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解读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纵观中医痿症历史,《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方为《内经》之旨。
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痿症的?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醫認為痿症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同時,脾胃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五髒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無以營養則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等。
治療痿證以脾、腎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運動,且肝腎同源,故禦方生髓湯以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生肌起痿,強筋壯骨為主要治則,采用人參、黃芪、全蟲、龜板、當歸等數幾十種名貴中草藥,結合中藥配伍的千變萬化辯證施治,經長期臨床實踐證實,可使萎縮、無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變形。
禦方生髓湯采用中醫藥純中藥方劑,能夠清除人體組織器官內沉積的、過多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體內蓄積的種種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漿中的抗體、免疫複合物等致病因素;
通過人體五髒“祛邪排毒”,刺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樞系統,進行應激反應,促使丘腦下部-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活動增強,器官激素分泌增加,進而導致免疫系統機體的防禦機制等發生變動,自生一系列內源性物質:如神經遞質、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機體產生“推陳出新”、“脫胎換骨”等效應,恢複機體的代謝平衡,從而祛除了機體內的種種隱患和病灶,最終達到防痿治痿之目的。
在治疗痿症上,中医相比传统西医,具有哪些治疗优势?
1、中医治疗痿证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
在治疗原则方面,考虑到了祛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从中药组方来说,强调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标本缓急,孰重孰轻,考虑得相当全面。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
在减轻肌无力症状、控制危象发作的同时,兼固“培元固本”,以提高患者的抗病和抗复发能力。这样,就比西药单方面控制发作的做法要好的多。此外,中药不仅仅作用于神经—肌肉组织,而且兼顾五脏六腑,更有利于协同消除痿证病因,恢复体质,避免病情反复。
2、中医在后期(缓解期)治疗上有优势
西药在缓解期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即病情重时用药量大,病情轻时用量小的差别而已;其采用的方法、药物过于单一,不懂得因时制宜的辩证施治。
中药则不同,在痿证病发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显减轻时,中医遵循辨证施治理念,逐渐转为调理脾肾、补益心脾为主,从而使患者在不中断治愈康复的前提下,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能力。
3、中药绿色健康、毒副作用小
西医西药在痿证的治疗过程中,其明显的弊端,就是毒副作用较大。控制痿症发作,西药有一定的疗效,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免疫功能下降、病情反转,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有时病情不见减轻,发作还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却已显露。另外,西药容易产生人体耐药性,要想保持一定的疗效,就得增加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如此旧症未除,新病又生。
综述,中医见效随然较缓慢,但是调理的作用却较为长远,因此在采用西医药治疗后,也可用中药来调理西药的副作用,比如肠胃及肝肾功能的损害,对病症本身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