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千年的神韵踏歌而来,青铜发出的玎珰,石头沉默的呢喃,陶艺燃烧的火苗……仿佛从四面八方涌起。古老苍凉的旋律穿越静谧的时空,诉说着通天的梦想与追求。聆听这久远的长江文明的钟声,回首千年的期盼,三星堆遥远的记忆意味深长。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还出土了成吨的象牙。1986年,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就出土了数十根象牙,二号坑还发现有象牙珠120颗,以及象牙器残片4件等大量象牙制品。2001年以来,在成都市金沙遗址也出土了100余支象牙,还有大量的象牙饰品。在金沙遗址10号祭祀遗迹内的一件玉璋上,还有四组对称的肩扛象牙的跪坐人像。
象牙很早就成为了商品,《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周朝已有象牙雕刻的行业,《周礼·太宰》记载,周朝的手工业称为“八材”,象牙即八材之一。周代规定只有诸侯才能持用象笏,而在唐朝时,五品以下的官员都能持象牙笏。
大象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根据古地学资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成都平原,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沼泽遍布,完全不适合大象的生存;也没有除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以外其他考古发掘中出土过的大象遗骸、遗骨,更别说象牙。
经过初步鉴定,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一样,都属于亚洲象。从象牙长度来看,很多是成年大象。如此众多的象牙和大象遗骸,既不是来自巴蜀本土,也不来巴蜀邻近的关中、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是来自东南亚、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是主要的来源地。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乘象以战。”《大唐西域记》卷十《迦摩缕波国》记载:“迦摩缕波国,周万里……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印度摩享佐•达罗废墟中,有象牙出土及象牙加工的遗迹。表明了古印度对象、象牙的利用、加工和用于祭祀珍品的传统由来已久,对象的开发利用远远早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成吨的象牙就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印度运送到成都。
三星堆还出土了一种青铜神树——青铜铸就的神树。枝干、根部、花果和金鸟组合成线条坚朗,盎然高大的远古意象。九头神鸟,十二盏果实,二十一朵花,神树上一条龙盘旋着,从树顶蜿蜒而下。龙背上长着如鳍翅的一把长剑,凌空悬挂……古蜀地区很早就有建木神树的传说。
《山海经》里所描述的建木形态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相符合,故青铜神树就是建木,是古人心目中通天之梯。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并不见中国其他地方考古发掘,反而在西亚和古埃及考古中出现过,因此可以推测,三星堆文明可能受到西亚和北非文明的影响。
三星堆研究专家邱登成指出,通过古代南丝之路这条国际贸易线,三星堆古蜀国在以丝绸换来自己所需的包括海贝、象牙、青铜合金原料等物资的同时,也较多地接触并吸纳了近东青铜文明中包括青铜雕像、黄金权杖、黄金面具等重要元素,并因此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神秘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