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达达集团上市了

北京时间6月5日晚9时,达达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中概股“即时配送第一股”由此诞生,恭喜达达!

作为中国领先的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达达(证券简称:DADA)上市发行价16美元,募集资金额超3亿美金,由此计算市值35亿美金左右。

主要创始人兼CEO蒯佳琪,今天也在给员工的信里写到:

今天,达达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迎来了新的里程碑!6年前,达达创立于上海浦东的快捷酒店,当时仅有10个多小伙伴;6年后,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超过2100名员工,全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与配送平台。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坚持不忘“心怀火焰,使命必达”的初心,拥抱新的开始!

图:来自达达公司官方公众号

大股东均来头不小,业务协同效应强大

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深耕配送领域的达达,在业务上的高速发展,必定离不开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好在,一路走来都有顶级基金和零售巨头等“贵人”相助。

图:达达历史融资一览

公开资料显示,达达曾先后获得红杉、DST、京东、沃尔玛等顶级基金和企业投资,累计金额约13亿美元。其中京东集团、沃尔玛等股东不仅入股投资,更在业务上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据招股书的披露,作为最大的股东,京东持股比例(注:稀释后)达到47.5%,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和DST分别持有10.5%、8.7%的股份,沃尔玛持股10%,达创始人蒯佳祺持有8.3%的股份(身价近3亿美金),为第五大股东。

图:招股书中股权结构

在沃尔玛和京东相继入股后,达达也充分发挥出了与大股东的协同合作优势,近三年与大股东的关联收入增速明显,分别为6.91亿元、10.33亿元、19.67亿元。最新2020年一季度为5.97亿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83.1%。

蒯佳琪,时代的幸运儿,踩准两次风口

关于主要创始人蒯佳琪,这又是一个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在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流工程硕士学位后,蒯佳祺先后在麦肯锡、甲骨文等跨国公司从事物流供应链工作近十年。

回国后,他开始投身互联网创业,曾是易传媒(后被阿里收购)和安居客(后被58同城收购)的早期核心成员和高管。

到2014年,他创立了众包物流企业:达达。

图:蒯佳琪

仅用了6年时间,他便带领达达从上海浦东走向美国纳斯达克,这背后,他赶上了这两个风口,一是外卖,二是新零售。

2014年开始,随着年轻群体消需求的变化,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但配送运力的瓶颈成为制约两家平台发展的最大障碍。

作为物流领域的老兵,蒯佳琪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同年,达达快送应运而生。

早期的达达,定位是众包配送,客户包括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口碑网等一众外卖平台。

2015年,外卖平台“百团大战”如火如荼,专注于配送环节的达达趁机左右逢源,并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

随后,达达不满足于“跑腿”,开始上线自家的外卖平台,这一下子惹了众怒,遭到了美团和饿了么等联合绞杀。

危难之际,京东抛出“橄榄枝”,不仅参与了达达的融资,而且还推动旗下京东到家与达达快送进行合并。

2016年4月,京东到家与达达正式合并,合并后新公司主营业务分为众包物流平台,超市生鲜O2O平台两大板块,蒯佳琪继续担任合并后新达达的CEO。

如此一来,达达集团就变成了集配送+零售于一体的平台。这种模式,与京东物流+商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难怪有人称达达为“小京东”。

回过头来看:蒯佳琪创立达达之初,初衷是与外卖平台合作做众包配送,既积累了初始用户资源,也完成了公司配送体系的搭建,这踩准了这一次风口。

后来,从单一外卖配送切换到新零售与即时配送,赛道的改变不仅让它免遭美团等大平台排挤和扼杀,反而借着与京东到家合并的契机,扣开了万亿级消费市场规模新零售的大门,这是第二次风口。

连续踩准两次风口,蒯佳琪,确实是时代的幸运儿!

业务迈上新台阶,与京东到家合并是转折点

2014年6月,达达正式上线。而京东到家则要晚近两年,直到2016年4月才成立。

2016年4月,京东到家与达达正式合并为达达-京东到家。两家合并后,新达达业务也迎来飞速发展:

2017年,达达日单量峰值突破800万单。

2018年6月,在618期间达达订单量突破千万级。

2019年4月,达达接入个人跨城快递服务。

2019年6月,达达上线“苍穹”大数据平台。

2019年12月,新达达更名为达达集团,旗下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更名为达达快送并完成品牌升级。

2020年5月,达达向美国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书,寻求在纳斯达克交上市。

从上述公司大事记中明显发现,与京东到家合并,让新达达业务由此迈上崭新台阶,是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

关于,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的合并,其实背后还有这样一件往事:

在两家合并之前,达达快送与京东就有合作渊源。

作为自营物流,京东避免不了订单波峰和波谷的问题。通俗来说,就是在618年中大促等订单繁忙时,配送人手远远不够,需要从其他平台抽借运力来帮忙,比如作为众包配送的达达。

时任京东副总裁常斌当时就干脆建议:在京东忙不过来的时候,让达达的配送人员帮京东进行配送;在京东物流闲暇时,让京东配送员去达达平台挣外快,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大胆的提议触动了蒯佳琪,也让他萌生了后面亲自去找刘强东谈合作的想法。

2016年春节刚过不久,在常斌的引荐下,蒯佳琪登门拜访刘强东。在听完蒯佳琪关于达达愿景、使命以及未来双方合作构想的一番肺腑之言后,刘强东当场拍板,说“咱们一块干!”。

虽然,京东入局达达时间较晚,投资金额也不是最高,但执行效率和进度明显超过其他战略投资者,更重要的一点,京东愿意将京东到家业务转给达达,体现出了合作的最大诚意。

合并后,蒯佳琪继续担任 CEO,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担任总裁,原达达CTO则继续担任新公司 CTO,三人组成新达达的核心管理层。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包含两大业务版块:众包物流平台及超市生鲜 O2O 平台。

其中达达快送主要包括同城送货服务,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同城配送业务的上游是连锁商超、中小型企业,而最后一公里服务则对接各大快递公司,成为其运力补充。

京东到家的业务主要包括向零售商客户提供的同城配送务,消费者进入京东到家平台后可以选择相应的零售商,包括超市、药房、花店等。下单完成后,依托达达快送的即时配送交付订单。

截至2020年3月31日,达达快送已覆盖2400余个县区市,京东到家覆盖700余个县区市;截至今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京东到家平台上活跃的门店数量达到了8.9万。

上市是必由之路,未来如何扭亏是焦点

背靠京东和沃尔玛等超大型线上和线下零售巨头,连续三年营收高速增长,给了达达上市的底气。

5月13日,达达正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集团的营收分别为12.18亿元、19.22亿元(同比增长57%)和30.997亿元(同比增长61%)。

但同时,亏损也隐有扩大的迹象。近三年净亏损分别为14.49亿元、18.78亿元和16.698亿元,连续亏损的背后或许公司高额的骑手支付成本有关。

另外,达达营收目前过于依赖大股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经营。

再者,放眼整个即时配送行业,达达集团的竞争对手不少,且大多背景不小,背靠美团的即时配送平台、背靠阿里的“蜂鸟”和“点我达”、背靠顺丰的“同城急送”,可谓诸敌环伺。

所以,对于达达而言,成功上市,仅仅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

比如,IPO融资后,能否优化配送体系发挥更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如何更好的体现与京东的战略协同优势,怎样开拓更多的上下游客户资源,这些都可能是扭亏的方向,也是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