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四)丨远离诸幻,觅心了不可得

《圆觉经》是佛陀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讲述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的方法。也就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和修止、修禅、修观的方法。

这部经文适用于已有一定基础的佛弟子精进修行。佛弟子入门后,对佛教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和体悟,并想要更进一步者,可研习《圆觉经》。

△ 点击播放音频

普眼菩萨 三连问

在佛陀分别回答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提问后,普眼菩萨站起来,顶礼佛陀后,也提出了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眼菩萨问:大慈大悲的世尊,我们祈请您为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位菩萨和大众,以及末世的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的次序。普眼菩萨一连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如何正确思惟?怎样才能真正住持正法?众生未能获得开悟,应该用什么方法使他们普遍开悟?

世尊!如果众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正当的思惟,即使听了您宣说的这些三昧正定,他们心中仍然会迷惑不清或摸不着头绪,仍然无法悟到圆觉的道理。祈请佛陀您大发慈悲,为我们这些菩萨及末世众生指明一条方便的道路。

针对普眼菩萨“三连问”,佛陀分别给予了开示。

1

云何思惟

■ 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佛陀说,各位新学的菩萨和末世众生啊,想要求得如来清净圆满菩提心的话,就应当坚持正确的念想,远离各种各样的幻象。

首先,要依靠如来奢摩他修行,也就是要从止息妄念入手,坚持遵循佛教教义规定的禁条和各项戒律,和修行高深志同道合的人友好交往,安处静室,结跏趺坐,专注思惟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现在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即四种自然元素聚合而成的。

在身体中,我的所谓头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以及身体上的污垢,都属于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脓、血、津液、涎末、痰、泪、精气、大小便等,都属于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热之气,属于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有呼吸的作用,它属于风元素。

所以,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彼此之间是各自分离的,我们妄自称为“身”的这个东西,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聚和而成的相状,所以,“身”实际也是一种幻化之相。由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缘和,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六种人体器官和由此产生的精神现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一个为内,一个为外,内外合成,组成了假名为“身”的这个东西。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这里的“气”是指能量,也就是我们过去所造诸业产生的业力。业力作用于现在的色身之中,就成为了能够知觉和思惟的“心”。当然,这个心只是个假名而已,也是虚妄不实,不能执著的。

觅心了不可得

关于“觅心了不可得”的典故,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与达摩祖师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菩提达摩从南天竺经南海来到少林寺,弘扬禅法。

慧可在少林寺见到达摩禅师之后,达摩祖师一心端坐面壁,从未开口教诲。慧可心中暗暗安慰自己,“古人为了求法,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刺血济贫,有的投崖饲虎。古人尚且能够如此,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面壁图》 觉群书画院 邵仄炯

这一年,十二月初九的夜晚,天降大雪。达摩禅师依然如故在石室中面壁。慧可便在达摩门外,坚立不动,一直站到天亮,早己经积雪过膝了。达摩收功后,打开石室大门,鹅毛大雪仍飘个不停,一眼看见慧可站在雪中,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慧可满含泪水,虔诚地祈求说,“只希望大师慈悲为怀,大开甘露不二法门,广度众生。”达摩答道,“众佛之所以成佛的无上妙法,就是经历劫难,仍精于求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小德小智,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大乘佛法,除非天降红雪“,说完把室门轻轻掩上。

慧可沉思之后,竟然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为表自己愿意舍身求法之决心,用刀砍下了自己的左臂,鲜血染红了雪地。达摩禅师见此情景,深知这就是法器,于是,对慧可说,“立雪齐腰、断臂求法,足见你的求法之心,现在你有什么问题,说吧!”

慧可问:“我现在心很不安,乞请您给我安一安。”达摩禅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沉默许久,“我找心好久,但找不到”。达摩禅师答,“我己经帮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突然就领悟到了禅师所说的“真乘”含义,师徒二人相视无语。这就是“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

从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觅心了不可得”才是正确的对待“心”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最上乘佛法,也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思惟。

■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各位菩萨,刚才所说的这个虚妄心,如果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作条件,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由于因缘和合才生起我们的“色身”,因此一旦四大元素一一分解,不但色身不在,依附于色身的 “心”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各位菩萨,由于众生虚幻的色身不复存在,所以幻心也就随之消灭;幻心一旦消灭,幻尘也就不复存在;幻尘消失,幻身也就不复存在;幻灭被灭掉后,那个能够灭幻的真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才能常存不灭。

就好比用干净的布去擦拭镜子,当镜子上的污垢全部擦拭干净后,镜子的光泽就会再现,镜子的本来面目也因此得以恢复。

■ 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各位菩萨,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身、心都是幻垢,只有把这些幻垢偏见永远消灭,才能重现十方清净。

这段经文是说,刚刚讲到的永灭幻垢的问题,就好像清净的摩尼宝珠,本身的质地晶莹无暇,所以能够映照五种颜色,随处显现。可惜那些愚痴的人,见到了摩尼宝珠,就以为它所映现的五种颜色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认为摩尼宝珠本来就是这五种颜色。

摩尼宝珠

关于摩尼宝珠,佛经中一则典故。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分别说出了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将宝珠收回后,又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宝珠呢?”

佛陀叹了口气,说:“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四方天王听后皆有所悟。

所谓摩尼宝珠,代表的是我们的真心佛性。凡夫众生,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珍珠玛瑙,金银钻石,诱惑众生生起贪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教训俯拾皆是。人们倘若能够以追求世间财富的精神,去开采内心的真实宝藏,也就是光华不变的摩尼宝珠,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 不可执着 清净圆觉之心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各位菩萨,圆满觉悟清净本性显现于身心,会随处相应。但愚痴的人说,清净圆满觉悟,是真实不虚而存在的,身心自身的相状也是真实不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才使他不能远离幻化。因此,佛陀指出,身与心都是幻垢,能够对治而远离这些幻垢的,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幻垢消除干净了,也就没有所谓对治幻垢以及幻垢的名称了。

在这里,佛陀的意思是,当我们以清净圆觉之心去除了无明妄执之后,千万不可再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清净圆觉之心。就好像佛经中说到的竹筏的故事一样。

竹筏喻

有一个人被歹徒追赶,来到了一条大河边,河流湍急,根本无法游过去,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他只好暂时躲藏了起来。等歹徒们走远后,他想想一定得赶紧设法过河,于是动手做起了竹筏。竹筏做好后赶紧划过河去。

“好险啊!要不是这只竹筏,恐怕我现在已经落入贼手!”于是,他倍加珍惜这只竹筏,背着竹筏继续前行。可是竹筏太重,导致前进速度很慢。其后追兵赶到抓住了他。此人非常悔恨,感叹道,“救我者竹筏,害我者亦竹筏也。”

由此,佛陀在《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法不可执,执则添累。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的法,最终是要众生去除执著,就像是渡我们过河的竹筏一样。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其他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