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代的文人墨客们
常边饮酒边作诗吟对
但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却也经常看到
因饮酒后神志不清而引发的悲剧
长期饮酒不仅会对我们的身体
造成严重的伤害
还会因饮酒形成依赖性
从而脾气会变得暴躁不安
喝醉之人更是丑态百出
平日的德行修养更是忘得一干二净
总结饮酒的过患
能令恶业增长,善业损毁
最为严重的是伤身害命
进而损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佛陀为何为在家居士
制定“不饮酒”戒律?
说起佛陀为何为在家居士制定“不饮酒”戒律,其就涉及到律学上的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性戒”与“遮戒”。
所谓“性戒”,是指针对“本质性的罪恶”而制定的戒律。性戒所规定的内容,不论是不是佛陀制定的,也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违犯了性戒,就要感召未来的恶果。
而五戒中的前四戒就属于性戒范畴。所谓遮戒,是由佛陀亲自制定。五戒中的“不饮酒”戒,就属于“遮戒”范畴。“遮戒”虽说只是佛教徒所遵守的,但是违犯了“遮戒”是很容易引发违犯“性戒”的。
佛陀制“不饮酒”的意图:
一、失礼仪。(酒能令人迷醉,失礼貌威仪)
二、破净戒。(醉时能破一切戒品,堕落恶道)
三、失定慧。(酒醉乱心,昏失明慧,令人兴奋散乱。痴迷颠倒故)
四、损财利。(使人消耗财物,损依报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种疾病,损正报故)
六、生灾祸。(引生蹶仆倾跌、斗殴凶杀、车祸等事)
七、三世诸佛法尔不饮酒故。(三世诸佛都不饮酒的)
这样便是犯了“不饮酒”戒
具备以下六种因缘,便是成犯了“不饮酒”戒:
一、是酒。(所喝的是用五谷粮食或花、果、种、根、茎、叶或药草所酿造的酒)
二、酒想。(认为所要喝的是酒这一饮品)
三、有饮心。(对于这一饮品有想喝之心)
四、入口咽下。(喝下这一饮品)
五戒中的不饮酒戒,是按咽下的次数来评判犯戒的次数的,即咽一口犯戒一次。
此外,食物中的料酒,如果食了极其微量不会引起酒醉不算犯戒。但是麴(酒曲)、酒糟却不应该食用。受酒戒的居士,也应同时遵循不吸烟及不食五辛的要求。同时还不可参与酿酒及卖酒的行业。
对“不饮酒戒律”的开缘
对于“不饮酒戒”的开缘有二:
一、病时遍以诸药治之无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生病之时其他所有药物都治疗无效,必须饮酒才能使病情痊愈,这时才可以饮服,此时无犯)
二、 若以酒涂疮。(即外科用药酒涂疮,此时无犯)。
受五戒后
犯“不饮酒”戒的果报:
一、死堕灌口地狱(酿酒,堕酒河地狱;酤酒即卖酒,堕酒池地狱)。
二、生于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受五戒后
严守“不饮酒”戒的果报:
一、神智清明,恬静安宁。
二、善持四重(禁戒),不犯众罪。
三、来世生人天道中,不堕三途。
关于受持“不饮酒戒”的
常见问题
一、若在宴会上,有人端着酒杯要与我干杯(我喝饮料),我犯酒戒否?若我端著饮料主动叫人干杯,是否是劝人饮酒?
答:自喝饮料,人劝干杯,不犯。主动劝人干杯喝酒,犯。
二、若五戒居士破酒戒后,是否戒体全失?需重受吗?
答:可忏悔,此非根本性戒,属遮罪,不需重受。
三、若食品(如某种腐乳)的配料中有酒,但食物中并无酒味,可否食用?
答:白乳腐有明显酒味,不能吃。无酒味之食物,可用,但若知其有酒,不用为上。
《受戒歌》
明 · 蕅益大师
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
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
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
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