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
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
于是产生了官、私玺印。
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
故宫博物院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
让我们一起领略古印的魅力吧!
16
▍名称:铜瓦纽“邑尉印”
▍尺寸:通高1.3cm,印面2.1×2.2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双层印台。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邑尉印”四字。尉为秦代县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有丞尉。”掌县中军事。此为秦王朝官印。
17
▍名称:铜瓦纽“昌威德男家丞”印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1.8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齐寇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龛。”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王制》之文更改官制,废除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政权之合理性找寻历史依据。
18
▍名称:铜瓦纽“柜长之印”
▍尺寸:印面2.2×2.3cm,通高1.9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补注》引钱大昕曰:“根当为柜。”“长”即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19
▍名称:铜瓦纽“海盐右丞”印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9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海盐”系秦汉时之县名,《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原,有盐官”。此为西汉时官印。
20
▍名称:铜瓦纽“圜阳马丞印”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1.8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21
▍名称:铜瓦纽“金乡国丞”印
▍尺寸:印面2.3×2.2cm,通高2.0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金乡国丞”四字。金乡国,《汉书·地理志》失载,此印可补其缺佚。此为西汉时侯国官印。
22
▍名称:铜瓦纽“南宫尚浴”印
▍尺寸:印面2.2×2.3cm,通高1.7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左上起交叉读“南宫尚浴”四字。此为秦王朝官印。
23
▍名称:铜瓦纽“山阳尉丞”印
▍尺寸:印面2.3×2.2cm,通高2.0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山阳尉丞”四字。山阳为郡名,《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此印为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后山阳郡都尉佐官之印。
24
▍名称:铜瓦纽“武陵尉印”
▍尺寸:印面2.3×2.3cm,通高2.1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名都尉”。此印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25
▍名称:铜瓦纽“小田南厩”印
▍尺寸:印面2.2×2.2cm,通高1.2cm
▍介绍: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小田南厩”四字。
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简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唣,请置以为大田。”之句。此为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
26
▍名称:铜鼻钮“文桘西疆司寇”鉨(战国·魏)
▍尺寸:印面1.6×1.6cm,通高1.5cm
▍介绍: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此鉨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27
▍名称:铜鼻钮“广阴都左司马”鉨(战国·燕)
▍尺寸:印面2.1×2.1cm,通高1.5cm
▍介绍: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广阴都”鉨文作“怳都”,“怳”可读作“广”。燕国有货币“怳昌”布币,其铭文“怳昌”即燕国的广昌。
《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 中国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称阳,以示其朝向阳光照射之意;以山之北、水之南称阴,以示背阳之意,“广阴”即广阳水之南岸。燕国广阳旧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一带,广阴亦应距之不远。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广阴邑负责军政的司马官鉨。
28
▍名称:铜鼻钮“雷旦都司工”鉨(战国·燕)
▍尺寸:玺面2.4×2.4cm,通高1.6cm
▍介绍:“雷旦都司工”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为地名“雷旦”的专用字,“雷”字在此处疑读为“漯”或“灅”。《说文》释:“漯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
”漯水上游为今山西境内的桑干河,其故道在今永定河北面,向东南流至武清县东北注入潞河。《说文》又释:“灅水出右北平浚靡,东南入庚。”即今河北沙河。漯水与灅水的主流均在当时的燕国境内,雷旦之名可能与此二水有关。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雷旦邑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鉨。
29
▍名称:铜鼻钮“平阴都司徒”汊(战国·燕)
▍尺寸:印面2.4×2.4cm,通高1.5cm
▍介绍:汊铜铸,方印,鼻钮,汊面有阴线边栏。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见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汊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汊所独有,地名称“都”也是燕汊的一个显着特点。此汊为战国时期燕国平阴邑负责邦教的司徒官汊。
30
▍名称:铜鼻钮“外司炉嫒”汊(战国·燕)
▍尺寸:汊面5.1×1.4cm,通高9.5cm
▍介绍:汊铜铸,鼻钮。汊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汊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
“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嫒”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汊目前仅见于燕国官汊。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沣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