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深圳文化设施,
你会想到什么?
想必很多人会想到“大家乐”舞台 。
“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诞生之后,立即得到百万外来劳务工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参与,是属于草根深圳人的“文化中心”,也是了深圳本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对于许多80后、90后而言,深圳“大家乐”舞台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最早一批来深建设者而言,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家乐”舞台陪伴着无数来深建设者们度过了自己的深圳年华,也见证了他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令老深圳人回味无穷的
那个草根梦想空间——
“大家乐”大舞台,
如今已被历史轻轻拂过,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时尚的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1986年7月9日,由水泥砌成的“大家乐”舞台,揭开了粗犷狂野的面纱,正式开门营业。
首创于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以“自愿、自荐、自费、自演、自娱、同乐”为特色,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欢呼声中,它给了那些有才艺的普通人一个通向梦想的通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红火了20多年,风靡全国的超女、快男的海选都在这里举行。
"大家乐"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广场文化形式和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大众文化特征,成为市民尤其是打工青年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深圳社会文化形式,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赞誉。百万外来劳务工的才智汇聚,使得它成为深圳本土文化原创经典,当年底被新闻界评为“深圳市十大新闻”之一,被誉为“平民夜总会”和”打工者之家”。
1988年,"大家乐"被评为“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十项成就之一。
1989年"大家乐"艺术团成立,在全市各区镇建立了数十个"大家乐"活动网点。
1990年,"大家乐"舞台以最高票数当选”深圳市文明单位双十佳”单位。
1991年,深圳市政府拨款65万元建成"大家乐"新舞台,舞台配备钢网结构及灯光音响设备,升级改造后的"大家乐"焕然一新。
1993年,"大家乐"舞台举办卡拉OK月赛、季赛和年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明日之星”专场演出,发掘出一大批人才。
1994年,响应党和政府“让民工留在当地过年”的号召,首次创办“深圳是我家”系列文化活动引起全国反响。
1995年,推出青年业余歌手“个人演唱会”系列活动。
1996年,推出“千人广场舞会”和明星演唱会,"大家乐"舞台成为国内明星演出的焦点,先后举办了火风、陈明等明星的个人演唱会。
自“大家乐”舞台面世以来,青年才俊们踊跃报名,报名后要等候一周才轮到上台,从原先的每周末一次,改为后来的每周两三次,再索性每天一次,观众们经常挤在露台、舞台后的小山坡上狂欢。
当年"大家乐"舞台是集“移民文化、大众文化、广场文化”三位一体的崭新文化模式,曾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据介绍,深圳全市曾先后建立起130多个"大家乐"活动网点。"大家乐"活动由此深入到社区、学校、企业、村镇、军营,成为深圳群众文化的大景观、广场文化的代名词。
"大家乐"先后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单位双十佳”“广东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2000年3月,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在深圳市举行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启动仪式,将"大家乐"向全国推广。据团中央统计,至2003年,全国共建成102个“大家乐”活动点。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活动、娱乐节目越来越丰富,以及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大家乐"这种草根娱乐的形式逐渐淡出了都市白领的生活,从而退出深圳的主流文化市场。
2012年1月,承载着一代深圳人特殊记忆的"大家乐"舞台成为历史,被拆除重建。
如今,深圳青年宫已经在“大家乐”舞台旧址拔地而起。
占地面积19596平方米,建筑面积37760平方米,成为集深港国际青年交流中心、青少年德育中心、大家乐文化中心、义工天地、青年社团总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青年活动基地。而“大家乐”舞台作为特殊的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设施也被保留了下来。
2020年,"大家乐"舞台兼顾传承与创新举办三大系列活动: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和青年交友联谊活动(鹊桥会),全年预计举办100-120场活动。
受疫情影响,"大家乐"舞台近期举办无现场观众线上直播形式,从4月24日开始,每周在“深青媒”直播平台直播健身操、太极拳、青少年才艺展演、国学读书讲座等系列活动。
"大家乐"舞台如今已再次出发,
欲重塑深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标。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文英、韩墨
编辑 吴怡漪 责编 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