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的满族和京旗文化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部,总面积7512平方公里,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风光秀美,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市有24个乡镇。260个行政村,1606个自然屯,有人口104万,是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其中满族人口13万,也是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五常历史悠久,五常一名源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民风朴实敦厚,素有“礼义之帮”美称。文化底蕴厚重,满族京旗文化是五常所特有的。

一、五常的满族

五常市有满族人口13万,大部分居住在五常市的拉林地区。有4个满族乡镇。这些满族人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女真人的后裔,拉林满族镇,距金上京会宁府35公里,附近有金代古城八座。元灭金后,这里仍有大批女真人居住,是这里的“坐地户”;二是京旗满族,清乾隆九年和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将北京顺天府宛平、大兴两县的3000户八旗子弟分二拨到拉林屯垦戍 边,并在此建立32个旗屯,这部分满族人被称为“京旗”是移民户;三是清嘉庆19年,吉林将军傅俊上奏朝廷被允准后从辽宁南部的金州、复州迁来的满族人在拉林西北的牛家镇和双城市建立40个八旗营子,进一步屯垦 戍 边,这些满人被称为“营子里人”;四是清咸丰4年,从沈阳拨来1541户满族人,到五常堡地区组建了正黄、正白两旗,从事屯垦戍边。京旗、辽旗、沈旗都是防军政合一的集团,实行“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相当于建设兵团;五是辽宁宽甸移民。伪满州国时,日本侵略者在宽甸拉古哨修水电站,将库区的3400多户满族人强制迁到五常县的冲河镇山区,这些人被称为宽甸人,以上这五部分满族人是今天五常满族的主体,沧海桑田,漫长岁月,如今全市满族人口已发展到13万之多。

二、京旗文化的由来

五常满族人是以京旗为主要的部分他们因居住比较集中被汉文化同化的程度较小,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北京满族风习。史料记载,拉林地区的满族京旗,大都是跟随顺治皇帝入关的贵族后裔,从1644年到1744年的百年间,在京的八旗子弟“生齿日繁”,国家要以大量的白银去养活这些人,而且这些人无业可就,浪迹京城,坐食山空,并引发民族矛盾。此时正当祖宗发祥地——东北,后方空虚,罗刹(沙俄)又屡犯黑龙江边界,于是乾隆皇帝听取了大臣梁诗正和舒德赫等人的建议,决定京城的八旗闲散到东北(吉林省北)屯垦戍边。当时动员移民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八旗子弟在京城过 贯 了贵族生活,都有视屯垦为“畏途,”不敢前往。这样就必顺动员王宫大臣的子弟带头来此屯垦。哥三来俩、哥俩来一个,限期起程。我们在满族人的家谱中发现,乾隆9年第一批迁来的京旗人,大都是在八月由京起程,到了十一月才陆续来到拉林。又发现第一批迁来的王公大臣的子女,有爱新觉罗氏萨哈廉(代善之子)的子弟,他们现居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今天的汉姓为赵、何、金。有索尼、索额图的后裔,姓赫舍里氏,多数居住在红旗满族乡孤家子村,改姓为何,现已发展到500多户2500多人。有征南大将军吏部尚书谭泰的后裔,姓瓜尔佳氏,现居住在营城子满族乡南土城子村,改姓为关,也有200余户近1000多人。有清初开国元勋额亦都及其子遏必隆的后裔,姓钮古禄氏,汉姓为郎和刘,现居住五常牛家、红旗、营城子等乡镇,300余家户近1000多人。有清初开国元首勋额亦都及其子遏必隆的后裔,姓钮古禄氏,汉姓为郎和刘,现居五常牛家、红旗、营城子等乡镇,约300余户1500余人。有和坤的后人,现姓为和,有鄂尔达的后人,现姓为鄂,有鳌拜的后人,现姓敖,还有佟国纲的后人,现姓佟,有舒德赫的后人,姓舒,有伊尔根的后人,现姓伊,还有穆察氏的后裔,现姓穆,有富察氏的后裔,现姓富、傅、付,有那拉氏的后裔,现姓那,等等。这些家谱的佐证,来拉林屯垦戍边的京旗人都是清廷贵族。

由于这些贵族子弟都来自京城,必然带来了京都贵族文化,也就是京旗文化。其表现是:

1、宗教祭祀方面。一是五常满族人,仍信奉萨满教,在五、六十年代,旗屯中仍有跳萨满神的习惯。每逢年节,请萨满在家里祈福,也叫“跳单鼓”,用以消灾灭病。

2、风俗习惯方面。一是五常满族人都有修谱和续谱的习惯,大户人家都有满汉两两种文字的谱书、谱碟、谱单。年年把新去世的人续写在谱书中。二是五常满族人在“文革”前仍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子,以纪念老汗王努尔哈赤。三是满族人不论穷富都讲究卫生,衣服、被褥洗的干干净净慰得平平展展,庭院居室保持整洁。四是五常满族人喜欢吃白肉血肠,清明节熬豆汁,平时喜欢吃粘豆包、粘糕、豆面卷子,过年要吃火锅,包冻饺子,往往要包上百斤的白面,冻饺子一直吃到二月二龙抬头为止。

3、语言语音方面。五常满族人中至今仍有满族的词语。如称被心为“汗他”,称间壁墙为“排叉”,称干粮为“饽饽”,称抹布为“展布”,老年人称母亲为“额娘”,称父亲为“阿玛”,把不冷不热称“乌鲁巴秃”,把办事不认真称“西拉哈搭”等等。在语音方面,声音柔软味甜,全是京腔京味,基本是北京标准语言和语音。拉林地区的屯名,很多沿用正白、镶白、正黄、正蓝、镶蓝、正红、镶红等旗名,还有一些满语名称的屯名,如拉林、满语为爽快的意思;三哈屯意为塔头敦子 。

4、文化体育方面。一是拉林满族人每逢年节喜庆组织京旗秧歌队,穿旗袍、带京架扭宫庭秧歌,二是满族人喜欢打珍珠球、拉地弓、骑马战、老膺叼小鸡等体育况技活动。妇女每年春节玩嘎啦哈。满族人喜欢听唱东北大鼓和演唱二人转。

5、喜藏古玩。拉林地区的满族人家,喜欢收藏古玩。我们调查,全地区有从北京移民时带来的家具、器皿、农具、炊具、祭祀用具、谱书、谱单、谱碟等文物3500余件, 其中珍贵的有271件。红旗满族乡孤家子村何氏家族珍藏索尼的巨幅画像、营城子满族乡南土城子村珍藏的谭泰夫妇的巨幅像、营城子满族乡营城子村何氏家珍藏的萨哈廉夫妇和其子宝武(户部郎中)的巨幅像和拉林满族镇双桥子村和氏家族珍藏的和珅的画像以及名人家谱都异常珍贵。是满族文化的珍宝,对研究满族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五个方面,形成了五常满族独特的京旗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