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中医药老字号的企业文化

1

同 仁 堂

同仁堂,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是当代中医药老字号成功的典范,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西医并存,中医药受到冲击的今天,同仁堂依旧能从其延续的中医药文化中汲取养分,保持相当的活力。

1954年,同仁堂申请公私合营,其积极的姿态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以保留自己的特色,而没有和鹤年堂一样,献出秘方之后失去了中药生产部门,变为一家小型“药店”。如今,同仁堂横跨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企业构成更为全面。科技上推陈出新,与北京大学合作,将过去的丸药、汤药和膏方改进至药片,方便日常服用,更有其他药剂上的科研创新。

除了行业因素、科技因素以及体制机制因素,使得同仁堂能在今天的市场中仍有一席之地,其三百多年经历孕育的企业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同仁堂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文化载体。文化不仅仅包括中医药文化,也包括了其他一些始终贯穿企业运作全程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同仁堂创始人 乐显扬

同仁堂创立之初,创始人乐显扬对“同仁堂”的解释是“同修仁德”。仁德,是同仁堂当时做出的保证,保证用仁德之心对待一切病人;也是一种勉励的口号,号召同仁堂所有员工怀有仁德之心制药卖药。同时,制药卖药救济世人也成为修身修德的一种途径,最终以有所作为的姿态来济世和报效社会。同仁堂的仁爱之心,过去体现在科考时发放防风感冒祛水土不服的平安山药,以及为贫民设粥场等。到了今天,同仁堂一直坚持一些便民服务,设堂问诊、代客煎药等,并且不顾成本加工物美价廉的药品。

同仁堂的“古训”和企业文化

乐显扬的儿子乐凤鸣,明确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一堂训,使得同仁堂百年如一日严把质量关。依据“炮制必依古法”的宗旨,为保质量,同仁堂始终坚持古老又费时的制作工序、超出一般的存放成本。在制药过程中显露出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匠人慎独精神和儒家所提倡的“诚信”,为心与言及行立规,构建了“诚信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为了延续从古至今的诚信美德,同仁堂又做出了新的努力:企业成立同仁堂文化教育与管理委员会,普及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监督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同时,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清除系统内不诚信经营者;除此之外,同仁堂还有独特的“净匾”仪式,仪式感可以更好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改进了过去父子技艺相传的传统,通过名师把技艺和仁德诚信等一些价值观代代传递。

同仁堂老药铺举行净(敬)匾文化活动

创新精神在古代单一文化背景下表现余地较小,但在面临现代文化冲击时,创新精神和吸纳新事物则显得尤为重要。同仁堂没有极端化地固守原有的传统文化,在纳新这一层面上,同仁堂更像是一块海绵,只要是与药物疗效、治病就医有好处的就统统吸收。在当今社会医药界的激烈竞争中,在药物科研上的创新以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创举,使得同仁堂能够继续稳固发展。

2

胡 庆 余 堂

座落在吴山脚下清河坊历史街区的胡庆余堂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与同仁堂齐名的是一八七四年由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药号也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已然成为全国最具历史风貌、最具人文特征、最具观赏价值的中华老字号,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双国宝单位

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

如今的胡庆余堂,形成了以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酒生产、成药制造、药店连锁、医疗科研、药膳保健、中医门诊及养生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格局。

胡庆余堂依托其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演变至今,甚至整体的建筑风格、文化商标,都有独特的韵味。从胡雪岩创立胡庆余堂伊始,便提出了“戒欺”。“戒欺”的立意之本是要对顾客生命负责。“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是胡庆余堂制药的准则。胡庆余堂精选地道药材,保证药品质量。依照古法炮制药物,每一环节保质保量,绝不偷工减料。有一些特殊工序复杂且考验技术,如水泛丸、蜡丸、膏滋、打粉、切片,在手工技术逐渐失落的今天,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师傅们依旧坚守传统手艺精制药材。

