石碑。从外可见赑屃头已经被砌于院墙内,而高大的碑首从很远就可望到。该碑主是第12代顺承简郡王伦柱,立于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南侧碑园后本就是陵墓神道,依王墓建筑的宏大森严法则,这里俨然非常宽广。然而时至今日,完全建于顺承郡王家族墓地上的西甘池村,村民的院落已经把王陵大院切分成了很多小格子。从村中公路绕过院墙,可以看到正对碑园后300米的陵墓宝顶,南北横向排列,一共三座。关于这三座宝顶,墓主何人,尚没有定论。但显然,中间最高大者为一代王勒克德浑,而北侧者应该是其三子,七代王诺罗布。作为第二代顺承郡王的勒尔锦,由于生前遭到削爵,死后亦只能孤零零的葬在其父陵园南面400米的位置。西甘池村遗存的四座宝顶中的第四座,正是指二代顺承郡王勒尔锦宝顶。三座宝顶所在位置已经是西甘池村最南端,再向南就是村民的田地。此时正是秋末,玉米才收割完毕。沿着地头田埂南向走400米,到勒尔锦宝顶前,这座宝顶较前三座要小很多,且宝顶上有明显的盗洞被封堵痕迹。
有资料显示,多罗顺承郡王家族墓内享殿毁于1948年的战火。但是显而易见,后世人口的过度繁殖迁徙,才是造成这处宏大王陵墓区毁坏的真凶,且这一趋势仍在蔓延。行走在西甘池村内,可以轻易在角落里发现当年陵区建筑物的残件,如一处汉白玉柱橱、一段陵墙。在三座大宝顶北侧,又建起了新房,这户人家的大门正对北侧宝顶。这与两三年前其他同道者寻访时,“三座宝顶位于一片菜地之中”的描述又发生了变化。至于那通被村民院子圈进去的龟驮碑,则更显示出顺承郡王墓的变迁和时下的衰败晚景。无疑,简郡王伦柱的宝顶就在碑后百米的范围内,但是这里已经是一排排紧密连接的院落,至于轮柱的宝顶和地宫自然早已烟消云散。在逝者亡灵的安息之所上,又在演绎着一户户人家的喜怒哀乐。这便是历史的轮回,人世的无常。
作者天津琛瑜
顺治时期葬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西甘池村的清顺承郡王家族墓地,坐西向东,背山面河,占地面积200余亩,由老府、老南府、北府、南府组成。从清初以至民国六年(1917)这260余年间,这里埋葬了自勒克德浑至讷勒赫11位顺承郡王,分别是: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第一代)、勒尔锦、勒尔贝、延奇、充保、忠郡王诺罗布、慎郡王恒昌、简郡王伦柱、勤郡王春山、敏郡王庆恩、质郡王讷勒赫。目前已于近年拆迁的西甘池村尚存四座宝顶、三通石碑。
其中有三座宝顶是连在一起的,其中两座位于昔日首葬之区的老府,北为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宝顶、中为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宝顶。而南边的一座则是建于光绪初位于老府南侧的南府中的顺承敏郡王庆恩宝顶。宝顶最大者直径12米,高约9米,据称:这是目前保存最大的王爷坟宝顶。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宝顶和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宝顶前原有碑亭2座,碑亭中各有墓碑1通,螭首龟趺。现只存墓碑,在一个小院中。与其后的宝顶相对应,左边的为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十月初八的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碑。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初七的顺承忠郡王诺罗布碑。西甘池村现存的第四座宝顶位于昔日老府以南约100米处的老南府,现在一片农田之中,距离连在一起的三座宝顶有半里之遥,为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第四子勒尔锦之宝顶,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三合土夯制,周长2420,高700厘米。从顺承慎郡王恒昌起,在老府北侧又建立坟地,俗称北府。北府的宝顶无存,现只存有道光四年(1824)所立的恒昌第一子顺承简郡王伦柱的墓碑1通。这通墓碑的情形比较尴尬,龟趺嘴部砌在农户院墙上,石碑位于农户院内,要不是村子拆迁,便看不到石碑精美的文饰了。
作者行旅人
P1房山西南的长沟镇有处湿地,号称甘池,周围的四个村子就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命名。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北方相对干旱的区域是人们向往之风水宝地。这一带多有历代达官显贵的坟茔,260多年间,共有11位顺承郡王安葬该地。现在保存最好的是在西甘池村南的清代铁帽王之宝顶清---顺承郡王家族园寝。勒克德浑宝顶一座、诺罗布宝顶一座、庆恩宝顶一座、勒尔锦宝顶一座;伦柱驮龙碑一方、勒克德浑驮龙碑一方、诺罗布驮龙碑一方。正好三座宝顶、三座碑,留存下六位顺承郡王的影子。顺承郡王是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郡王是清十二家铁帽子王是前八家功封之中的世袭惘替郡王衔。第一代顺承王是勒克德浑(爱新觉罗氏),此王出身于大清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之门。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二子,封为大贝勒。代善一门出三王,顺承王便是其中为清王朝定鼎立功的王爵之一。该王世袭了十五代,末代王爷叫爱新觉罗-文葵。
探秘清代铁帽王之宝顶上斑驳的痕迹,铁帽王之宝顶是个传说,但是,为了探究这个传说到此一游的一批批探秘者和游客,无不为铁帽王之宝顶和这些碑文雕刻的精美而折服。古人用什么方法将这些精美雕刻刻在数米高的碑壁上?这些精美雕刻到底隐含着什么?以及一个个因铁帽王之宝顶上而得名的碑名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故事?一个个待解的谜团,有趣而耐人寻味。来吧!带着你的好奇,带着你的疑问,走进神秘的昨天!去体现着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