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中说的“不倒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现在很少听人说起了呢?

今天和一位法师聊天的时候,谈及为什么“不倒单”这种修行方式,现在不怎么提倡了呢?

也许有些人对“不倒单”的概念会觉得有些陌生,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不倒单?

说起不倒单,就要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做衣单?

衣,代指三衣和钵;单,是指写有人名的小红纸片,全称为名单。在古代的僧堂之中,每个人的座席的墙壁之上,都贴有名单,称之为单位。在这个位置上,可以挂置衣钵。所以,通常在禅林里面,把衣单作为座席的代称,又称之为单席。

在《禅苑清规》卷十“百丈规绳颂”中曾经这么说道:“自己衣单下,寻常要整齐。”这里的衣单,指的就是单席。

了解了单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不倒单。

顾名思义,不倒单就是指晚上专注于打坐,而整夜不躺下在单位上睡觉。

不倒单,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在古代中,通常称之为“胁不沾席”。所谓胁,是指身体两边从腋下至腰上的部分。“胁不沾席”,也就是指不躺下睡觉。

其实,胁不沾席这个典故,出自禅宗西天第十祖胁尊者。

据说胁尊者年近八十岁时,才出家学习佛法,有年轻的僧人嘲笑他年纪老迈,无力学佛。于是胁尊者发下誓愿道:“如果我不精通三藏之理,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这就是说,胁尊者当时立下了flag,说一定要有所成就才躺下睡觉。

从此之后,他白天研习佛经,晚上打坐入定,三年之后证果,实现了自己的誓愿。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尊称他为胁尊者。

胁不沾席这个词,通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明代的名士宋濂就曾在《桐江大师行业碑铭》中写道:“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平常我们提及它时,都会称之为不倒单。

那么,为什么现在少听人提倡不倒单了呢?

其实,不倒单虽然是好事,但是它是需要循序渐进达成的,如果功夫不到,硬是要模仿前贤的话,就容易出岔子。

宋末元初的禅宗大德雪岩祖钦禅师,曾在语录中对弟子们自述自己功夫不到而硬学习不倒单的经历道:

“虽是封了被,胁不沾席。从朝至暮,行处坐处,只是昏沉散乱,胶胶扰扰。要一霎时净洁,也不能得。

……

我二年间,因不到头,捱得昏了困了。日里也似夜里,夜里也似日里;行时也似坐时,坐时也似行时。只是一个昏沉散乱,辊作一团,如一块烂泥相似。要一须臾净洁,不可得。”

后来,他才体会到,“元来欲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你须是到中夜,烂睡一觉,方有精神。”

祖钦禅师认为,要打坐参话头,对于初机的学人来说,不睡也不行,需要在中夜时分,好好休息,才有精神继续参究。

其实,佛陀在《长阿含经》中曾经说过: “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 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

佛陀对于弟子们的要求,也是中夜右胁而卧休息,初夜和后夜精进修行。

所以,不倒单是好事,但修行境界还不够时,不建议盲目强行仿效,要循序渐进,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如果真能成就不倒单,也是可喜可贺之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