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猖狂一时的德国潜艇,居然最怕英国的探照灯

图注:“利”式探照灯反潜作战想象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潜艇“狼群”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得盟国海上运输线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其中尤以英国受害最大。特别是,夜间成为德国潜艇最为活跃的时刻,德国潜艇利用黑夜作为掩护,频频攻击英国的护航运输队得手。为了解决夜间精确定位并有效攻击德国潜艇的难题,英国决定继续研制新型的反潜装备“王牌”。

图注:反潜探照灯的发明者汉弗莱•戴维德•利空军中校

英国岸防航空兵司令部一位名叫汉弗莱·戴维德·利的空军行政中校,他在建议借鉴地面防空部队使用的探照灯原理,在反潜飞机上安装探照灯。这一设想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在鲍希尔上将的大力支持下,利中校选择地面防空部队所使用的标准制式直径90厘米的大型探照灯,但这种探照灯体积大,耗电大,使用时还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利中校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比如在飞机上加装90千瓦的发电机以提供电力,设计了液压系统来进行操纵,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圆满地解决了探照灯的散热问题。这种新型的反潜装备被正式命名为“利”式探照灯。

图注:“利”式探照灯选择的是地面防空部队所使用的标准制式直径90厘米的大型探照灯

“利”式探照灯研制出来以后,首先被安装在“威灵顿”式轰炸机机腹下部一个可伸缩的装置中进行试验。该装置在水平和垂直平面上均能转动20度,并用液压装置进行自由快速的升降,用机载火炮上的控制装置对其进行控制,由副驾驶员在飞机首部的倾斜位置上进行操纵。当机载雷达获得目标潜艇接触信号后,机组人员快速进入战位,飞机同时转向对准目标飞行。飞机在逐步接近的过程中,其高度要从300米逐渐下降并不断调整航向,以适应目标潜艇的航向和航速等运动要素以及飞机本身的偏航调整。当飞机高度下降到70米左右,距离目标潜艇在0.75至1海里时,此时副驾驶员负责打开“利”式探照灯,当探照灯的光柱照射到目标后,飞机即可在15米左右的高度上对目标潜艇实施精准的目视攻击。

1942年5月,驻德文郡奇弗诺空军基地的英国皇家空军第172中队,将“利”式探照灯首先安装在5架配有ASV雷达的“威灵顿”式轰炸机上,飞行员也随之开始进行ASV雷达与“利”式探照灯配合使用的针对性演练。一个月以后,这5架飞机开始在德国潜艇最为活跃的比斯开湾上空执行巡逻打击任务。

图注:安装在B-24轰炸机机翼下的“利”式探照灯

在1942年6月和7月两个月中,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英军“威灵顿”式飞机在比斯开湾发现德国潜艇11次,8月份发现34次,9月份发现37次,先后击沉4艘。不仅如此,英国皇家空军第179中队也开始装备“利”式探照灯对德国潜艇作战。以往德军潜艇在夜间以水面状态自由通过比斯开湾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德国潜艇部队的官兵满怀恐惧地将“利”式探照灯称之为“地狱之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