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暴力美学代表,美制侦察机毫无反抗之力,飞行员被打成渔网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大水牛,无授权禁转

二战,那些高空轰炸机将一堆堆的炸弹倾泻给城市,地上的人们目睹这些轰炸机将一座座城市变成炼狱。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空袭成为终生的噩梦。

在当时交战双方的防空武器除了战斗机以外就是高射炮。但是后来轰炸机的技术发展飞快,二战时期的高空轰炸机基本都是6千米以上高空投弹,高射炮想要命中敌机不是那么容易。随着喷气时代的到来,类似美国B52轰炸机那样的战略轰炸机干脆就是2万米高空轰炸,核弹轰炸更简单,偏离几公里也照样毁灭掉整个城市。防空方面迫切需要一种新式的武器来对抗这些空中恶魔。

(德国人在二战中设计的莱茵女儿防空导弹,战败后技术人员被苏联俘虏,发展出了苏联的防空导弹体系)

克格勃管理导弹设计,效率很高

1950年夏,亚洲的半岛战争爆发。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更加严重。斯大林因为很信任克格勃这个机构,所以他授权贝利亚直接管理防空导弹项目。贝利亚是克格勃的头目,他下属的一个SB-1设计局承担了防空导弹项目。苏联人在争夺功名利禄方面也是裙带关系很严重:这个设计局领导人就是贝利亚的儿子。他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没什么经验,要他设计导弹估计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绝招。这个人利用父亲的权利消灭至少3个设计局竞争对手,其中一个负责人还被送进了监狱。美国人要是国内采用这种竞争制度肯定会被吓得直接外逃。

苏联人采用了两个并行研发的小组,一个主要是俘虏过来的纳粹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另一个完全是苏联人自己的科研小组。

(要是敢耽误设计工作,会被KGB送到西伯利亚去流放)

由于两个小组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导致两伙人一直在导弹项目定型上争论不休。但幸好另外一个要素起了作用:斯大林同志的期限快到了,不想去西伯利亚免费来一次开心愉快的度假之旅就赶紧拿出成绩出来!两个科研小组的人马可没打算被流放到古拉格群岛,于是很快两种导弹型号被研发了出来。

(一架美制RB57D侦察机在中国被击落,飞行员被导弹打成渔网状态)

先服役的是S-25导弹,美国人在1953年发现了这种防空系统,他们给它取了个名字:萨姆1。但1954年美国B58轰炸机的出现让这种导弹疲于应付,因为萨姆1的部署方式是固定发射。按照对抗模式,苏联全国必须要像种树一样在全国境内种满,才能让防空系统覆盖全境。这种方案不现实,于是可以机动转移的萨姆2导弹登场了。

1955年开始,苏联情报人员得知了U2飞机的存在。这种飞机在初期没有间断过对苏联和附属卫星国境内的骚扰侦察。一连串的事件让苏联高层无法忍耐下去,萨姆2导弹原本还在实验阶段就匆匆服役了。1958年,萨姆2导弹开始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口。

(U2鲍尔斯事件,当时这架U2被萨姆2打成数段,飞行员侥幸逃生)

杀伤力巨大的战斗部

苏联时期的武器装备流传着一个说法:邪恶的暴力美学。实际上就是相对西方那种精密的构造成分因素,苏联人就秉承着一个传统:便宜,简单,实用就行!米格机、AK47、T系列坦克就是这种特色,文化程度不需要很高的人也能操作,所以各位读者经常看见非洲的最爱都是各种苏联俄制武器。导弹方面因为属于精密仪器,但因为苏联人缺乏电子工业那种复杂制造体系,他们走了另一种极端暴力美学方式:打不准不要紧,把一定范围内的空中目标都干掉就行!

(在中国被击落的U2飞机残骸)

由于苏联的电子系统精度很差,其所有的防空导弹战斗部都是靠增加威力来扩大杀伤半径。导弹战斗部就是将钢带刻上凹槽,然后缠绕成层层叠叠的一个钢制空心罐,里面是内置高爆炸药。这就是缠绕刻槽预制破片战斗部。工作原理就是导弹战斗部爆炸以后那些预先刻好凹槽的钢带会断裂成无数小钢片,数量巨大,形成无法躲避的弹雨。任你有十八般武艺,在这种海量弹雨中总会被打中。如果高速飞行的飞机被打中,那么飞机就会空中翻滚,继而在空中被切碎结构。

(我军美女和萨姆2导弹合影)

美国人不信邪,他们的U2鲍里斯就是在苏联境内被萨姆2打成两段。在中国大陆的通县上空,美制的RB57D侦察机就被萨姆2导弹打中机身中段,那机身残骸碎片每一片只有巴掌大,第二发萨姆2导弹简单粗暴地把飞行员打成渔网状态。在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的萨姆2导弹用来对付以色列人,以色列的A4天鹰经常出去轰炸,被萨姆2导弹在A4天鹰的机鼻处爆炸,将整架飞机和飞行员一起打成碎片。

(中东沙漠涂装色的萨姆2导弹和输送车)

(笔者制作的萨姆2导弹模型)

萨姆2导弹虽然苏联和国外很早就退役了,但留下那个年代一段传奇故事。真正把萨姆2导弹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是我们中国人。根据萨姆2的材料,我国仿制成功,命名为红旗2导弹,并在实战中击落过U2侦察机,如今红旗2还在我国防空部队中服役。出口型的红旗系列则继续那段暴力美学的故事。参考资料《萨姆2导弹》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