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一代大儒的堪舆情怀与践行之旅(上)

2019年12月13日至14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先后对位于江西婺源县中云镇文公山的朱熹祖墓、福建武夷山市上梅乡地尾村的朱熹父亲朱松墓、福建建阳市黄坑乡后塘村的朱熹墓及朱熹故居进行了堪舆考证。

朱熹 (1130-1200),字仲晦、元晦,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 )进士,官至焕章阁侍制兼侍讲,赠太师,谥曰文,追封徽国公;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朱熹 像(来源:hi.baidu.com)

朱熹著述宏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代表,世尊为朱子。宋理宗时代,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并一直垄断元、明、清三代思想和学术领域,长达700余年之久,此是儒家继孔子之后的惟一一人,其影响之深广,在古代中国无与伦比。

随着理学在封建正统思想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朱熹个人的大儒地位亦随之确立——康熙称其 “集大成而于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著名史学家蔡尚思赞曰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也因此成为惟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受儒教祭祀。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一代大儒的朱熹,极具堪舆情怀且颇有堪舆造诣;终其一生,不仅笃信之看重之,更是践行之亲为之。

事实上,堪舆之于朱熹,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其出生之人和逝后之事,更在其在世之时,巨大地影响着其本人与众多追随者的人生际旅、理学的真伪之辩与存废之争。朱熹之于堪舆,堪舆之于朱熹,可谓相互作用,影响之并成就之。

公元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去世。朱熹上 《山陵议状》 奏章, 与台史 就孝宗陵地事 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

朱熹《山陵议状》书影

此风水议折, 朱熹 有 鉴于赵匡胤迁都未果、北宋覆亡之历史观照, 秉笔直书, 力陈“国音”之弊,五音姓利害人误国。

面对朱熹发起的直接针对五音堪舆法的论战,朝野上下没人出来应战,风水界一片沉寂。终宋一朝,亦无人就此发声。

遗憾的是, 朱熹 的 真知灼见最终未被采纳,赵宋为此饮恨,失去了风水再造强大宋朝的机会;朱熹本人遭到 权臣的强力反击,其中以沈继祖为最,不论 “国音” 之正误利弊,不道宋陵风水吉凶宜忌,却罗列朱熹十大罪状,针对朱熹“伪学”制造了历时6年的 “庆元党禁” (1996-1202)案 。公元1200年,朱熹在多重打击中含恨而逝。

朱熹四世祖妣墓

相对于国事无奈无力,深受其累,朱熹自身 之 堪舆 家事,却是细审之、慎决之、力行之:

多次回江西婺源文公山祭拜高祖母的朱熹,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 ),亲手在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杉树,以培脉护气;

乾道六年,将其父朱松墓由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之西塔山迁于白水鹅子峰下;

与蔡元定 (一代堪舆宗师) 一起,择葬其母、其妻、其子,并卜定自身的归藏之所;

其去世的前一年,在蔡元定先他而去的情形下,经多方权衡,毅然决定三葬其父,将朱松遗骨三迁至地尾村“寂历山”。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当世被诽,罢官禁学,含恨而逝的朱熹,其崎岖坎坷的人生际遇令人感叹唏嘘;而亲践力行,孜孜以求,至死方休的堪舆之旅又让人由衷敬服。婺池墨染、五气朝元的朱熹高祖母墓,地尾周回、寂历覆釜的朱松墓,九峰归一、后塘扬蟠的朱熹墓,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结出 硕果累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