老员工在胡雪岩写下的“戒欺”匾下为年轻员工讲述诚信守则

胡庆余堂的老师傅向徒弟传授“泛丸”技艺

胡庆余堂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把中药饮片放在前台,药剂师调剂时全程让顾客观看,以此来展示“戒欺”的态度。“戒欺”除了是质量的保证,也是价格公道的表现。胡雪岩提出“真不二价”,胡庆余堂一直秉承着童叟无欺的经营模式。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却并不一味随社会需求紧张程度提高价格。2003年非典期间金银花、野菊花等药材价格普遍上涨,但胡庆余堂不以利益为先,仍保持原价,切实体现“戒欺”这一经营原则。

和同仁堂相仿,胡庆余堂也以“仁”为职业道德,“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在创店初始就被镌刻在营业厅的门楣上。晚清时期,荒灾瘟疫爆发时,胡庆余堂设粥厂、善堂、义垫,收殓数十万具暴骸。除此之外,还出资赞助修缮名寺古刹。而今天,“仁爱”的善举也依旧在继续,设名医馆义诊以及夏病冬治讲座,在杭城多处开设凉茶摊供人免费饮用,端午时节发放免费香囊等等。

创新是胡庆余堂必不可少的特色。中药和咖啡在普通人看来极难联系在一起。胡庆余堂别出心裁地售卖咖啡,通过咖啡机萃取一些草药的精华,制成“玫瑰玛奇朵、防感气泡茶、花草减肥茶”等新奇的现代特色饮品,在不破坏药效的情况下改善了口感。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在药膳堂也屡有实施,力求药膳“有药效无药味”,通过现代化外围行业使胡庆余堂受到更多的关注。

卖中药的胡庆余堂开了家叫Herbs-Expresso的咖啡馆

胡庆余堂的创新同样体现在药品科研方面,结合临床实验,研制出复方抗结核片、骨刺片、治疗宫颈癌特效药。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12项分别荣获国家医药局、省、市重大科研成果奖。而在销售层面上的创新则是:有条不紊建立省内外以及海外销售网;在内部管理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动态优化劳动组合相结合;销售策略中,挖掘胡庆余堂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利用文化优势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3

品牌文化与老字号的发展

中药老字号如何更好地打文化牌?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不能舍弃,要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努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在已有西药企业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贴近现代化贸然转型反而是不理智的。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特色文化的绝佳利器,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它带有温度,和从科学实验仪器室里走出来的西药产业有很大不同,从经验中流传下来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用数据说话的体验感受同样也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中医药文化本身不再占据市场的主流,无可避免地需要其他形式的载体来更为广泛地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的保护、传承、推广和提升都需要适当的载体和渠道,而非遗、经典医著、名医、中医药博物馆乃至中医药影视剧等为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中联中药药剂专委会副会长张自然提出这一观点是给传统中医药老字号突破瓶颈指了一个方向。类似胡庆余堂,其建造胡庆余堂博物馆介绍一些有关中医药知识,正是把相对于现代人而言有些陌生神秘的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呈现出来,用文化带动企业发展。

除了文化本身带来的体验,老字号本身也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胡庆余堂的“戒欺”和同仁堂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本身沉淀下来的一种气质就有一定的厚度,这些宝贵的企业文化需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另外,不能忽视的是,许多发展较好的老字号,大多都是具备优势技术和秘密级、绝密级的老配方,这就是技术层面上的核心竞争力。

破旧立新是传统老字号必须迈过去的坎。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为时代所接纳。老字号的体制机制僵化自然而然地使企业失去活力,传统的中药生产多数是采用手工作坊进行制作,不能批量化生产。而有些工序不能适用于现代机械化生产流水线,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不能极端化地推崇中医药,杜绝世界标准。老字号中发展较好的大多都有很强的纳新能力,在纳新的过程中,将个体特色和多元文化进行结合,积极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路才会越走越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